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選秀時代散場,《超腦少年團》希望每個孩子成為自己的光

2021年08月27日22:30:08 娛樂 1315

文|寶華(珞思影視研究組)


最近一段時日,「雙減」政策的頒布和落地牽動全社會的心,各方都在試圖探討——新形勢下的教育當何去何從?


值此背景下,於7月16日起每周五晚在江蘇衛視播出的《超腦少年團》來得相當解渴。七期節目以來,比「超腦少年」們的高能挑戰更加引人關注的,是其對教育議題的應時探討與應需作答。


節目以挑戰為抓手,讓站在「別人家的孩子」背後的「別人家的父母」現身說法,持續輸出他們的探索、經驗與心得,進而在「中國式家庭教育圖鑑」的立體透視中,努力回答當下社會極為關切的三個問題:我們應當如何培養孩子?中國的未來需要怎樣的孩子?我們的孩子需要怎樣的家長?


作為江蘇衛視「腦力版圖」的新品力作,《超腦少年團》曾被形容為「少年版《最強大腦》」。事實上,它有別於《最強大腦》及《燃燒吧大腦》的強競技屬性,核心邏輯更像是在家長、孩子和嘉賓之間打造一個平心靜氣的談話場,所有人卸下焦慮、固執和偏見,在這裡敞開心扉,各抒已見,充分碰撞。強烈的現實觀照屬性和積極的未來指向價值,讓節目在暑期綜藝中獨樹一幟。


偶像選秀時代散場,《超腦少年團》希望每個孩子成為自己的光 - 天天要聞


《超腦少年團》由聚仁影視製作,他們中的核心團隊一路參與並見證了江蘇衛視「腦力版圖」的整個發展迭代歷程,也對當下中國最為優秀的一批少年有著相當直觀且相對全面的感知。日前,擔綱《超腦少年團》製片人、總導演的兩位聚仁影視團隊負責人接受採訪,暢聊了這檔歷時近兩年醞釀打磨的「黑馬節目」背後的故事。


偶像選秀時代散場,《超腦少年團》希望每個孩子成為自己的光 - 天天要聞

他們這麼優秀

那他們為什麼這麼優秀?


「我們從2013年開始製作《最強大腦》到現在已經八年了,八年時間,我們就只關注腦力這麼一個領域。過程中,我們一直在研究18歲以下的孩子,因為他們承載了從家庭到社會更多的關切,只是在以前的節目中,他們往往被成年選手的光芒給淹沒掉了」,《超腦少年團》製片人曉潔特別提到,早在《最強大腦》第一季時,有對父子檔就曾引發過關於「高壓教育」的熱烈討論。


《超腦少年團》人群類型更聚焦,現實屬性更鮮明。它只關注K12(小學、初中、高中)人群及其背後的家庭,除展示「超腦少年」們的卓越能力,還告訴觀眾他們為什麼可以這麼優秀。


細心的觀眾一定發現了,這檔節目最妙的一個設置,就是將24名選手的家長全部請到現場。


偶像選秀時代散場,《超腦少年團》希望每個孩子成為自己的光 - 天天要聞


他們兼有雙重功能:第一重功能是挑戰見證者,十期節目,十場挑戰,每一輪都需要孩子們獨自上場,獨立解決,很多家長在過程中對孩子進行了再認識和再發現;第二重功能是話題參與者,他們會結合孩子的挑戰狀況,適時分享培養理念,為現場嘉賓和其他家庭答疑解惑。


節目開播以來,多個家庭範本給觀眾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個性極為圈粉的馬欽偉,走的是一條「非典型學霸」的進階之路。他今年夏天剛高中畢業,早在去年就憑藉全國奧林匹克物理競賽一等獎的成績,被清華大學姚班錄取。他從小愛好廣泛,愛「玩」而且會「玩」,觀眾在節目中看到的他所展示的編程能力,幾乎都是他平日里自學所得。


偶像選秀時代散場,《超腦少年團》希望每個孩子成為自己的光 - 天天要聞


父母的放養式教育,給了他充分的自主選擇權。比起學習成績,馬欽偉的父母更注重培養他的獨立人格,從小學起馬欽偉就是自己上下學,這次來《超腦少年團》,父母從頭到尾都沒露面,充分信任,大膽放手。


