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人不靜》這部電視劇,簡直就是九十年代東北農村生活的情景再現!看著看著,不知不覺就把人帶回到二十多年前了……
我雖然出生在一個小山村,可是從我記事起,收音機是從來沒有缺席過的。那時,我們家的收音機幾乎是全天播放著。
早上,爸爸要聽新聞,然後姥姥喜歡聽「王二姐思夫」、「大西廂」等味道純正的二人轉,我則喜歡聽悅耳的小喇叭開始廣播了和單田芳那嗓音沙啞的評書。
後來,家裡又添置了錄音機,隨後我就開始「敗家」,三天兩頭的就買迴流行歌曲的磁帶,不厭其煩地聽,跟著哼唱。現在老家的一個鞋盒子里,還保存著二十多盤磁帶,只是沒有錄音機了。看著那些磁帶,有點「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感覺了。
那時,姥姥家的炕梢放著一對木頭箱子,而我父母的家裡,炕梢擺的則是個炕櫃了。箱櫃不上鎖還好,假如有鎖頭把門,反倒激起了小孩子的好奇心,想方設法打開,到裡面去搜尋點吃的。
但不管是箱還是櫃,上面都有個「被子垛」。「起來吃飯了,把被子疊起來」,這是母親每天做好早飯後,經常對我們喊的話。
當時,我就覺得疊被子是個技術活,要寬度合適,上下對齊,不然等你一回身兒的功夫,它倒了。
講究人家,被子垛上面都要蓋個單子,防止落灰,又免得被子髒了被人看見嘲笑吧!
這炕櫃,這被垛,曾經是多少孩子藏貓貓的最佳之處啊!
過年了,貼春聯可是要當做一件既莊嚴又喜慶的大事去做的。每年,屋裡門框上的對聯,我都會讀了一遍又一遍。我至今對「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這幅對聯記憶猶新。至於財神爺和門神的模樣,我至今也是分不清的。
過日子人家,牆上咋能少得了一本日曆呢?有的人家,過去一天就撕掉一頁,然後把它拿去當做捲煙紙了。有的人家把過去的這一張翻上去,用夾子夾住。大人有時沒事就會站在日曆前,順手翻一翻,看看節氣,隨口說句「三九四九不出手」、「驚蟄烏鴉叫、春分地皮干」等諺語。
那時,我家牆上掛著一個帶鐘擺的大鐘,到幾點整,它就鐺鐺幾下,我最討厭十一點了,覺得它響個沒完。而且姥姥經常讓我拿起一個小鑰匙模樣的東西,去給鍾「上勁」。
我們家的黑白電視雖然只看了幾年,但我仍然記得它是「美美」牌的。到了九十年代,我家的黑白電視就換成彩電了。那時候的電視劇真是百花齊放啊,國內的,港台的,海外的,古裝的,現代的,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確實是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
我剛開始學騎自行車,就是這種二八杠的大車子。我現在都佩服自己的勇敢,當時個子矮,夠不到車座子,就「掏襠」,蹬不了滿圈,就蹬半圈。期間,一次次摔倒,一次次撞牆,那真是千錘百鍊啊!
暖壺是家家必備品,父親愛喝茶葉水,所以家裡還有大茶盤,茶壺,茶缸子。至今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夏天,爸媽上山鏟地,爸爸扛著兩把鋤頭,媽媽抱著一個裝滿涼水的暖壺……
每年同春聯一樣換新的,就是貼在牆上的年畫,要麼是胖娃娃騎大魚,要麼是古裝畫,偶爾也會有人家在牆上或者棚頂貼報紙的,不知多少人玩過在報紙上找字的遊戲呢?
九十年代,村裡好多人家都住磚房了,但是我卻喜歡在姥姥家的土房子里玩耍。姥姥家有南北兩鋪炕,有前窗戶,後面還有個小窗戶,按照今天說法,屬於南北通透型的。房子雖然舊,但是冬暖夏涼。只可惜,舊房子扒掉時,連個照片都沒有留下。
冬天,母親黑天就把被子鋪好了。這樣既能讓炕減少散熱,又能把被子捂熱,我們每次脫衣服鑽進被窩都是暖乎乎的。
我尤其喜歡姨姨們來我家串門,晚上,大人們坐在炕上嘮嗑,聽她們聲情並茂地講過去的事情,每一件事都那麼有趣。
看了這部拍攝於一九九六年的電視劇,我記憶的閘門一下子被打開了,過去人和事,全部在腦子裡重現。那時,爸媽都正值壯年,他們勤勞肯干,是我們姐弟三人的堅強後盾。那時,我們每天的日子都是無憂無慮的,可父母終究會老去,我們終究要長大,曾經的美好也終究會成為過去!
繼續向前走吧!過好每一天,因為今天的一切又將是明天的回憶,別給自己留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