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不論混得好不好,都要有「兜底思維」

01

有一個說法:既要仰望星空,也要立足於當下。

仰望星空,這是崇高的理想追求。而立足於當下,這是現實的生活方式。理想跟現實,並不是衝突的,而是相輔相成的。

只是活在幻想當中,而沒有任何的現實思維,遲早有一天會吃虧。畢竟,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特別是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更需要活得現實一點。哪怕不為了自己著想,也該為了家裡人著想。

什麼樣的活法,才最適合中年人?就兩個字,兜底。要給自己兜底,也要給家裡人兜底。唯有把底部兜住了,不再往下沉,日子才有可能安穩。

人到中年,不論混得好不好,都需要有一定的兜底思維。

02

人到中年,要多找副業,多備後路。

史書上記載了一個典故《狡兔三窟》。

戰國時期孟嘗君齊王解除了宰相的職位,被迫回到封地薛地定居。這個時候,門客馮諼就找到了孟嘗君。

馮諼向孟嘗君闡述了一個觀點:兔子尚且有三個洞穴可以棲身,而君上您只有薛地這一條退路,豈不是連兔子都比不上嗎,如何能夠高枕無憂呢?

孟嘗君詢問保身之策,馮諼也就給孟嘗君提出了三個建議。事後,孟嘗君按照這三個建議去做事,不僅保全了自己,還讓齊王不敢輕舉妄動。

中年人,恰恰就需要「狡兔三窟」的智慧。比如說,在工作賺錢這件事上,既要有主業,也要有副業。副業,恰恰是主業的補充。

只有主業,而沒有副業,一旦主業出了問題,不就全家都吃西北風了嗎?既有主業,也有副業,收入增多了,家庭也就三餐無憂了。

03

人到中年,要給自己以及家人,存一筆錢。

有一句老話:閑時賺來急時花,渴了挖井不現成。

日常無事的時候,就該好好攢錢,以備不時之需。要是等渴了的時候,才去挖井,別說挖不出井水,也許還會渴死。

特別是在這個年頭,什麼才是最重要的?毫無疑問,現金流才是最重要的。有存款傍身,想做什麼都行。沒有存款傍身,分分鐘連一日三餐都成問題。

「存錢」的重要性,這是不言而喻的。可是,無數中年人都做不到。要麼是因為收入太低,被迫月光,要麼是因為冒險成性,有前無後,沒有任何的防備心理。

人,既要有開拓的一面,也要有保守的一面。開拓的一面,這是進取思維。而保守的一面,這是兜底思維。

更何況,十個創業九個輸,還有一個成為了空中飛人。要是孑然一身,哪怕破產了,也問題不大。可要是有家庭牽掛,一旦破產,就真的妻離子散,家破人亡了。

04

人到中年,要量力而行,切勿死要面子活受罪。

所謂「人貴有自知之明。」

一個人最大的本事,不在於看透多少人,而在於認清楚自己;一個人最高級的智慧,不在於戰勝多少人,而在於有自知之明。

老子曾經說過,知人者智,自知之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既然「自知之明」和「量力而行」如此重要,為什麼無數中年人都做不到呢?最關鍵的原因在於,不是每個人都能接納真實的自己。

自己是個平凡人,誰能完全接受呢?自己是個底層的打工人,誰能完全接受呢?自己是個無能為力的普通人,誰能完全接受呢?

正是因為無法完全接受,所以很多中年人都「死要面子活受罪」。哪怕沒錢買單,也都裝大款買單,然後一家人啃饅頭度日。

有多大的頭,就戴多大的帽子;有多少本事,就承擔多少的責任。至於超過自己能力範圍的一切事物,不要去碰,因為輸不起。

05

寫到最後

中年人的家庭,終究是特別脆弱的。有可能,一個風浪拍打過來,也就分崩離析了。

失了業,沒有收入的中年夫妻,基本都貧賤夫妻百事哀,最終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離婚,是常態。

沒有一丁點存款的家庭,要是家中某個親人生了病,而沒有錢治療,那他也就只能等死了。麻繩專挑細處斷,厄運專找苦命人。

缺乏自知之明,總是去做超過自己能力的事兒,總是喜歡死要面子活受罪,到頭來不僅苦了自己,還會苦了自己的親人。

中年人最需要的,不是什麼成功學理念,而是「兜底思維」。為自己的人生兜底,為一家老小兜底。只要不觸底,那一切都有希望。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