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常說:「窮單身富寡婦」,下半句讓人落淚

很多俗語都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在古代,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農民,原本就很難過上好日子。因為貧窮和疾病,很多農家的生活就更難維持,「窮單身富寡婦」是社會中比較常見的現象。那它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01、

窮單身富寡婦

單身的男人一般比較窮,單身漢為什麼被貼上「窮」的標籤,有兩個原因:

第一:外在原因

家庭出身比較貧窮,由於父母的經濟條件較差,沒有能力為他創造一個衣食無憂的環境。而結婚對於很多女性來說,是一次改變命運的機會,人們也懂得如何去趨利避害。面對一個原生家庭很窮的男子,很多女性是不願意與他談婚論嫁的。

第二:內在原因

因為單身漢是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心態,他是有點錢就花一點,是不會想著存錢的。其實只要你身體健康,勤勞肯干,生活不會差到哪去。如果一個成年男子還過著落魄不堪的生活,只能說明他是扶不起的阿斗,女性也不會把時間浪費在他的身上。

寡婦就不同了,她曾經遭受過生活的磨難,失去了丈夫,成為單身女人,過日子總有危機感。女人了解自己的身體柔弱,每一分錢都來之不易,花錢知道節儉,為了長遠的打算,或者為孩子考慮,在平時的生活中會精打細算,所以多多少少會有一些積蓄。

除了自己的勤勞之外,在丈夫去世後,結婚時娘家的嫁妝,加上婆家的地產,這些自然由寡婦繼承,寡婦有錢就正常了。

02、

寡婦有田無人耕

下半句才是重點,少有人知。在農耕時代,勞動和生產,主要依靠的就是男人。家裡的男人死了,土地也就沒人耕種。寡婦為了避嫌,也不可能請別人幫忙,畢竟自己的聲譽有時候比生命還重要。

俗語還有一層意思,指寡婦缺少男女歡愛。寡婦失去丈夫後,要承受生理上的煎熬,有生之年得不到異性的關愛與照顧,在精神上的折磨勝於肉體上的折磨。

一些朝代要求女人守貞節,明令禁止寡婦再嫁人。朱熹的思想在元代開始確立官方地位,他的貞節觀受到重視,元代曾禁止朝廷有封號的女性再嫁。

對守節最提倡的還是明代。「好馬不吃回頭草,好女不嫁二夫男」的「貞節」思想逐漸得到強化,認為寡婦改嫁是大逆不道。在古代,受當時的風俗影響,大多數的父母不接受自己的孩子娶一個寡婦。

結束語

民間俗語記錄了老百姓的生活,同時也反映了他們的生活狀態和感情,俗語「窮單身富寡婦,寡婦有田無人耕」,這種現象深刻地反映出古代守寡女子的悲慘命運。

(圖片源於網路,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