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升米恩,斗米仇」。
發生在孫儷身上的一件事,就很好地印證了這句話。
明明是好心資助貧困大學生,對方卻稱自己在孫儷的口中連一條寵物狗都不如,隨即一封洋洋洒洒6000字的控訴書將孫儷推到了風口浪尖。
韓寒也發文:「普通老百姓在市內連個大型犬都不允許養,憑什麼孫儷就可以在上海養狼?」
事情的經過曝光後,大家眾說紛紜,也會讓人質疑,善良到底值不值得?為什麼這些人接受了幫助,卻沒有半分感激呢?
事情的起點在2002年。
那一年孫儷還不到20歲,初出茅廬,在娛樂圈還是個小透明。
但她偶然間看到了一檔名為《希望在山區》的電視節目,裡面一位看起來十多歲的男孩,靦腆地對著鏡頭說:「我想繼續讀書,想走出大山!」
他們家肉眼可見的貧困,說是一貧如洗也毫不為過,但就在這樣空蕩蕩的屋子裡,那滿牆的獎狀卻十分震撼人心。
這個男孩就是向海清,來自在重慶山區,貧困的家庭很難支撐得起一位常年卧病在床病人的醫藥費,以及一位剛剛讀高一高中生的學費。
好運似乎終於眷顧到了他們家,深受感動的孫儷決定資助向海清學習,即使她只比向海清大2歲。
之所以會有這個決定,是因為她從向海清的經歷中看到了曾經的自己。
孫儷出生於上海一個普通工人家庭,家裡的條件還算得上不錯,有學上,吃得飽飯,還能支持她學習舞蹈。
父母之間無止境的爭吵,讓小小年紀的孫儷覺得害怕,怕他們分開,也怕他們不要自己。
但沒過多久,孫儷的父母還是離婚了,她被判給了母親。
單身母親有多困難大家可想而知,一個人要工作養家,還要照顧女兒。
為了能夠給讓女兒繼續學習,孫儷的母親一個人要打好幾份工,白天當售貨員,晚上還要去當清潔工。
母親疲憊的身影也成為孫儷努力的動力,她一定要讓母親過上更好的生活。
後來,她進入了娛樂圈,成為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演員,母親也終於能夠不用那麼辛苦。
而她資助向海清,也可以說是資助那個曾經與母親相依為命的自己,因為自己淋過雨,所以要為別人撐上一把傘。
孫儷當時剛剛出道不久,一切事務都還是由母親來負責,她特意打電話給媽媽:「媽媽,我想資助一名學生上學。」
對於女兒的決定,媽媽十分支持,畢竟這是行善積德的好事,她以自己的名義聯繫了電視台,要到了向海清的聯繫方式。
但,讓她們沒想到的是,一次好心之舉,竟然會讓孫儷陷入輿論的風波,向海清公然叫囂:「要毀了孫儷」。
2006年,那位曾經拍過《希望在山區》的紀錄片記者邱朝舉在自己的博客中刊登了一封信。
這封信的作者就是來自山區的貧困大學生向海清,他在信中詳細地將自己受到資助的來龍去脈講得一清二楚,但字裡行間卻充斥著對資助人的不滿,覺得資助人太小氣。
他還說:「一位曾經資助過我的明星母女,在我上了大學後停止了資助,並且還用『只知道伸手要錢』、『你不如一隻寵物狗』等類似的話傷害了我。」
向海清在信中並未指名道姓的說出孫儷的名字,而是用「SL」「正處於事業上升期」、「來自上海」等字眼暗示大家這位「背信棄義」女明星的真實身份。
這篇博客一經發出就引起了網友們的熱烈討論,14個小時內就有3000多條評論,而孫儷母女的身份在向海清的有意暗示下,自然也被扒了出來。
大明星就能如此的侮辱人嗎?網友們開始對孫儷口誅筆伐,罵她小氣、假慈善,讓她出來給個說法。
