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是長津湖上映的第一天,身為軍事愛好者的筆者也前往電影院一睹風采。在筆者看來,長津湖作為今年的國慶獻禮片,在很多方面上都有進步,一些細節上也有講究:不再是單調、錯誤的蘇制,甚至是現代的「56沖」,而是有大量的「三八大蓋」、「九六式輕機槍」等等;特效而言,穿甲彈、燃燒彈、航彈的爆炸效果,讓觀影現場變得更加亮麗。
飛機、坦克這一類的模型質量也有所提高,粗製的「謝爾曼」不再是獨唱戲台的主角,而是成為M26「潘興」這一類的重型裝備的「配角」,美軍單兵方面的半自動/自動化,以及在後勤補給與志願軍的差異,同樣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長津湖》電影宣傳海報,由吳京飾演的七連連長伍千里造型。
■一望不到邊的美軍營地,凸顯了「聯軍」在朝鮮戰爭中的強大。
談完可取之處,最不能讓筆者理解的一點,還是影片中「開潘興」的劇情。根據《長津湖》文段中的描述,1947年時的伍千里與戰友曾在山東開過輕型坦克,所以在消滅掉美軍的M26「潘興」坦克手後,他便和戰友第一時間跳了上去,操作「潘興」與美軍廝殺。
翻開我軍軍史,回顧1947年華野在山東地域的作戰資料可以看到,1947年魯南戰役中,我軍成功殲滅蔣軍整編26師及第1快速縱隊,繳獲坦克24輛;同年3月3日,華野特縱特科學校坦克隊成立,全隊編有93人,下轄3個區隊,共有6輛坦克。而這6輛坦克,就是美製的M3A3「斯圖亞特」,因此,《長津湖》中的部分台詞也是沒有錯誤的。
但志願軍在入朝作戰之前,有接受過「潘興」的駕駛、射擊訓練嗎?顯然沒有。抗美援朝開始後,志願軍採購的武器裝備均為蘇式武器,至於在國內用於訓練、作戰的美式車輛都是從敗退的蔣軍手中繳獲所得,且多數為輕型車輛,根本沒有接觸過M26「潘興」這一類的重型坦克。因此,伍千里與戰友跳上車,進入「潘興」後的輕車熟路,完全是過於藝術加工化的無稽之談。
■華野特縱坦克隊成立後,部分成員站在繳獲的M3A3「斯圖亞特」前合影留念。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後,蘇聯援助我軍300輛T-34/85、60輛JS-2及40輛ISU-122,這些坦克總共編成10個團,每團下轄30輛T-34/85,6輛JS-2及5輛JS-122,而蘇軍對我裝甲兵的裝備支持,一直到1955年才逐步停止。在此期間,我軍沒有受過任何美式裝甲兵的訓練,對「潘興」的存在也是知之甚少。
其次,M3A3「斯圖亞特」與M26「潘興」雖然美軍坦克陣營,但是兩者的性能、防護水平、火炮都是不同的。以「斯圖亞特」為例,該車裝甲從9.5毫米至50.8毫米不等,裝有一門37毫米的M6型坦克炮,公路行軍最高時速58公里,成員4人,重量只有15.2噸;而「潘興」卻是個重達46噸,在二戰時期被劃歸「重型坦克」的大傢伙。該車成員5人,裝有一門M3型90毫米火炮,公路行軍降至48公里。完全沒接觸過「潘興」的志願軍官兵,又是怎麼能把這個大傢伙開的飛起呢?
不過,正如筆者前文所說,《長津湖》比起老式主旋律電影,在道具與細節上還是有一些進步:美軍坦克手在棄車前會將坦克炮管向後、志願軍在入朝作戰前會將所有帶有國籍標識的東西留在後方...但這些細節上的改進,仍然無法彌補該片中「巴祖卡打飛機」這一類的「雷人」橋段。
■M3「斯圖亞特」(上)與M26「潘興」坦克(下)駕駛位對比圖,可見兩者在操縱結構、內部布局上都有不同。
另外,《長津湖》影片中,也出現過美軍76毫米炮的「謝爾曼」對決志願軍繳獲「潘興」的橋段,而雙方在同時開炮的一瞬間,也用上了所謂「炮彈瞬間」的特效,這一點在俄羅斯電影《獵殺T-34》中同樣有出現。當然,這一類的主旋律電影中,結局也很顯而易見:志願軍的「潘興」毫不費力地擊穿了「謝爾曼」的側面裝甲,而在不到50米距離上,謝爾曼發射的穿甲彈「魔法」般地打歪了。
■人民軍與志願軍官兵坐在繳獲的「潘興」坦克上,慶祝勝利。
■軍博中陳列的T-62/545號主戰坦克(左)與M26「潘興」中型坦克(右),按照軍博介紹,這輛M26「潘興」是在雲山戰役中繳獲拖回的戰利品,剛繳獲的戰利品,連見都沒見過,怎麼伍千里等人就能輕車熟路地上車操作?我只能說志願軍人人都是特種兵。
綜合而言,《長津湖》一片雖然做到了特效、道具與部分細節上的還原,但是在劇情上仍然有不少避重就輕的地方,除了用一些煽情的手法來彌補這一方面的缺失外,仍然沒有什麼太大的進步。
反觀老一類的電影,如《高山下的花環》,雖然處於80年代,道具、特效都不算好,但在劇情方面故事性強,更還原、真實,直到今天才能一直久經不衰,被人視為經典。
總結而言,《長津湖》這一類的主旋律片,仍然有很大的進步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