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本屆白玉蘭頒獎典禮上最大的新聞,莫過於童瑤憑藉《三十而已》贏過了熱依扎的《山海情》,並正式成為了和周迅一樣僅差一座飛天獎盃就能問鼎電視劇獎大滿貫的准滿貫視後。
更厲害的是目前女演員里拿到大滿貫的也就蔣雯麗、薩日娜、殷桃、孫儷和閆妮五人,假如童瑤真的在年內繼續憑《三十而已》拿下飛天視後,那她就是目前中國女演員里最年輕的大滿貫得主,年僅36歲。
或者即便今年不行,只要她真如坊間傳聞接下正午的下一個大餅大女主劇《生命樹》,加上她現在正在和海清拍的雙女主劇《心居》,兩部齊沖,明年拿下個飛天視後好像也沒有多大難度。
只是苦了熱依扎,本來很多網友都以為她這次肯定穩拿白玉蘭視後了。
畢竟水花這個角色,不管是從表演完成度還是人物影響力看,都是妥妥的標杆式角色。尤其熱依扎作為一個從小生活在北京的土著,竟然可以完美演繹出水花這個與自己生活經歷天差地別的人物,絕對算是一個演員個人成長史上非常重大的突破了。
因此,昨天的視後結果一經宣布,網友們就直接炸了鍋,大部分人都認為這個獎更應該給熱依扎。
理由也很簡單。
首先,單論演技,熱依扎可以演顧佳,童瑤卻演不了水花,熱依扎勝。
其次,單說戲份和番位,《山海情》里水花對應男主,是標準的女主身份,而《三十而已》里江疏影才是一番女主,童瑤頂多算二番,不存在「水花戲份不夠多所以不能當視後」的悖論。
況且再往遠了說,童瑤的金鷹視後不也是在47集《大江大河》里只出現了前21集的宋運萍嗎?既然童瑤可以擊敗戲份更多的蔣雯麗、孫儷、小陶虹、王茜華和趙麗穎拿到視後,為什麼熱依扎不可以憑《山海情》問鼎視後?
最後,如果評委們真的只是因為戲份選擇了童瑤,那又何苦要在一開始讓「不合格」的水花入圍呢?
不得不說,熱依扎這次真的可惜了,個人認為這個角色可以說是白玉蘭視後遺珠史上僅次於《父母愛情》安傑的存在了。
說到《父母愛情》,這部劇當年也是蠻慘的。
年齡跨度長達50年,全程現場收音,群戲佔比超大多數國產劇集……但凡看過《父母愛情》就知道,這部劇不管是劇本還是演員的表演水平都是近十年電視劇史上的佼佼者。
也是因為這樣,當年白玉蘭一宣布《父母愛情》入圍,大眾就認定了視帝視後的人選非郭濤和梅婷莫屬。
誰知道真到了頒獎那天,白玉蘭居然爆冷將視後頒給了孫儷的《羋月傳》,最終《父母愛情》整部劇掛0,一個獎都沒得,梅婷還轉發了走紅毯前的微博表示失望:
事實上不只是梅婷,許多觀眾對這個結果也是非常的不滿,甚至就在昨晚頒獎禮後,還有不少觀眾翻出這事表示無語,認為《大丈夫》和《辣媽正傳》根本比不上《父母愛情》:
只是有一說一,這事還真怪不著哪個演員,具體原因還得追溯到2012年的白玉蘭頒獎禮。
和《父母愛情》一樣,作為2011年公認的大爆佳作,那一年,幾乎所有人都認定孫儷要憑藉《甄嬛傳》登上白玉蘭視後寶座了。
結果萬萬沒想到,視後最終頒給了小宋佳的《懸崖》,當場就給孫儷弄懵了。
對此有人解釋,畢竟台詞也算演技的一部分,既然兩部都是好作品,那評委們肯定會更青睞原音出演的小宋佳。
誰知道打臉的來了,到了第二年,白玉蘭居然把視後給了孫儷的《辣媽正傳》,同時讓興高采烈來參加頒獎禮的《父母愛情》坐了一晚上冷板凳。
意料之中,網友們再次炸了,紛紛表示白玉蘭就是「對人不對作品」,該給《甄嬛傳》的不給,拿著這一屆梅婷該得的視後「補償」孫儷,有悖於表演獎項只針對當年作品評選的原則。