年僅10歲的高培淇,是《超腦少年團》中年齡最小的選手。他7歲就自學完了高中數學課程,目前已經在學習大學數學,還參加過多次人工智慧項目的開發。


偶像選秀時代散場,《超腦少年團》希望每個孩子成為自己的光 - 天天要聞


高爸爸就是陪伴高培淇一路進步的「成長夥伴」和「興趣導師」,他跟著高培淇一起學習,甚至考上了信息學奧賽的教練資格證。


偶像選秀時代散場,《超腦少年團》希望每個孩子成為自己的光 - 天天要聞


更為難得的是,這位老爸不僅智慧,還很暖心。


節目中,高培淇在一次失敗後落淚,高爸爸如此安慰自責的兒子:「勝利就像糖果,吃多了牙會壞的。失敗呢,就像葯,能治好你的病。加油吧!」說完,他給了兒子一個大大的擁抱。


偶像選秀時代散場,《超腦少年團》希望每個孩子成為自己的光 - 天天要聞


活潑好動的羅聞章和現實中許多調皮的孩子一樣,被家長批評,被老師質疑,羅媽媽一度被學校建議應該去醫院看看他是不是有多動症。在《超腦少年團》現場接受挑戰時,羅聞章表現地十分關注,90分鐘一動不動。


偶像選秀時代散場,《超腦少年團》希望每個孩子成為自己的光 - 天天要聞


導演組透露,有一次給羅聞章出了一道程序類的題目,他做完之後特別興奮,到了夜裡1點多都睡不著,甚至在錄製結束後還主動問節目組要了很多題目想帶回家繼續做。


孩子的表現讓羅媽媽特別觸動,她又驚喜又自責,驚喜的是孩子為了熱愛的事情可以如此投入,自責的是之前不該簡單粗暴地將孩子歸結於「有問題」。


偶像選秀時代散場,《超腦少年團》希望每個孩子成為自己的光 - 天天要聞


以上三個案例,分別對在現實中廣泛存在的圈養式教育、父親的缺位、否定式溝通做出了有力回應。節目播出以來,諸如學霸父母、完美主義、感恩心態、親子交流等諸多衍生話題持續引發觀眾的討論,以至於有觀眾將節目稱為「電視版育兒經」。


「每個家長都希望能擁有一個完美的孩子,每個孩子也希望擁有一對完美的父母,當下親子關係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家長的期待和孩子的熱愛之間的落差」,據《超腦少年團》總導演蔣昕彤觀察總結,「所謂關心則亂,很多時候,家長替孩子做了太多的決定,同時也剝奪了他們獨立成長的快樂。有一句歌詞說『如果你想要自由地去飛翔,願做你溫暖的翅膀』,我覺得這才是理想中的親子關係。」


節目製片人曉潔表示,一路接觸下來,她感受最為強烈的是這些孩子的「熱愛」。這種熱愛或是被激發的,或是被呵護的,或是被引導的,家長功不可沒。


曉潔特別希望《超腦少年團》讓大家看到「熱愛」被真正喚醒後的不可限量,「這麼多年間,我接觸到了非常多大家認為的天才學霸,他們的共通之處,就是在很小的時候就找准了興趣點,然後就擁有了一個很強大的自驅力。現在好多孩子都有『空心病』,學習不應是被家長硬性拖拽或者人工催熟的事情,否則一旦成年之後沒人管束,就容易變得無所適從,隨波逐流。因為當你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戰的時候,你是戰不動的。」


偶像選秀時代散場,《超腦少年團》希望每個孩子成為自己的光 - 天天要聞

不要拿我們的過去

來評判孩子的未來


作為一檔立足當下、面向未來的節目,《超腦少年團》在科學家團隊的保駕護航下,結合人工智慧發展趨勢,首次提出「八大未來力」,即抽象能力、逆行力、協作力、分解力、評估能力、創造力、擔當力和解析能力,然後圍繞這「八大未來力」進行賽制設計和項目設定。


偶像選秀時代散場,《超腦少年團》希望每個孩子成為自己的光 - 天天要聞


縱觀《超腦少年團》的「八大未來力」挑戰,總體有以下三大特點,而這三大特點,或許可以代表《超腦少年團》對於未來教育方向的思考。


第一,人工智慧正在逐步成為新生代的「社交貨幣」。


因為挑戰項目圍繞人工智慧的發展趨勢展開,所以計算機語言、編程工具出現的頻率相當高。首期節目中,當「弗洛伊德演算法」被孩子們脫口而出的時候,相信許多年齡偏大的觀眾都有些發懵。


