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父母送進養老院,子女就是不孝嗎?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

文|張平

插圖|來自網路


01

在普通老百姓的印象里,人到晚年生活,無非就是在三代同堂或是進養老院之間選擇。前者是維持多年的養老方式,但很多家庭的矛盾也由此應運而生;後者是新型的養老模式,但卻被很多家庭不理解,甚至被很多老人嫌棄。

但無法避免的對於每個家庭來講,都要多多少少的面對養老的問題。於是擺在大家面前的難題,基本都是一樣的:在哪裡養老、誰來照顧護理、費用誰來承擔?

在以患有阿爾茲海默症的老人為主角的綜藝節目《忘不了餐廳》里,黃渤第一次談及父親。

黃渤的父親已經進入阿爾茲海默症的晚期,治療方式已經無法起到作用,當他回到了家時,父親很客氣地把他當作自己的老戰友。直到一次患病的父親走失,這使得黃渤開始重新思考如何來應對父親的養老問題。

慎重考慮後,黃渤決定將父親送去養老院,在那父親可以得到更好照顧。但作為公眾人物他也未免有些擔憂,他腦中閃現著旁人的議論:

黃渤是不是現在有錢有地位了,就不管自己的家人了?不去親自照顧,反倒把自己的父親像甩包袱一樣送去了養老院?

但是考慮到自己的工作性質以及家人的照顧能力和養老院的能力、環境性對比,黃渤還是覺得父親在養老院會生活得更加舒適一些。

02

身邊有個鄰居家庭條件不錯,但奈何家裡有一個「蘇大強式」的父親。

這位老人一輩子都被自己妻子伺候著,妻子去世後他先是鬧著去條件好的二兒子家住,可是二兒子兩口子工作忙沒人陪伴,在他把兒媳升職的機會攪和沒之後,眼見家裡的氣氛不對,又跑到了大兒子家住。

大兒子家條件一般,他過去要和小孫子一個屋住,孩子還沒說什麼他倒是開始鬧騰著要大兒子換房,換個三室,他以身體不好為由還要住陽面的大房間。

裝病、絕食,鬧來鬧去房子沒換成,兩個兒子誰也負擔不起和父親同住的代價,最終商量著共同出資把父親送到養老院。

他一聽先是作天作地哭了一通,後來挑了一件條件好,價格貴的。兩個兒子咬咬牙滿足了她這個心愿,但他住過去還逢人就說,埋怨兩個兒子不孝。後來有親戚當面指責兩個兒子,兩個兒子就說要他回來住,他又不肯。

《三十而已》中顧佳的父親與一般的老人思考的方式不同,明明女兒生活條件很好,住豪宅又有保姆伺候,住進去也就是多一雙筷子的事情。可是他脾氣倔強,堅持不給兒女添麻煩。

顧佳不放心身體不好的爸爸一個人住,要求安監控,但顧爸覺得安了監控自己時刻在別人的「監視」下沒自由;要給他雇一個保姆,他又覺得孤男寡女共處一室不方便。

最終他自己堅持要去養老院,一日三餐有人照顧,又有同齡人相伴,日子反倒過得舒心。也盡到了自己最大的能力,不去影響女兒的小家庭。

03

養兒防老是傳統觀念的影響,在大多數人的意識里,有孩子陪伴的晚年才是幸福的。無論何種情形下被送去養老院,晚年也是凄涼的。而身邊的看客也不會顧及你的家庭狀況,首先想到的就是兒女的不孝。

《忘不了餐廳》鍾李娟教授給我們做出了解釋:孝和順是連在一起的,怎樣算孝,只要你能夠順著老人,它就是孝。關於住養老院這個問題,首先還是要尊重老人的意願。

很多人的思想無法轉變過來,認為只有自己住在兒女家才是有面子的,也有一些兒女不顧父母的意見,堅持讓父母住在自己家裡,其實這都是因為觀念一時無法轉變過來而導致的。

畢竟時代變了,不麻煩別人才是最好的生活方式,當然,兒女也要盡應盡的義務,所以至於住不住養老院還要根據個人的家庭情況來判斷。

人到晚年最害怕的就是看別人的臉色生活,人哪怕衣食無憂但是心裡堵得慌,也不算是好的生活。


--END--

作者簡介:張平,心理諮詢師,婚姻家庭諮詢師,知名情感自媒體。我有酒,你有故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