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俗話說,養兒防老,但是養兒真能防老嗎?我們常常在電視上的調解頻道上看到,有的家庭雖然有很多孩子,但是還是會因為贍養老人的問題而起衝突,這一現象在我們當代社會中常常發生。
王小波專家曾經說過,人在年輕的時候覺得到處都是人,別人的事就是你的事,到了中年以後,才覺得世界上除了家人已經一無所有了。
養兒真能防老嗎?「新型不孝」真的比啃老更可怕?
翅膀遠了,心還在這裡嗎?
孩子們就像滿天星辰,奔赴悉尼、墨爾本等去那些地圖上看起來更閃耀的城市,追逐更廣闊的天地,這曾是父母最深的驕傲,是他們親手把羽翼豐滿的雛鳥一次次推向高空。
世界是小了交通方便了,可家裡到物理上的距離卻被拉得無限長,孩子遠走高飛,父母翹首以盼,本就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只是有些時候,這硬幣翻轉過來未免太沉重了些。
地理距離一旦扯開,心靈的頻道也常常失焦,以前飯桌上你一言我一語的熱鬧,如今被有時差、有延遲的視頻通話取代,問候還在,卻像填一份例行公事的問卷,「身體好嗎?」「挺好」,「錢夠不夠花?」「放心」,幾句不痛不癢的寒暄過後,屏幕兩頭往往只剩下沉默。
孩子們哪裡想得到,電話那頭那句雲淡風輕的「挺好」,背後可能是一個人等快遞等到望眼欲穿,可能是一個人把年夜飯熱了又熱,甚至可能是凌晨摔倒後,咬著牙自己爬起來歇了三次才緩過勁兒的狼狽,屏幕的光影最會藏事,科技給了連接的假象,卻填不滿那份渴望觸手可及陪伴的空落。
銀行卡里的數字再暖,也暖不過一雙攙扶的手,視頻里的笑容再真,也比不上一個實實在在的擁抱,「精神贍養」這四個字,很多時候就像掛在半空中的燈籠,好看卻照不亮腳下的路。
「我沒事」是真的沒事嗎?
那份不給兒女添麻煩的體面與堅忍,往往是老一輩身上最厚重也最令人心疼的鎧甲,他們習慣了報喜不報憂,把「我沒事」、「別擔心我」掛在嘴邊,內心深處對陪伴的渴望,像潮水般翻湧,卻被他們小心翼翼地壓在平靜的日常之下。
大概是不想給遠方的孩子「添堵」,又或許是對搬去陌生環境,過一種「被安排」的生活,有種本能的抗拒和疏離感,畢竟故土難離,不光是捨不得那幾塊磚頭幾片瓦,更是捨不得那份熟悉的生活秩序和人情味兒。
許多家庭內部對「好孩子」的定義,也在悄悄發生著一些讓人哭笑不得的變化,父母一方面為孩子在遠方打拚出的成就感到臉上有光,可另一方面,當病痛孤寂一股腦兒襲來,又忍不住幽幽嘆一句:「養這孩子有啥用?」
有個挺有意思的現象:那些選擇守在父母身邊,端茶倒水日夜照顧的子女,有時反而不被高看一眼,甚至會被親戚鄰里在背後嘀咕「沒出息」、「不求上進」,而那些遠在天邊、事業風生水起的孩子,哪怕一年到頭難得見上一面,也依然是父母掛在嘴邊的驕傲,這種評價標準的錯位,無疑給本就微妙的家庭情感又添了一把火。
隔著萬水千山,誰來接住空巢老人的心?