發懵的何止是觀眾們,導演組在和孩子們相處時,也經常被他們前沿的知識體系給震驚到。目前,伴隨人工智慧正逐步成為基礎設施,編程教育和stem教育也在高速發展。曉潔認為:「就像我們這一代人嫻熟使用電腦的能力一樣,編程正在成為年輕一代的社交貨幣,我們甚至可以從他們的創造力中,想像中國未來10年、20年的發展。借用伊能靜在節目中的金句,不要拿我們的過去去評判孩子的未來,因為他們的未來我們沒去過。」


偶像選秀時代散場,《超腦少年團》希望每個孩子成為自己的光 - 天天要聞


第二,打破唯成績論,「非智力能力」也是成長的關鍵功課


《超腦少年團》特別邀請清華大學講席教授、長江學者劉嘉擔任科學總顧問和項目總設計,「八大未來力」是基於社會需要和時代發展所提出的八項能力,所指向的就是未來的中國到底需要怎樣的人才。


值得關注的是,這八項能力中,還包括了逆行力、協作力、擔當力等非智力要素。在節目總導演蔣昕彤心目中,「擔當力」在八項能力中最為重要,「寶藏選手」馬欽偉的表現更是讓她感慨有加。


作為主心骨隊員,馬欽偉帶隊輸掉了「不思議迷局」的挑戰,原本過不在他,但在復盤時,馬欽偉絲毫沒有甩鍋其他隊友,反而很自省地分析了自己在作戰方針和團隊調度上的問題,這種善於擔當的勇氣感動了現場,魏坤琳教授特別肯定道:「協作力里最重要的就是擔當力,這一點,你做到了!」


新生代的孩子們生活環境更為優渥,他們從小在高期待、高自尊、高標準下成長,如何更好地與自己相處、和他人相處、與社會相處,對他們來說是一項更加必要的人生功課。從這一點來說,《超腦少年團》不僅立場鮮明地打破「唯成績論」,也有力傳遞了一個在任何時代都不會過時的態度:欲立事,先立人。


偶像選秀時代散場,《超腦少年團》希望每個孩子成為自己的光 - 天天要聞


第三,和現實強關聯,善用工具解決問題才是真正的「超腦」。


節目現場,少年們用人腦結合工具來完成挑戰,可供選擇的工具非常豐富,從C++、Python、Java、Excel,到各類測量工具、搜索軟體……也有比較基礎的紙和筆。


為什麼要用工具?因為人的大腦是有邊際的。如節目所言,未來不屬於聰明的大腦,也不屬於人工智慧,而屬於掌握優秀技術、善於使用技術的人才。解法不同,使得《超腦少年團》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大家「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無形中也增強了節目的可看性和豐富性。


偶像選秀時代散場,《超腦少年團》希望每個孩子成為自己的光 - 天天要聞


除了每個挑戰都有一個不同的底層邏輯,這些項目還在酷炫的主題包裝之下,和現實進行了強關聯,例如涉及流調排查、3D列印、空間結構、智慧交通等熱門領域,他們甚至還能利用一堆基礎零件製造出一部可以打通電話的手機。


總導演蔣昕彤表示,我們更多地想讓孩子們動手操作,發揮能動性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而他們的表現,也經常超乎我們的想像。


偶像選秀時代散場,《超腦少年團》希望每個孩子成為自己的光 - 天天要聞

以「超腦」心態做節目

一切皆有可能


聚仁影視成立三年來,在內容創作上始終聚焦「Z世代」的全面發展。從以《非誠勿擾》《新相親大會》《中國新相親》為代表的王牌情感節目,到以《我想開個店》為代表的關注青年創業的實戰經營節目等,聚仁影視在深刻洞悉「Z世代」內心世界的基礎上,持續以優質內容為窗口和橋樑,向廣大觀眾立體展示「Z世代」的精神風貌。


腦力節目是一個智力投入成本很高的節目類型。在腦力賽道上,聚仁影視同樣集結了一支穩紮穩打的創製團隊,圍繞青少年成長領域進行深耕。《超腦少年團》作為聚仁影視立足社會需求、緊跟政策風向的一次積極嘗試,節目一經亮相,就展示出紮實的基本功和敏銳的洞察力,尤其是以腦力挑戰撬動教育議題的精準拿捏,足見這是一支作風硬核、畫風細膩的實力戰隊。