孫儷的媽媽得知此事後,直接被氣到住院,孫儷也很痛苦:「我一直想不通,我真的想不通,我很無奈,我媽媽失眠,我也失眠。」
後來,事情經過發酵直接火遍了網路,就連央視都先後做了2次專題報道專門講述此事。
著名作家韓寒則直接發文稱:「普通老百姓在市內連個大型犬都不允許養,憑什麼孫儷就可以在上海養狼?」直接將向海清比喻為白眼狼。
不久後,一些自稱向海清大學同學的人站出來說話:向海清的日常生活看起來並不像是需要接受資助的人。
在記者的多次追問下,孫儷終於對此事做出了回應,二人反目成仇的事情也終於水落石出。
2002年,孫儷的母親鄧媽媽親自聯繫了節目組,並給向海清寄去了500元的生活費。
拿到這筆錢後,向海清的眼睛濕潤了,他切身感受到了「人間自有真情在」,並發誓一定要好好學習,絕不辜負好心人的希望。
然後便寫了封感謝信寄給了鄧媽媽,在信中表達了自己的感激之情:「謝謝鄧阿姨對我的資助,這500元的捐款對我來說是莫大的支持,從此以後我可以不用再一邊打工一邊學習,終於可以像其他同學一樣擁有一個可以認真學習的環境,真的非常感謝您。」
鄧媽媽與孫儷一塊看了這封信,她們被向海清真親流露所感動,覺得他真的是個好孩子。
之後,除了每個月的500塊錢外,鄧媽媽與孫儷得知向海清的母親患有哮喘,於是還常常會從上海買好效果好的哮喘葯、衣服等日用品,一塊給他寄過去。
高中生的學習壓力很大,孫儷與母親擔心向華清緊張,也經常寫信安慰他,鼓勵他可以報考大城市的大學,並跟他保證會承擔他大學所有的學雜費,讓他安心學習爭取考個好成績。
或許是過於緊張,但又或許是其他的原因,向華清第一次高考落榜了,沒有大學可上。
就在他心灰意冷時,孫儷與鄧媽媽寫信安慰他:「失敗一次不要緊,再來一次就好了,但是必須要上學,必須從大山裡走出來。」
並且對他噓寒問暖,還常常會給他寄一些大山裡買不到學習資料。
就連邱朝舉都不得不承認,孫儷與鄧媽媽對向海清是真的上心,在他考大學時,鄧媽媽一天能給他打6個電話關心他的情況。
第二年,向華清成功考上了上海水產大學。
孫儷與鄧媽媽知道後非常開心,為了方便他跟家裡人聯繫,特意給他買了一部手機,當做他的大學禮物。
等向海清從家裡來到上海後,孫儷覺得是時候見一見這位自己資助了兩三年的學生。
見面的那一刻,向海清才終於意識到,原來一直資助自己的竟然是個大明星!
之後,孫儷與鄧媽媽特意帶他購置了衣物,帶他在上海遊玩,開學當天也是鄧媽媽送他去的學校,分別時對他說:「好好學習,生活費花完了就給我講。」
孫儷也的確履行了自己的諾言,給他交了學費,每個月依舊是500元的生活費,錢雖然不多,但在當時的確夠一個大學生正常開支。
但慢慢地,一個從農村出來的貧窮小伙,卻被燈紅酒綠的大城市迷了眼,不滿於自己一個月只有這麼點生活費。
畢竟他的資助人可是個大明星,有錢得很,多給自己點錢花也是應該的吧。
剛開學時向海清就被輔導員任命為了班長,後來又因為表現良好加入了學生會。
當時同學之間還相對陌生,向海清身為學生幹部需要聯繫同學的次數越來越多,相應的話費也越來越高,一個月甚至能花90元。
再加上他又按照學校要求,花了175元打了乙肝疫苗,500塊很快就花完了,向海清忐忑地撥打了鄧阿姨的電話,向她再要點生活費。
考慮到大城市的消費水平,以及剛開學確實需要添置東西,鄧媽媽就又給他一筆錢。
但慢慢地,向海清打電話來要錢的次數越來越頻繁,鄧媽媽起了疑心,問他:「你是不是遇到什麼困難了啊?怎麼最近花錢越來越多了?」