「孝順」這兩個字,在不同代人的字典里,解釋也大相徑庭,對很多老人來說,孝順可能就是病床前遞過來的一杯溫水,是摔倒時能及時扶一把的手,是黃昏散步回來,有人陪著嘮嘮嗑的那份踏實和暖意。
可對於在現代社會裡摸爬滾打的子女來說,「孝順」更容易被理解成經濟上的供養、逢年過節的電話問候,以及「尊重父母的選擇」——哪怕這種選擇是獨自忍受孤獨,這種理解上的偏差,就像在情感的供求之間,劃開了一道難以彌合的口子。
幾千年來,「養兒防老」的觀念如同定海神針,支撐著傳統家庭一代又一代的循環,可現在社會結構變了,個人價值越來越被強調,這根針也開始晃悠了,孩子的人生軌跡不再非得以家庭為圓心畫圈,他們的翅膀天生就渴望更遼闊的天空。
社會學家早就說過,大規模的人口遷徙,不光改變了經濟版圖,也徹底顛覆了傳統的家庭結構和代際間的相處模式,當「回報家庭」不再是唯一的價值標尺,傳統的養老承諾自然就面臨著被重新定義的挑戰。
家庭的承托力變弱了,社會的保障體系本該及時補上來,養老院、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居家養老服務,各種模式聽起來都挺好,但現實是這些社會化的養老資源,要麼總量不夠,要麼分布不均,要麼服務質量參差不齊,讓人不放心,更要命的是,它們或許能解決老人吃飯穿衣的日常問題,卻很難填補情感上的窟窿和心理上的孤寂。
心理學家早就告訴我們,家庭關係的和諧,很大程度上建立在成員之間能不能相互接納,開明的父母,懂得接受孩子本來的樣子,不管他是平凡普通還是出類拔萃,並在這個基礎上摸索出最合適的相處之道,而不是總想著把孩子捏成自己期望的那個泥人,這種從心底里發出的接納才是親情這棵大樹最穩固的根基。
距離雖然遠了,但連接心意的方式並不少,一次主動打過去的電話問候,一場視頻通話里耐心的傾聽,一份託付備用鑰匙的信任,這些看起來再小不過的舉動,都能在不知不覺中拉近心的距離。親情這東西也需要持續學習和用心經營,它不是一勞永逸的。
幸福晚年的圖景,也絕不僅僅只有兒孫繞膝這一種畫法,越來越多的老人開始嘗試更多元的養老方式,幾個脾氣相投的老夥計一起盤下個小院子,打造屬於自己的「養老烏托邦」。
社區里的老年大學、興趣小組,把日子過得有滋有味充實又多彩,鄰里之間守望相助,也能在不經意間送去溫暖,這些社會性的連接和情感上的支持,正漸漸成為傳統家庭養老之外,一股不可忽視的補充力量。
一個剛畢業的姑娘,可以帶著媽媽一起到陌生的城市打拚,最終靠著娘倆的努力擁有了自己的小家,一位退休的老教授,即使孩子不在身邊,也能在和老夥計們的棋局茶話間,找到生活的樂趣和精神的寄託,這些活生生的例子都在告訴我們,只要願意打破固有的思維框框,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那條路。
古人說,「論跡不論心,論心無完人」,在紛紛擾擾的家庭關係里,與其費勁去猜對方心裡到底想什麼,不如多關注那些實實在在的行動和關懷,人心隔肚皮,深不見底,可那些持續的、帶著善意的行動,卻更容易被感知被理解。
時代的潮水滾滾向前,每個家庭都是浪尖上的一葉扁舟,無論是那些在急診室獨自簽字的老人,還是那些在期望與現實之間搖擺的父母和子女,他們的故事都像一面鏡子照見了社會轉型期,親情面對的迷茫和努力的探索。
也許最重要的不是拚命想回到過去某個想像中完美的「港灣」,而是在不斷變化中,學會新的導航方法,重新校準親情的羅盤,那個遲來的擁抱,那場沒能預料到的摔倒,以及之後要如何伸出援手,需要的不僅僅是愛,更是理解、彈性,和一起成長的智慧航程依然漫長,但只要彼此心中的燈塔不滅,就總有重新靠近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