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即將上映的史詩戰爭巨制今天放出了一則預告特輯,正是這支特輯,讓我對《長津湖》懸著的心放到了肚子里。
不少觀眾在看到後感觸頗深,有人評論,不敢想像當年志願軍有多麼艱難。
也有人表示,那時候的志願軍在武器裝備等各個方面都和美軍沒有可比性,能打贏這場戰爭難以想像付出了多少。
更有觀眾直言,看過紀錄片就知道能贏憑藉的是意志和智慧,兩者缺一不可,太敬佩志願軍了,在巨大的差距和艱苦條件下還能發揮出超常的意志品質。
他們說得都沒錯,《長津湖》在電影里所反映出來的真實,可能在我們看來是不可想像的,但當年志願軍先輩們面臨的,遠比電影里要艱苦得多。
這支特輯名叫《步兵之王特輯》,在真實的歷史上,確實是在抗美援朝戰爭之後,我中國軍隊在全世界都有了「步兵之王」的美譽。
從特輯中看得出,電影的主創對長津湖和抗美援朝這段歷史做了十分詳細的研究,是抱著12分認真的態度去拍的。從這支特輯里,我看到了真實志願軍在抗美援朝里長津湖戰役中的三個細節。正是這些細節,讓我相信《長津湖》這部影片絕對值得每個中國人觀看。
首先,是歷史背景的呈現。
監製黃建新說得很多,軍隊的兩個目的,第一個是打擊侵略,第二個是保衛國家,而抗美援朝戰爭,就是打擊以美國為首的侵略者,保衛我們的祖國。
曾經有很多所謂「公知」常常提起抗美援朝戰爭中國根本沒必要參戰,因為美國不會把戰火燒到中國本土。
這種態度,顯然是對我犧牲志願軍戰士的不尊重,更是對這段歷史的不尊重。
早在美軍仁川登陸後,飛機就已經飛過鴨綠江轟炸到我國境內了,美軍頻頻挑釁,麥克阿瑟更是推出了「聖誕節攻勢」,叫囂一個月結束戰爭。
一旦朝鮮覆滅,中國的國際形勢將近一步危急,東北將門戶大開,新生的新中國很可能被帝國主義扼殺在搖籃中。所以,抗美援朝的正確性不容置疑,這也是《長津湖》這部電影的歷史底色。
其次,是真實歷史和裝備差距的呈現。
就拿長津湖戰役來說,中國人民志願軍和美軍的差距,遠遠不能用一個「天壤之別」概括。
抗美援朝整個戰爭中,我軍是沒有空軍力量的。而「聯合國軍」出動15個空軍聯隊,多達86萬架次的轟炸。不誇張地說,我志願軍真的是單憑步兵在和「海陸空」三位一體的現代化軍隊作戰。
因為害怕被轟炸,我軍入朝以後都是「晝伏夜出」,很少與美國軍隊在白天硬剛,幾乎都是近戰、夜戰。
這也是為什麼《長津湖》有大量夜景拍攝的原因,這就是真實歷史。
而在裝備上,我軍是正兒八經的「萬國造」。為什麼說萬國造?因為志願軍手中有從國民黨軍隊中繳獲的美式武器,有抗日戰爭中日本軍隊貢獻的「三八大蓋」,也有解放軍自己軍工廠生產的武器。
這些武器在戰場上沒有辦法互換零件,甚至有的子彈都無法通用,給戰鬥造成了巨大困難。而美軍幾乎是武裝到牙齒,所有的都是先進的制式兵器,飛機坦克和航母更不用說,這些重型武器我們一概沒有。
後勤上,我們沒有汽車,沒有運輸線,不是靠騾馬就是靠人力,最開始還有點炒米炒麵,最後只能吃煮過的土豆,而且就連土豆也恐怕一星期只能供給一次,土豆凍成了冰坨,只能放在腋窩裡,暖一層吃一層。
相比之下,因為強大的後勤,美軍甚至可以將感恩節火雞運到前線,除了海量的肉罐頭、水果和蔬菜,他們還有紅酒和飲料可以喝,對比是天上地下。
最後,是戰略戰術的呈現。
之前預告中總有人詬病《長津湖》中沒有使用我軍經典的步兵戰術「三三制」,此次特輯中重點做了介紹。
三三制,是指戰士以班為單位分成三個戰鬥小組,每個戰鬥小組三人,為便於相互接應,一般排成三個梯隊。而三人戰鬥小組一般呈三角進攻隊形,每名士兵分工明確,進攻-掩護-支援。
這種戰術,一方面可以盡最大程度避免敵人密集火力攻擊,另一方面則靈活多變,覆蓋戰線長,對基層和戰鬥指揮依賴性低。這種戰術大量應用於抗美援朝戰爭,因為美軍的火力實在太猛。但也是靠著這種先進的戰法,志願軍戰士克服了武器裝備的劣勢,生生戰勝了世界最強的美軍。
我想看完這個特輯,那些噴《長津湖》不符合史實的鍵盤俠可以閉嘴了。從這所有的細節看,電影《長津湖》是一部經得住考驗的電影,也看得出主創無論對於歷史還是細節,都做過十足的功課。
對於電影本身,我的態度是,在未見到成片之前,絕不能因為一兩個斷章取義的鏡頭就否定這麼多人的辛勤勞動成果,否則最後遭打臉的只有自己。
《長津湖》已經開啟預售,大家可以去特惠搶票,用很便宜的價錢買到國慶最好電影的票,豈不是賺了大便宜。
最後,等不及要看這部電影了!《長津湖》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