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人的社交潛規則:「大恩如大仇」,不要輕易幫助一個人

-01

「大恩如大仇」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受助者惡意。

在接受他人的饋贈或幫助時,這個人就會狹隘且充滿惡意地將對方的幫助,視為「優越感」。

這一點在《惡意》這本書中,有最好的詮釋。

好朋友過得沒你好,你經常幫助他,給予他一些好處。

你的出發點:「我們是朋友,我應該盡量去幫助你,我很願意」。

他的心理:「你就是看不起我,看似幫助我,其實是想看我笑話,在我面前秀優越」。

一個老生常談的故事。

男人下班回家路上,經常遇到一個乞丐,每次看見都會給乞丐10塊錢。

某天男人路過,沒有給乞丐錢。

乞丐慌忙叫住男人問道:「你今天為什麼不給我錢?」

男人說:「我今天沒有錢了」。

乞丐很生氣,咒罵男人一番:「你就是故意刁難我,看不起我,你不是個好人」。

大概是這麼個意思。

從古至今都有「斗米養恩,石米養仇」的故事發生。

你幫助一個人很多,但某天你停止幫助,ta就會忘掉你此前為他付出的所有好;

更有甚者會到處說你壞話,詆毀你的形象。

一個壞人,只要做了一件好事兒,大家對他的評價立馬就轉變。

「我就說嘛,這人看上去壞,其實本性是不壞的。」

很諷刺,可這就是人性。

你幫助一個人,未必會換來感恩,也許會換來「嫉妒與仇恨」。

當然,還存在另一種情況:

當你對朋友好,為朋友付出的時候,對方會想當然認為:

「你就站在低位,你很卑微,你就在討好我」。

在後續的相處過程中,他會越來越不尊重你,將你的付出視為應該的。

所以你要明白一件事:

當對方沒有主動請你幫忙時,你就不要上趕著去幫;

你幫助對方換來的恩情,要遠遠低於你為這件事投入的成本;

更何況你幫對了,未必有恩情;幫錯了,必定是你的錯。

當然,如果你就很享受幫助別人時內心的成就感,也不是不行。

-02

人向來都是貪婪的

人性的悖論是什麼?

從來就不存在什麼「不求回報」的付出,如果你此刻不求回報,那是因為你付出的時間還不夠久。

打個比方:

你很喜歡對方,先投入了大量的感情,時間,金錢和精力;

為對方付出的過程中,你想的是:「這些都是我自願付出的,哪怕對方不給我回報,我也心甘情願」。

可沒過多久,你就產生了委屈,怨言甚至是恨意,你開始想:

「憑什麼都是我一個人付出啊?我付出了那麼多,你為什麼就不能給我一些回應呢?」

愛發展到了這一步,就變成了「恨」。

即使你不恨對方,你依舊心甘情願,不求回報為對方付出;

可你付出的東西,在對方看來就越來越沒有「新鮮感」。

每天吃同樣口味的飯菜,你會不會膩?

每個月都賺一樣的錢,一眼就能看到頭,你會不會失去動力和激情?

所有關係都是如此:

愛總會流向不缺愛的人,匱乏的人也只會越來越匱乏。

你只要付出了,就必定渴望得到回應;

可以是物質,可以是情緒價值,可以是愛,只要對方回應你。

你只要長久付出了,對方就會膩,除非你能堅持十年如一日切換不同花樣。

而索取的一方呢?

會不斷壓榨你,索取你,始終站在高位,從來不肯正眼多瞧你幾下。

無論在什麼關係中,每個人都得有這個覺悟:

當你想獲得別人的幫助時,最起碼要學會迎合(配合)。

就像一個掉進井裡的人,別人救他時,他卻連腳尖也不墊一下,半分力氣也不願使,最終增加的還是別人救他的難度。

話題:

你如何看待「大恩養大仇」?

作者何所歡:

專註兩性情感,婚姻家庭,性格成長,原生家庭等分析,關注我,為你帶來更多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