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的邏輯:看劇《沉香如屑》,為何是顏淡讓萬年鐵樹應淵動了心

2022年10月14日12:38:05 娛樂 1324

楊紫飾演的顏淡是一個「不思進取」、與天界等級森嚴的天宮格格不入的天界小仙,整日「不思進取」,靠姐姐的庇護胡作非為,為何這樣一個小仙,輕易就獲得了「高高在上」的應淵帝君的青睞呢?

愛情的邏輯:看劇《沉香如屑》,為何是顏淡讓萬年鐵樹應淵動了心 - 天天要聞

圖片來自官方微博

我想可能是因為,愛情從來不需要先來後到,它需要兩個獨立的人在人格上勢均力敵,否則清心寡欲萬萬年的應淵帝君怎麼就只為一株「不學無術」的四葉菡萏動了心呢?

愛情的邏輯:看劇《沉香如屑》,為何是顏淡讓萬年鐵樹應淵動了心 - 天天要聞

圖片來自官方微博

顏淡就是這樣一株四葉菡萏,她與姐姐芷昔是對雙生姐妹,卻半點沒有姐姐那樣爭取術法進步和地位的「進取心」,一心只想做個話本大家,就是寫劇本的,放在現在就是編劇。

愛情的邏輯:看劇《沉香如屑》,為何是顏淡讓萬年鐵樹應淵動了心 - 天天要聞

圖片來自官方微博

偏偏就是這樣一個「不思進取」、與天界等級森嚴的天宮格格不入的小仙子,入了高高在上的應淵帝君的眼。在應淵的心裡,維護三界和平、管理天界事務是他的責任,其他天界的人也並無不同,都是為此而存在,個人的小情感、小追求無關緊要,也無須多言。

愛情的邏輯:看劇《沉香如屑》,為何是顏淡讓萬年鐵樹應淵動了心 - 天天要聞

圖片來自官方微博

顏淡不一樣,她時時刻刻都在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也用最大的熱情、最大的善意幫助別人,與人為善,同樣獲得了別人給予的同等的幫助與認可,相處之間無論官階如何不同,友誼卻是平等的。

愛情的邏輯:看劇《沉香如屑》,為何是顏淡讓萬年鐵樹應淵動了心 - 天天要聞

圖片來自官方微博

顏淡這樣對大家,也以同樣的方式對待應淵帝君。在顏淡心裡人與人沒有高下之分,她敢於挑戰帝君權威,悄悄與之作對,也敢在他面前提要求,滿足自己的願望。她沒有差別心的對待應淵與其他人。

愛情的邏輯:看劇《沉香如屑》,為何是顏淡讓萬年鐵樹應淵動了心 - 天天要聞

圖片來自官方微博

同樣,顏淡也是善解人意的,她懂應淵釋放給她的善意,並且珍惜,以同樣的善意回饋對方,不讓對方有被嫌棄或者拋棄的感覺。所以應淵護著她想著她,知道為他付出菡萏之心的是她,兩個人開始暗生情愫。

愛情的邏輯:看劇《沉香如屑》,為何是顏淡讓萬年鐵樹應淵動了心 - 天天要聞

圖片來自官方微博

愛是新奇,是心動,是付出,更是兩個人的真心換真心,不是攀附,不是有所求,所以,即使熒燈心悅應淵那麼多年,有那麼多年近水樓台先得月的機會,依然比不過顏淡與應淵短暫的接觸,最終還是顏淡讓應淵動了心。

愛情的邏輯:看劇《沉香如屑》,為何是顏淡讓萬年鐵樹應淵動了心 - 天天要聞

娛樂分類資訊推薦

北大人民醫院專家公開演員朱媛媛抗癌5年細節,院士送祝福!卵巢癌上熱搜 - 天天要聞

北大人民醫院專家公開演員朱媛媛抗癌5年細節,院士送祝福!卵巢癌上熱搜

5月17日演員朱媛媛因病去世,將生命定格在51歲,其丈夫辛柏青於5月21日才公開她去世的噩耗,可以想像到,朱媛媛的離去對辛柏青的打擊有多大,多位好友安慰著辛柏青,希望他能節哀!在朱媛媛去世後,北大人民醫院脊柱外科劉海鷹主任公開發聲悼念,他曬出朱媛媛在醫院就醫的照片,透露自己和朱媛媛夫婦認識十多年了。劉主任還...
脫口秀女演員遭男觀眾猥褻後,網友質疑劇場表演內容「擦邊」,當地文化部門回應 - 天天要聞

脫口秀女演員遭男觀眾猥褻後,網友質疑劇場表演內容「擦邊」,當地文化部門回應

近日,瀋陽市和平區波波笑劇場發生猥褻事件,女脫口秀演員於某在表演過程中被男性觀眾任某當眾觸摸大腿,該觀眾構成「在公共場所當眾猥褻他人」,被行政拘留10天。5月21日,該劇場的工作人員表示,當晚劇場人員發現演員於某被冒犯後就報了警,於某在結束演出後配合調查。據介紹,劇場方面積極安排了專業醫生進行心理疏導工...
國家話劇院院長田沁鑫:朱媛媛遺體已火化 - 天天要聞

國家話劇院院長田沁鑫:朱媛媛遺體已火化

5月21日,國家話劇院院長田沁鑫在深圳接受採訪時表示,朱媛媛的遺體已經火化。「我最後一次跟她通話是在香港的時候,媛媛就很虛弱,她咳嗽得非常厲害,聽著挺扎心的,我說一定要保重好身體。」她說,「(朱媛媛遺體)火化之後,我想起來就難受,我最難忘的就是她的笑容,我很愛聽她說話,只要她在場就不會冷場,美麗又活潑...
《山河令》為何如此讓人上頭? - 天天要聞

《山河令》為何如此讓人上頭?

"超出固定程式化的表演,愈加趨近的真實,讓人生髮出無限的遐想。因為自然的人類情感互動,往往都具備打動人心的效果,很難用一種名義完全限定或概括,會在審美上形成橫看成嶺側成峰的效果。這些,通通構成了一個引人遐思的大型真人秀現場,不同人都在其中找
老歌擠壓新歌,都怪私募公司? - 天天要聞

老歌擠壓新歌,都怪私募公司?

文 | 音樂先聲這是美國流行文化有史以來最糟糕的時代嗎?最近,《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旗下撰稿人Spencer Kornhaber寫了一篇文章來論述這個命題,引發了不少音樂行業從業者關注。這位記者採訪了美國知名音樂歷史學者Ted Gioia,後者直言不諱地指出,當代文化創作已陷入創造力枯竭的困境,藝術與娛樂的整體質感正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