從11月末宣布入駐平台並開啟直播,到12月3日方清平做客「大侃足球」聊大褂,姜昆先生已經五天沒有更新動態了。
入駐到斷更,僅四天時間,姜先生去哪兒了?是工作太忙顧不上,還是非議太多難以承受選擇放棄了?
其中原因,姜先生沒說,網上也沒有相關信息,就連那位以「一鳥入林」盛讚姜昆入網的姜忠粉也沒有談及此事。原以為他與姜先生挺熟的,現在看來,並非如此。
還有那些平日里看起來對姜先生十分關心的人們,對此事竟然也無人問上一問,其表現簡直太冷漠了,太令人寒心了。
所以我早就說過,他們平時對姜昆的讚揚和支持,不過是在做上唇與下唇的開合動作,他們的真正目的,不過是在借用姜先生的名義,對不合自己心思的人和事發泄一下不能言明的私憤罷了。
在這兩年里,我一共寫過多少篇關於相聲圈的文章,我沒數過,我更在意的是自己的觀點是否獲取了多數人的肯定,因為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大多數人認為對,那就是對了。
網上討論,只要有興趣,誰都可以參與,並且也都有發言的機會。它的關鍵在於是否有觀點,有態度。觀點是不是摸著良心的,態度是不是本著客觀的,依據是不是經過多方考證的,這些才是能不能獲得多數人認可的主要因素。
說泰斗馬三立、大師侯寶林的相聲妙,妙在哪裡?我們不是專業人士,無法用專業的說法評論,但基本的東西還是應該說出來的。
前陣子,有人寫了篇百字短文,盛讚姜昆先生的相聲好,依據是不結巴,不口吃,不說錯詞。而且還說當年一到播放姜先生相聲的時候,就會萬人空巷。
還有一位,洋洋洒洒寫了兩千字,把姜先生和郭先生的貫口進行了一番比較,最終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姜昆的貫口比郭德綱的強多了。
這兩篇文章的評論是什麼景象,我想不必多說,各位也能想得到吧?嗯,跟您想的一模一樣。那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是,第一篇純粹屬於不懂相聲還不下功夫去了解,卻偏要聊相聲。第二篇則是下筆之前既不洗手也不凈心,手和心都不幹凈,寫出來的東西自然罔顧事實,難以服眾。
對於爭論,我認為我們需要以辯證的目光去看。任何事物,如果只看一面,那它一定是寡淡無味的。相聲也是如此,如果那一天沒人去爭論了,它也就真成遺產了。
爭論只是過程,去偽存真才是目的。從爭論到通過實踐驗證出是非,是的繼續,非的改過,這就是爭論可以促使事物發展進步的道理所在。
我們對一個娃娃說,某種東西不能吃,它是臭的。可娃娃不懂,又哭又鬧偏要吃。後來他去吃了,結果臭哭了,下次讓他吃他也不吃了。
吵鬧的過程就是爭論,臭哭了就是實踐,以後再也不吃了,就是進步。
幾十年前靠收音機聽相聲,沒人告訴我們相聲還有那麼多的講究,反正知道這玩意兒能讓人開心,能解一解生活的煩愁就行了,哪怕只有十分鐘八分鐘。
這其實正是相聲存在的意義和它最大的價值。
時代在變化,如今多數人的衣食住行已不是問題,但人們對笑的渴望和需求,卻絲毫沒有衰減。
曾經的春晚很好看,因為它是名副其實的「聯歡晚會」。陳佩斯火了,趙本山火了,郭德綱火了,還有那位「咖啡清口」,以及小瀋陽等許多小品演員也火了。
他們為什麼會火?因為能給大家帶來笑聲。
仔細想想,凡是把能不能給觀眾帶來笑聲作為首要任務的,都被認可了,即便他們中的一些人已經退隱,但他們的名字和作品仍舊時時為人們所懷念。
反之,為何近些年的春晚飽受詬病?為什麼大舞台上的相聲和小品沒人喜歡了呢?