可以說,自2019年正式立項起,從策劃、研發、邀約、製作直至播出,《超腦少年團》創製團隊本身就在不斷挑戰腦力極限。


「傳統的節目製作團隊基本都是文科生,我們這支隊伍除了邀請科學家團隊,還外請了許多信息學等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擔任能力評估員,給我們提供各種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項目導演也會跟著學習、研究,在專業性和綜藝性之間盡量做好平衡」,聚仁影視的兩位負責人表示,儘管從《最強大腦》一路做過來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和優勢,但《超腦少年團》還是會讓他們遇到「知識空白」,面對困難的辦法就是去求教、學習、吃透。


偶像選秀時代散場,《超腦少年團》希望每個孩子成為自己的光 - 天天要聞


不過,更加「燒腦」的,是如何克服有限的製作成本,來打造一檔極盡優質的節目。如果不是製作團隊透露這是一檔投入不高的腰部節目,相信很多觀眾都會以為它是S+級的頭部配置。


「在經費有限的情況下,如何把錢花在刀刃上,把節目的『魂』做出來,就是對我們的一個考驗」,據蔣昕彤介紹,觀眾看得見的部分都極盡精緻,「比如首期亮相的飛機機艙,我們原本是計劃放20多台電腦,但為了讓現場更有沉浸感,我們不僅1:1還原機艙場景,還實實在在地弔掛了1000張實體票據,這些票據做起來非常麻煩,因為涉及的信息量太大,一個小小的差錯,就會廢掉整個項目,我們10個人反反覆復地檢查,確保萬無一失。」


偶像選秀時代散場,《超腦少年團》希望每個孩子成為自己的光 - 天天要聞


與之相對的,是節目在看不見的地方極致壓縮。曉潔以錄影過程為例:「這檔節目一共十期,我們只錄了八天,兩個批次就錄完了。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窮』是常態,可供浪費的空間越來越少,所以需要我們多動腦筋,更加科學、精細地規劃製作流程。事實證明,『窮』也能做好節目。」


面對玲琅滿目的內容產品,有人追求「好看的皮囊」,有人喜歡「有趣的靈魂」,而不斷推陳出新的腦力節目,彰顯著」性感的大腦」也是一股勢不可擋的潮流。曉潔表示,在這個領域深耕越久,越覺得它是一個巨大的寶藏,「今後我們還是會立足於此,並將開採出更多不同類型的作品,我們深信,它給觀眾傳遞的感受將是永遠不過時的!」

娛樂分類資訊推薦

不管你多節儉,這6類東西該扔就扔吧 - 天天要聞

不管你多節儉,這6類東西該扔就扔吧

過期藥品與保健品:家中的小藥箱往往是容易被忽視的地方,一些過期的藥品和保健品不僅失去了原有的效用,還可能產生有害物質,誤服將對健康造成嚴重威脅。大掃除時,務必檢查並清理這些過期物品,確保家庭用藥安全。
李曉旭:在《織造府》塑造從未有過的賈寶玉 - 天天要聞

李曉旭:在《織造府》塑造從未有過的賈寶玉

「上海觀眾以包容態度看待新編劇目,《織造府》演出現場的熱烈感覺撲面而來。」4月11日、12日,南京市越劇團團長,梅花獎、白玉蘭獎得主李曉旭攜新劇《織造府》登陸上海東方藝術中心,她分飾曹雪芹、賈寶玉兩角,帶領一群年輕演員展示不一樣的《紅樓夢》故事。《織造府》作為畢派小生,李曉旭對上海充滿感情,「我是畢春芳...
(文化中國行)傳統曲藝混搭相聲「圈粉」年輕人 - 天天要聞

(文化中國行)傳統曲藝混搭相聲「圈粉」年輕人

中新社合肥4月13日電 題:傳統曲藝混搭相聲「圈粉」年輕人 作者 傅天騁 黃梅戲遇上相聲曲藝,歷史人物「穿越」舞台,安徽方言化身「爆梗」——在安徽合肥一家相聲館裡,每天都上演著傳統曲藝與青春潮流的奇妙碰撞。劇場創始人薛培森透露,自推出「新派皖韻相聲」以來,「95後」至「00後」觀眾佔比突破80%,百餘座位周周爆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