可惜白玉蘭的評委聽不進去,到了2016年,他們又把視後頒給了配音且豆瓣只有5.9分的《羋月傳》,直接推翻了當初坊間挽尊「甄嬛是配音才不給視後」的說辭,憑白又讓閆妮陪跑了一屆白玉蘭。
劉琳比閆妮還慘,起碼閆妮去年拿到獎了,可回顧劉琳的白玉蘭生涯,陪跑2.5次的她至今也沒拿到一個獎,被網友戲稱為「從白玉蘭的世界裡路過」,希望白玉蘭也給劉琳補一次最佳女配。
最可惜的是劉琳的德華,由於《父母愛情》入選的那一屆未設最佳女配獎,所以劉琳就白白錯過了這個機會,即劉琳老師的第0.5次錯過。
第二次就更莫名其妙了,當初多少人看完《知否》,印象最深刻的角色就是大娘子。沒想到到了報名的時候,童瑤用《大江大河》女主的角色報了最佳女配,於是劉琳又陪跑了。
再加上這一次的《覺醒年代》陪跑,一是因為趙紉蘭戲份比較少,二是礙於網劇參評有限制,所以即便劉琳在同期的《隱秘的角落》里發揮空間更大,也無法憑藉周春紅這個角色報名本屆白玉蘭。
於是綜合下來,劉琳已經陪跑2.5次了,可惜了四個這麼好的角色。
類似的還有海清,陪跑四次最佳女主。尤其是09-10那兩年,連爆《王貴與安娜》、《蝸居》、《媳婦的美好時代》三部劇,飛天和金鷹都拿了,唯獨缺了個白玉蘭。
最迷惑的是第16屆白玉蘭,明眼人都看得出來海清在《媳婦》里更出彩,包括飛天和金鷹也是用這部劇評的視後。
誰知道到了白玉蘭,居然是《蝸居》入圍,《媳婦》敗北。加上那一屆的評委有海清的恩師黃磊,據說他在最後一輪力主頒給柏寒老師,認為「成就莫道晚,松柏不畏寒」,所以最終這個獎就落到了海清劇里的婆婆柏寒身上。
再後面,第19屆《心術》輸給了宋丹丹的《金太郎的幸福生活》,23屆《小別離》輸給殷桃的《雞毛飛上天》,26屆《小歡喜》輸給閆妮的《少年派》,每一次海清遇到的都是勁敵。
個人認為海清還是挺遺憾的,雖說她成名以後塑造的大多是媽媽角色,但媽也不是只有一種。
《小歡喜》里愛動手但又會在事後躲起來難過的童文潔,《王貴與安娜》里心比天高卻莫名其妙平凡了一輩子的安娜,《蝸居》里為了買房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看著妹妹墮落的海萍,還有《雙面膠》里嘴硬心軟扶貧鳳凰家暴男的胡麗娟......
每個角色都特點鮮明,只是因為她們都是平凡人,沒有一些偶像劇里獨特的光環,所以經常性地就被忽略了。
況且怎麼演媽媽就被默認不需要演技了?難不成海清還有人格分裂,不需要演技就能到位詮釋這麼多不同的媽媽形象?
同理劉敏濤在《琅琊榜》里的靜妃,外表溫吞不代表不需要演技,時至今日我都不明白這個角色怎麼就輸給劉濤的《羋月傳》了?
不得不說,刻板印象真的要不得。
部分業內一邊抱怨沒有優秀的女性角色出現,一邊又在評選中主觀忽略某些角色的內在魅力,搞得最後「演技炸裂」成了人人都想爭搶的香餑餑,那些沒什麼金手指光環但卻更有挑戰性的角色反倒成了備選,這不是很可笑嗎?
要知道,頒獎典禮本質就是競賽,而競賽的唯一標準就是贏,一味地用「演好戲就行了」來安慰那些莫名錯過獎項的演員,本身就是一種鴕鳥行為。
另一方面,頒獎典禮是面對全國演員的評選,如果白玉蘭總是將演員的籍貫和某種類型的劇集作為重要的評選標準之一,那是不是有點傷害那些非滬籍的優秀演員呢?
希望以後白玉蘭在這方面可以有所改進吧,不要讓熱依扎的遺憾再次發生在其他女演員身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