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藝節目《脫口秀大會4》中的徐志勝,因自嘲長相而爆紅。
在他的爆梗里,經常能看到他對自己長相的吐槽。
舞台上,他用自嘲的方式將自己的不足和缺點拿出來打趣,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一句是:「我這個長相,還有什麼能失去的呢?直到我開始脫髮……」
拿破崙有說過這麼一句話:
「如果你是個幽默的人,那麼你就會輕而易舉地去影響你周圍的人,讓他們永遠喜歡你。」
事實證明正是如此,徐志勝贏得了觀眾的好感,成為脫口秀界的一匹「黑馬」。
善於自嘲是幽默的表現形式,自嘲本身就是一種不可缺少能力。
01
自嘲,讓自己更快樂
自嘲不是自我否定,而是一種自我調節的方式。
有段時間「打工人」一詞很火,無論是公司高管還是普通上班族,無論職位高低收入多少,他們都自稱「打工人」。
常在網路上看到一些「打工人語錄」,是上班族對工作辛苦的一種自我調侃:
「今天去看牙醫,牙醫問我:年紀輕輕的牙齒怎麼磨損這麼嚴重?我說這些年,我都是咬著牙過來的。加油,打工人……」
這些語錄,表面上看起來心酸無奈,但背後想要表達的是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是上班群體認清現狀後的自嘲,更是一種積極的苦中作樂。
面對生活的不如意,適當的吐槽可以讓自己換個角度看問題,緩解心中的壓力和苦悶,為生活增添一絲快樂。
善於自嘲的人,生活中往往會活得更舒心,這是一種讓自己快樂的能力。
02
自嘲,打開社交的大門
在生活中,善於自嘲的人,通常能夠更巧妙地化解尷尬的處境。
詩人元帥陳毅,有一次到親戚家過中秋節。
他進門便發現了一本好書,專心讀起書來。
親戚好幾次催他去吃飯,他都不去,無奈之下,親戚便把糍粑端來放在他面前。
他邊讀邊吃,竟把糍粑放進硯台中,沾著墨汁往嘴裡送。
過了一會兒,親戚進門一看,便哈哈大笑起來。
這時他才回過神來,原來自己把墨水當做糖沾著吃了,弄得滿嘴都是墨汁。
可他卻並不著急,反而自嘲笑著說:「吃點墨水沒關係,我正覺得自己肚子里墨水太少呢!」
一句簡單幽默的自嘲,化解了尷尬的同時,在與人相處時也能更加愉悅和順利。
在《個性與個體差異》雜誌上看到這樣一句話:
「我們發現,自嘲有利於心理健康,還利於提高社交能力。」
善於自嘲,是一個人不可多得的社交能力。
他們當中大多幽默謙遜,並且願意捨棄所謂的「面子」,給對方台階下,如此識大局的朋友,怎麼會不討人喜歡呢?
只是,自嘲也需要把握尺度,過猶不及。
在社交中,恰到好處的自嘲,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03
自嘲,是自信的表現
《蔡康永的說話之道》一書里說:「自嘲,是有自信的人才做得到的事。」
經常自嘲的人,大都有一種自信在背後支撐著。
著名作家林清玄就常拿自己開涮。
因為他的長相不好看,謝頂的同時,還留著長發。
一度被粉絲說長得像電影《功夫》里的火雲邪神。
但他卻不以為意。
他會在各種演講現場,為觀眾分享他的奇遇。
例如,他說有一年冬天,他穿著大衣,戴著眼鏡,在北京街頭打計程車。
司機問他:「姑娘去哪?」 他忙摘下眼鏡想讓司機看清他的模樣。
沒想到,司機趕忙改口說:「大娘,您去哪?」
林清玄沒有因為自己的長相而自卑,而是將生活中遇到的各種經歷以自嘲的口吻分享給大家。
這種自嘲說起來簡單,但若沒有十足的信心,是很難做到的。
一個敢於拿自己開涮的人,骨子裡是自信的。
他們大多是自信樂觀之人,對自身有著深刻的領悟和自知。
這種敢於放大自己缺點自嘲的人,恰恰是最自信的人。
04
強大內容,擁有自嘲能力
記得有位哲人說過:「笑的金科玉律是,不論你想笑別人怎樣,先笑你自己。」
然而,自嘲的能力不是與生俱來,人人都有的。
要想擁有這種能力,首先要做的就是強大自己的內心。
1.培養幽默感,塑造良好人格
平時可以多看看幽默的綜藝或一些幽默的電視劇電影,從中學習借鑒他人的幽默感。
還要學會培養自己的幽默心態,不急不躁,從容應對。
2.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許多人可能會下意識的害怕將自己的缺點暴露出來。因此,喜歡偽裝自己。
但是一味地逃避不完美的自己將永遠得不到成長,學會接納不完美的自己是人生很重要的課題。
直面自己的缺點或許是件痛苦的事情,但卻可以深入全面了解自己,從而能更自信地去面對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果生活中遇到不如意,與其背負著負面情緒,沉重地開始新的一天,不如一邊自嘲,一邊生活。
在一番自嘲之後,能夠掏空壓力,輕裝上陣,繼續前行!
作者簡介:三碗,體制內打工人,愛讀書的90後文藝女青年,用筆尖帶你領略生活中的酸甜苦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