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點母親的未接來電,讓我明白:父母在,家才不會散

"閨女,媽就是想聽聽你的聲兒。

上周三凌晨加班之際,手機屏幕突然亮起的那一行微信,而且讓我在27層的寫字樓中哭得竟如孩童一般。

母親發來未接來電提醒之後,緊接著便出現了撤回提示,這就如同根刺一般扎進了我的心中;實際上她是擔心會打擾到我工作,就連那份思念都得小心翼翼地隱藏起來。那個曾經總是將我冰冷的小腳捂在她肚皮上睡覺的東北女子,如今就連打個電話都得看看女兒的臉色。

我們這代人活得真擰巴,朋友圈屏蔽父母的時候,理直氣壯地「說了也不懂」,不過卻在深夜emo的時候,格外渴望有人能懂得那眼線下的黑眼圈;

搶演唱會門票時眼睛都不眨一下,不過卻覺得199元的體檢套餐太貴,還勸父母「沒必要」;在搶演唱會門票這件事上毫不吝嗇,可面對199元的體檢套餐,居然嫌貴並勸說父母不必去做;搶演唱會門票那叫一個乾脆利落,可說起199元的體檢套餐,反倒覺得貴得離譜,還勸父母「沒必要」。

能記住愛豆的100個紀念日,卻記不清父親降壓藥該飯前吃還是飯後吃。

上個月陪客戶喝到胃出血住院,朦朧中看見個佝僂背影在走廊追著護士問:"姑娘常溫粥哪兒能熱?"那件起球的棗紅毛衣,分明是我三年前淘汰的舊衣

母親在凌晨的醫院食堂,用保溫杯裝著小米粥,像捧聖物似的遞給我:"趁熱喝養胃。"她手上燙出的水泡,比VIP病房的吊燈還刺眼

盯著繳費單突然鼻酸:

ICU住一天=母親撿3000個礦泉水瓶

進口胃藥1盒=父親在工地搬4天水泥

我們隨手點的下午茶,可能是他們半個月的降壓藥錢。

真正的孝順不是朋友圈孝子,而是陪父親看抗日神劇時,別急著科普歷史漏洞。聽母親嘮叨廣場舞八卦時,能少刷兩下手機。

衣服扣子掉了,故意讓母親幫忙縫扣子:"還是媽縫的結實"。"求助"父親修水管:"爸不在家真抓瞎"被需要才是父母最後的尊嚴防線。

若父母60歲,每周見面1次,餘生還剩2080小時。這相當於看完678集《甄嬛傳》的時間。

"媽,我想吃您包的酸菜餃子

昨夜故意發出的信息,而且讓母親清晨五點就開始踩著積雪前往早市。看著她在發來的視頻里呵著白氣那滿臉的笑容,我竟然突然讀懂了《目送》里的那句話:

"所謂父女母子,就是看著彼此的背影漸行漸遠,而你要告訴他們,我永遠會回頭。

此刻窗外飄雪,我寫下這些文字。茶水間的咖啡機在響,手機里跳動著KPI通知。但我知道,千里之外有盞燈始終為我亮著——那麼你呢?那個深夜不敢打擾你的號碼,還在通訊錄里嗎?


"你上次主動給父母打電話是什麼時候

"留言區晒晒父母的'撤回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