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用「惡意濾鏡」看世界!你對自己的態度,決定你如何看別人

在生活的茫茫人海中,我們常常會被各種突如其來的狀況擾亂心緒。他人一句稍顯嚴厲的話語,一個看似冷漠的舉動,都可能讓我們心生不滿,甚至怒火中燒。

但其實,讓自己平靜下來有個重要方法,就是在充滿挑戰的情境里,守住一個關鍵區分:把某人的行為本身,和他們真正想表達的意圖分開來看。這就像在混沌中找到一把鑰匙,能打開通往平和的大門。

行為不等於惡意:法律與生活的雙重啟示

在法律的世界裡,"謀殺" 和 "過失殺人" 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雖然最終結果可能都是一條生命的消逝,屍體躺在血泊中一動不動,但加害者的意圖卻有著天壤之別。

謀殺是蓄意為之,帶著明確的惡意;而過失殺人則是出於疏忽或意外,沒有主觀上的傷害意願。法律如此重視動機,是因為它深知,意圖才是衡量一個人行為性質的核心要素。

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卻常常忘記這個重要的區分。當同事在會議上提出反對意見,我們可能會覺得對方是在故意刁難自己;當朋友忘記約定的時間,我們容易認為對方不重視這段關係。

我們很少能準確洞察那些讓我們沮喪的事件背後的真實動機,反而輕易陷入嚴重誤判,在並無惡意之處臆想出意圖,在無需激烈反應時升級矛盾、針鋒相對。

就像有人走路不小心撞到我們,我們第一反應可能是對方態度不好,卻沒想過也許是對方走神了或者有急事。這種誤判就像一層迷霧,遮住了我們的雙眼,讓我們看不到事情的真相。

自我厭惡:誤讀意圖的心理根源

我們之所以容易得出陰暗結論,總覺得有人蓄意侮辱或傷害我們,背後藏著一個令人心酸的心理現象:自我厭惡。我們越不喜歡自己,就越容易在內心認定自己理應成為被嘲笑和傷害的對象。這種自我否定的心態,就像一個扭曲的濾鏡,讓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都變得悲觀起來。

比如,當我們剛準備工作,外面就響起鑽孔聲;馬上要開會了,郵件卻還沒到;電話接線員半天找不到我們的信息。這時候,我們下意識會認為這些都是針對我們的 "陰謀",覺得自己活該成為這類麻煩的目標,彷彿自己就是那種 "理應被鑽孔聲打擾" 的人。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我們潛意識裡藏著過量的自我厭惡,不斷從外界尋找證據,來印證 "自己確實一無是處" 的自我認知。

這種預期往往形成於童年。也許在成長過程中,某個親近的人曾讓我們感到自己 "卑劣"" 有罪 ",比如父母不經意間的批評,讓我們覺得自己不夠好。

於是,我們在社會中穿行時總做最壞假設,不是因為事實如此,而是因為這種感覺熟悉,我們被困在尚未理解的過去模式里。就像一個被貼上標籤的瓶子,我們始終認為自己只能裝下不好的東西,所以外界的一點風吹草動,都被我們解讀成對這個標籤的驗證。

像理解孩子一樣理解成年人:換個視角看衝突

如果我們能像對待孩子那樣泰然自若地面對成年人,或許會平靜許多。小孩子有時會做出令人抓狂的事:對著照顧自己的人大喊大叫,生氣地推開一碗動物造型意麵,扔掉你剛幫他拿的東西。

但我們很少因此感到被冒犯或受傷,因為我們不會給孩子的行為賦予負面動機或惡意意圖。我們傾向於用最善意的方式解讀:覺得他們可能只是累了、牙齦疼,或是因為弟弟妹妹的到來而鬧情緒。我們腦海中儲備著各種替代性解釋,而這些都不會讓我們恐慌或過度激動。

但面對成年人時,情況往往相反。如果有人在機場排隊時插隊,我們很自然會認為他們打量過我們,認定可以隨意佔我們便宜,甚至享受給我們製造一點困擾的快感。

但如果用解讀嬰兒行為的模式來看待此事,我們的第一反應會截然不同:或許他們昨晚沒睡好,膝蓋疼,或是和戀人吵架了。成年人的世界裡,每個人都背負著各種各樣的壓力和煩惱,那些看似不友好的行為,可能只是他們情緒的一種宣洩,並非針對某個人。就像一個裝滿水的杯子,稍微一碰就會溢出來,不是水的錯,而是杯子太滿了。

尋找那根刺:用悲憫代替憤怒的成熟之道

20世紀上半葉被譽為 "法國最優秀教師" 的哲學家埃米爾・奧古斯特・沙爾捷,曾提出一個讓自己和學生在面對令人煩躁的人時保持冷靜的方法。他寫道:"永遠不要說別人 ' 邪惡 ',你只需尋找那根刺。" 他的意思是,去探尋驅使一個人做出惡劣行為的痛苦根源。讓我們平靜的思路是:想像他們在看不見的地方正承受著痛苦。

成熟,就是學會在缺乏證據的情況下,依然能想像到他人內心的傷痛地帶。他們可能看起來興高采烈、趾高氣揚,但那根 "刺" 一定存在,否則他們不會傷害我們。

當他人言行乖張時,我們需要想像其攻擊性表象下的混亂、失望、焦慮和悲傷。就像一個人總是用尖銳的語言攻擊別人,可能是因為他自己內心充滿了不安和恐懼,想用這種方式來保護自己。

我們需要把同情投向一個意想不到的地方:投向那些最讓我們煩擾的人。我們必須做一件看似反常的事:從憤怒轉向悲憫。

這種轉變並不容易,需要我們不斷練習和反思。但當我們真正學會這樣做時,就會發現世界變得不一樣了。那些曾經讓我們憤怒的人,不再那麼可憎;那些曾經讓我們困擾的事,不再那麼難以解決。我們的內心會變得更加寬廣和包容,能夠容納生活中的各種不如意。

回到生活中,我們每天都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經歷各種各樣的事。如果我們始終能記住區分行為和意圖,用善意去解讀他人,用悲憫去看待世界,就一定能在紛繁複雜的生活中守住內心的平靜。

就像在暴風雨中穩住航向的船隻,無論外界如何動蕩,我們都能在自己的內心深處找到一片寧靜的港灣。這或許就是成長的意義,也是我們面對生活最好的態度。


【文本來源@TED官方號的視頻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