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考(台灣的高考),同樣是普通學子改變命運的最佳途徑
大陸高考剛結束,莘莘學子十年寒窗,靜待花開。海峽對岸的台灣,相似的考驗(「指考」)也於7月3日至5日舉行。
台灣學生進入大學有兩次考試機會,分別是每年2月到3月間的學力測驗(簡稱「學測」)和7月初的指定科目考試(簡稱「指考」)。這兩項考試被稱作是台灣「高考」,同樣是島內最重要的人才選拔機制,是普通學子實現鯉魚躍龍門、改變個人命運的最佳途徑。
那兩岸的「高考」有什麼異同呢?
考生數:大陸創新高,台灣創新低
從近些年公開的數據來看,兩岸高考的報考人數,大陸連續多年創新高,台灣總體呈快速下滑趨勢。
大陸方面,2020年考生數達1071萬,創造了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的歷史新高;2019年為1031萬人,2018年則是975萬人;2017年共940萬人。
台灣大學入學考試中心的資料顯示,2020年,參加指考人數為4萬3753人;2019年,則為4萬9119;2018年,受「龍年效應」影響,人數雖有回升,但也僅有5.7萬人報考,只比10年前考生數的一半多幾千人;2017年,則僅剩4.7萬人。
高考結束,小姐姐一字馬衝出考場
其實,回顧歷史,兩岸高考人數都曾經歷過從「快速增長」至「相對回落」的過程。
大陸方面,數據顯示,2002年至2008年,高考人數從527萬猛增到1050萬。這是高考人數增速最快的時期。2009年,大陸高考報名人數約1020萬,比2008年約減少30萬;2010年,報考人數約957萬名,比前一年減少約63萬人,也是報考人數連續兩年下降。
台灣方面,也曾歷過考生人數飛速增長的階段。2003年,有12.6萬人報考指考,為歷年之最;之後便逐年遞減。2008年報考人數減至9.4萬人,跌破10萬人大關。2009年,考生數為87000多人,指考開辦以來首度跌破90000人大關;2010年考生數約81000人。之後由於「少子化」因素,參加指考的人數總體呈快速下降趨勢。
指考,為自己加油
錄取率:大陸約90% 台灣「0分可上大學」
與報考人數相比,兩岸高考的錄取率則是節節攀升,台灣比大陸更牛的是,在島內「0分也可上大學」。
大陸方面,高考錄取率已從1977年的5%,逐步攀升到1988年的33.86%,2018年達到81.13%(其中本科錄取率為43.3%)。有媒體表示,相當於四十多年來,高考錄取率翻了近16倍。2019年,很多省份錄取率突破90%。有專業人士預估,今年高考總體錄取率鐵定超過90%。
以上數據表明,在大陸,上大學已不再成為一個問題,問題只是上什麼樣的大學。還有人戲稱,只要稍加學習,認真作答,「考不上大學」都是件困難的事。
台灣方面,更是達到「0分都可以上大學」的「新高度」。資料顯示,1994年,全台只有23所大專院校,但為呼應所謂的「教改」,李登輝時間「廣開大學」,陳水扁時代更是加碼。到2016年高峰時,台灣3.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竟然有近180年所各類高等院校,密度幾為世界之最。
與此同時,台灣指考錄取率也是不斷上升,2009年就達97.14%,2016年更沖高到99%,因此有「零分也可上大學」的說法。
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林萬億教授曾對筆者時表示,由於受少子化影響,就算錄取率達100%,台灣很多大學還會缺額,出現「吃不飽」現象。
台灣前「教育部長」吳思華多次強調,到2021年前,台灣的高校一定要砍掉1/3,如果不減少到100所以下,「將會是高等教育大災難」。
事實上,台灣今年已經很多私立大學徹底關閉退場了,還有不少大學被迫轉型,公立大學也開始合併。
在台灣,指考也「考驗」家長
3、重視程度:兩岸都全社會動員,台灣軍機都禁飛
大陸高考期間,很多家長會去寺廟燒香求神,祈求孩子們考個好成績。雖然做法有點迷信,但其背後反映的是家長們對高考的重視,對孩子未來的重視。
而且,高考絕對不只是考生和家長的事。哪些路段車輛必須禁行,為考生讓路;哪裡不能施工,以免噪音影響考生;校園安全工作必須確保萬無一失;必須千方百計防止舞弊,確保公平……可以說,為高考服務,也是政府與全社會當前最大的「政治」任務之一。
台灣同樣如此,民眾和整個社會對指考的重視,情景跟大陸相似。除了家長到寺廟燒香祈福,甚至還有這樣故事:2008年,位於台某空軍基地旁的考場因軍機飛過,聲響蓋過考試鈴聲,延誤考生入場,2009年「指考」期間,該機場特意停飛3天。有糊塗考生跑錯考場時,最後也都由警察開摩托車送至正確考場。
公平至上:同樣嚴防舞弊,台灣曾不準開空調
如何預防和嚴懲考試舞弊,是媒體聚焦高考時最為關注的新聞之一。畢竟,高考除了比拼成績之外,還是公平的競爭。
和大陸高考的規定一樣,台灣指考相關的紀律也十分嚴格。因為台灣高考一般在7月酷熱中進行,許多「規矩」便是專門為此設計。比如扇子不能帶進考場,因為扇面多是紙類,可以在上面寫東西。
另外,由於以前有考生把水或珍珠奶茶帶入考場,不慎打翻而影響考試,所以,台灣規定除了因病服藥需喝水的考生外,其他考生的水瓶都要放在講台上由監考老師保管。
曾經,很長一段時間裡,在7月酷熱天氣下,指考的考場禁止開空調。台灣「大考中心」給出的理由是:邊遠、貧困地區的考場沒有空調,為了公平起見,所有考場一律不得開空調,只能提供電扇或靠屋頂洒水的方式來降溫。這個規定,直到2011年才被打破。
如今信息化時代,考試舞弊手段也越來越多,台灣當局會派電信警察用微波偵測車防止用手機等通信手段舞弊。
對於指考舞弊,台灣大多還只是行政處罰和規勸教育,但台灣現在有種呼聲,要求將集體舞弊等惡劣舞弊行為,列入 「刑法」處罰範圍,以實現公平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