我個人認為,如今的春晚不被人喜歡,是因為已經沒有了「聯歡會」的味道。小品不被人喜歡,是因為它進入了扮丑與煽情的固定模式。而相聲沒人喜歡,則是因為背上了太多比如教育意義等附加條件而造成的。
當然凡事都不是絕對的,就拿「公式相聲」來說吧,也仍然有人愛的不行不行的。據李宏燁爆料,有位校友曾說過,大李你可要堅持下去,離開了你的相聲,我會活不下去的。
所謂客觀,其實也是相對客觀。就是說即便我們已經儘力了,但在一些人的眼裡,卻仍是主觀的。
每個人都會不由自主地把個人作為中心點,都會認為自己的認知才是正確的,這是人之常情,也是人類永遠無法解決掉的問題。
對姜昆先生所倡導的新相聲,我認為在馮鞏牛群劉偉等那批相聲演員之後,其實就已經走到了盡頭,無法再突破了。但是很明顯,包括姜昆在內的很多人,他們對此並不承認,或者不願意承認。但是事實上,新相聲的確已經無法發展了,最起碼連可以有的放矢的舞台都沒有了,「南北笑星喜樂薈」,從售票到增票,從大張旗鼓到黯然收場,便足以說明了。
對相聲的現狀,作為非專業人士的我,自知沒有能力進行更深層的剖析,只能說一點簡單的看法:
在我看來,由於某些相聲名家收徒門檻太低,導致濫竽充數者泛濫成災;盲目創新,導致「四不像」相聲大行其道;由於相聲必須具有「教育意義」「流著眼淚笑」等要求,導致了相聲的創作和演出空間被嚴重壓縮;某些從業者毫無敬畏地一味將傳統當做糟粕予以摒棄……這些都是造成相聲走入死胡同的重要原因。
在接受某媒體採訪時,姜昆先生曾說,不邁出向前的一步,就只能在原地踏步。
話說得沒錯,但道理終究是道理,只有付諸實踐,才能體現出它的意義。我個人淺見,進步是需要諸多因素促成的,而寬容則是非常重要的一個。
這句話不能說,那個活不能使,這樣說不雅,那麼說太俗,說同行不行,說觀眾不行,說捧哏的不行,只有「笑果」不講「效果」不行,只逗樂沒教育意義也不行。
把一個民間的曲藝形式當成了八十個軲轆的重載車,恨不得讓它拉上人類文明的火種引燃整個宇宙,它能承受得了嗎?還談什麼前行,這要是還能前行,那真是大白天見到李慧娘了。
這絕不是老青年信口胡說,還記得那位著名的君子主持人嗎?當他一本正經,義正辭嚴地說「老一輩相聲大師和藝術家,用了一輩子的心血,把相聲搬進了廟堂,而有些相聲演員,卻一夜之間又把它拽回到了地攤」這番話,當作為嘉賓的師勝傑先生拒絕評論這個說法,當姜先生髮出「給給給」的笑聲的那一刻,相聲沒落的原因,便已經找到了。
我這樣說,肯定還會引來不同的看法。對於真正的爭論,我是歡迎的。
今天有一位朋友留言,我很認真地看了,雖然意見相左,但說心裡話,我很尊重他,他的評論我看了幾遍,也認真回復了。
在網上,能本著就事論事的態度討論問題的不多。有那麼幾位,除了跟貼小廣告的似的到處貼造謠圖,就是弄不弄把誰誰誰給了你老青年幾塊骨頭掛在嘴邊。
果真是什麼動物在意什麼食物,我思摸,他在說「骨頭」二字的時候,一定雙眼冒著綠光,長舌上涎水直流。對於這種,我不會搭理,勸諸位也盡量甭惹,因為這傢伙太護食了,真下嘴咬呢。
總而言之,要對一些現象進行評論,首先必須要做足功課,要盡最大的能力去了解去挖掘,要本著相對客觀的態度去就事論事。這是對自己的負責,也是對大家的尊重,同時也只有這樣做了,才有可能會被認可。要相信絕大多數人還是喜歡講理的,是能夠分得清是非曲直的。
從入駐平台開啟直播時的意氣風發到悄然無息地斷更,有人說姜昆先生遭遇了網暴,這些都是鋼絲們乾的。
我不知道他們這麼說有什麼依據,我只能以自己為例說說這個問題,對姜先生直播,我只看過五分鐘,原因是他聊的是足球,而我並不是真正的球迷,看世界盃都是有一搭無一搭的。因話題無感,所以只進去看了一眼,半個字也沒說便離開了,我相信和我一樣的人還有許多。
姜昆直播為什麼停了,真正的原因大概只有他個人知道。不過,據有關消息,曲協將於本月迎來換屆選舉,作為已經年過七旬,執掌曲協十年之久的姜昆,可能也要光榮退休了。如此大的事件,遠比直播重要多了。
這大概才是姜先生停更的主要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