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強:行善最重要的是「動機」,動機不純,做再多好事都白費

曾仕強:行善的深層智慧——動機至上


在浩渺的宇宙中,人類是微小的,然而人的善行卻能感動天地。自古以來,無數英雄豪傑、仁人志士為了善而奮鬥不息。

但在我國文化大師曾仕強看來,行善的最重要之處並非形式或規模,而是其背後的動機。曾仕強強調:「動機不純,做再多好事都白費。」


生活中,我們常常能夠看到一些善舉,例如扶老攜幼、捐資助學、拾金不昧等。這些行為無疑都是善的,但如果背後的動機不純,那麼這些善舉便失去了其真正的意義。


想像一下,某人為了炫耀自己的財富或地位,捐出大筆款項用於慈善事業。雖然他的行為看似善舉,但如果他的動機是為了博取社會的好感或提高自己的聲譽,那麼這種善舉便失去了其真正的價值。

因為真正的善舉應該是出於內心的善良和真誠,而不是為了外在的回報。


再比如,有些人為了獲得內心的滿足或減輕內心的罪惡感,而去做一些善事。雖然他們的行為也是善的,但如果他們的動機是為了彌補自己的過錯或逃避內心的痛苦,那麼這種善舉同樣失去了其真正的意義。因為真正的善舉應該是出於對他人的關愛和尊重,而不是為了自我救贖。


曾仕強認為,行善最重要的是動機。只有出於內心的善良和真誠,才能做出真正的善舉。這種善舉不僅能夠感動他人,更能夠凈化自己的心靈。


然而,在現實中,很多人對行善的理解存在誤區。他們認為行善就是做好事,而忽略了行善背後的動機。

因此,他們常常做出一些看似善舉,但實則出於不良動機的行為。這種行為雖然能夠在短時間內獲得他人的好評,但長遠來看,卻會讓自己陷入道德困境。


那麼,如何判斷自己的行善動機是否純正呢?曾仕強告訴我們,應該反問自己:「我做這件事,是為了他人的福祉,還是為了自我利益?」如果發現自己的行善行為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那麼就應該及時反思並改正。


當然,我們也要認識到,保持純凈的行善動機並不容易。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誘惑和挑戰。

這時,我們需要堅定自己的信念,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做出真正有意義的善舉。


行善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修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僅能夠幫助他人,更能夠提升自己。

讓我們牢記曾仕強的教誨,始終保持純凈的行善動機,為了他人的福祉而努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成為真正的善人,讓我們的善舉成為世界上最美麗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