向海清向她坦白自己擔任了學生幹部,每個月光話費就高達90元,他以為善良的鄧阿姨會支持他的。
誰知她卻說:「既然這個工作已經影響到你的正常生活了,那就不要幹了嘛,讓別人干去吧,你現在最主要的還是要學習。」
向海清對鄧阿姨與孫儷便有了些許的埋怨,慢慢地給她們打電話彙報自己學習情況的電話少了許多,再打電話過去就是要錢的。
鄧媽媽逐漸感覺到了不對勁,就親自來到學校看看,問問老師向海清的具體情況,這一去可不得了,鄧媽媽這才知道向海清在學校到底過著怎樣的生活。
當初孫儷是直接把5000元學費交給了向海清,但他卻申請了助學貸款,以及貧困生補助,他每個月還在學校勤工儉學。
這樣一來,再加上孫儷給的500元生活費完全是夠用的,但這些加起來卻都不夠向海清花。
向海清把孫儷給的5000塊錢學費打給了家裡年老多病的父母,希望能盡一點孝,雖然他心是好的,但拿著別人資助他上學的錢卻有點不太合適。
鄧媽媽又經過打聽才知道,原來他在學校交了個女朋友,很捨得給女朋友花錢,自己買衣服也只買阿迪耐克等名牌。
鄧媽媽這才知道,原來那個努力上進的少年已經不復存在,她嘗試過以長輩的身份教育向海清,讓他知道金錢來之不易,要好好地學習。
但向海清早已被金錢蒙蔽了雙眼,根本聽不進去,10月初,孫儷給他打了500元,結果10天後他就再次打電話來要錢。
2005年11月,孫儷與母親一起決定除了學費外不再給向海清任何的資助。
假如真的為了一句承諾,就任由向海清無限索取,那麼一定會給他造成伸手就有錢的錯覺虐,這才是真的害了他。
向海清卻覺得,身為大明星,就應該無條件地資助我上完大學,承擔我在大學期間的一切開銷。
得知自己已經無法再聯繫到孫儷母女後,向海清徹底慌了,他將自己面臨的困境全部傾訴給了那個好心的記者邱朝舉。
邱朝舉並非是想利用這件事來博人眼球,從1997年開始,他就一直致力於公益和民生扶貧項目,常常以大山為主題進行相關的報道,呼籲人們對大山裡的人多一點關心。
在《希望在山區》這部紀錄片中,邱朝舉一共報道了51個孩子,而向海清則是一直跟他有聯繫的兩個子之一。
在他的眼中,孫儷母女都是很有愛心值得尊敬的人,而向海清有禮貌但自尊心強。
得到向海清所寫的那封6000字長信時,邱朝舉長嘆一口氣,決定將信放到網路上,希望這件事能引起人們的思考:
「為什麼善良的種子結下的都是變異的果實?一個幼稚、單純的山區孩子應該如何對待社會愛心;怎麼樣的善心才是最好的結局?愛心付出該不該講條件?
當孫儷宣布除了學費外,將停止對向海清的資助時,網上又迎來了鋪天蓋地的討論。
有人覺得向海清就是個白眼狼,根本不值得繼續資助,否則就是害了他。
但也有人覺得,慈善捐助不應該只停留在物質層面,而應該從精神上幫助他擺脫困境。慈善捐助應該是一種責任,而不是一種很短暫的行為,遇到一點瑕疵或者負面的反饋就停止。
同樣也有人覺得,無論向海清的品行如何,無論他怎麼花錢,既然孫儷當初決定資助他,那就應該一直資助他到畢業。
但捐款本就是一種個人的選擇,一個人無論他有多少錢,他都沒有任何義務去無限期地幫助別人;任何人也沒有資格無限制地尋求他人的幫助。
孫儷後來也再次做出了回應:「希望他能將心思放在學習上,也希望媒體不要再過多的宣揚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