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以為自己還小,都是五十歲的人了。
古人云:「五十知天命。」
越發覺得,命運就是如此,財富、家庭都定型了,餘生要改變什麼,都難了。
就在感慨命運的時候,一抬頭,發現父母老得不敢相認了。
曾經,天不怕地不怕,就怕窮,因此選擇了背井離鄉。
現在,有錢了,卻開始擔憂起來,不知道家鄉的父母,還好嗎?
01
時光,太匆匆。
小時候,母親站在門口,喊一聲「回家吃飯羅」。聲音拖得很長,山那邊都可以聽到。
在村口嬉鬧的你,在田間放牛的你,一溜煙跑回家。
母親颳了刮你的鼻子:「就你調皮,手都沒有洗乾淨,就吃東西。」
父親呢?總是沉默的樣子,總有干不完的農活。
常常,父親從田裡回到家吃飯,連小腿上的泥巴,都來不及洗乾淨。我們知道,父親吃完飯,還得下地幹活。
當我們上學時,母親送我們到學校門口,然後轉身:「去學校,聽老師的話,好好讀書......」無盡的叮囑,反覆的叮囑,變得俗不可耐,不愛聽。
有時候,父親也會扛著木箱子,跟在我們身後。把箱子往宿舍一放,父親就轉身回家,話都沒有一句——因為,還有一畝地,除草的任務很大。
放學回來,在空地上,畫幾根線,就是城池,可以玩攻城遊戲;芭蕉葉,做成了毽子,女生最愛;還有那把弓箭,是竹片做的。
農忙時,也要去放牛、插秧割稻子、挑穀子。
范成大在《喜晴》里寫道:「連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覺夏深。」
上世紀九十年代,村裡陸陸續續有人外出打工。還有人通過打工的收入,在村裡建了紅磚瓦房,特別客氣。
父母也說:「去打工吧,在家,太困難了。」
有人初中畢業,放下中考的試卷,就去南方了;有人讀了高中,也去南方了。當然,也有去江浙、北京、上海的打工者。
大城市,父母這一生,是沒有指望去定居了,但是父母卻指望子女能夠待得住。
常常聽村裡人說:「誰的兒子在上海......」說話的時候,聲音都提高了幾個分貝。
不知從哪一天開始,忽然發現父母老了,自己也累了。鄉村,路更好了,路燈也亮了,但是人煙稀少了。
父母,被一個詞語取代——留守老人。
02
一別,就永別。
有一個女兒,帶著兒女到娘家過年。
父親已經走了,母親癱瘓在床,靠兒子兒媳照顧。
過完年,女兒要回城了,那裡有她的家,有工作和孩子的學業。
猶豫著,不知道如何對母親開口,只好選擇了「跪別」。
這一跪,是感恩,更是萬般無奈。
有多少愛,可以重來?若是能重來,分別的時候,就不會如此傷感。
看過一句很扎心的話:「如果你發現父母,不來送你了,說明父母已經老到走不動了。」
作為70後的你,一定有這樣的感受:每年回家,發現父母的身體,每況愈下。
去年,母親還能準備糕點,做臘肉臘魚,曬紅薯片。今年,母親只能託付村裡人,做點什麼土特產;請村裡人去小鎮上,帶點年貨——母親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去年,父親還到村口迎接你,搶著幫你提行李。走路的速度,很快。今年,父親用上了拐棍,走幾步,都氣喘吁吁了。
不可思議的是,你要回城了,父母都沒有出門送你,門口有寒冷的風,把病懨懨的老人,逼回了家。
不知為何,當你開車離開家鄉的時候,淚水在眼眶裡,轉動著。
也許,你從後視鏡里,看到母親靜靜地站著,很久都沒有轉身。要是母親摸一把眼睛,那一定是捨不得的淚水。
總能聽到,某個長輩過世了,而長輩的兒女,都來不及道別。連最後一面,都錯過了。
並不是所有的分別,還能重逢。
當你轉身的那一刻,留給父母一個背影;當父母轉身的那一刻,你不敢看背影,那麼單薄。
打個電話給父母,他們都要控制住咳嗽的聲音,和你說話,怕出門在外的你,擔憂什麼。
父母說:「好好好,家裡都好。」
「好」的背後,是無言的愛——我們知道,在看不見的地方,有人給你最深的牽掛。
03
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不管多難,走多遠,只要父母在老家,你都是要回去看看的。
父母走了,你會發現,不知道去哪裡過年。兄弟姐妹也在交往,但也是親戚一樣,難以圍坐在一起吃飯。
有文章里說:「父母是擋在你和死亡之間的帘子。」
是啊,父母走了,我們就直接看到生死了。餘生的歸途,只能自己安排,沒有人可以指望。
故鄉沒有了父母,你卻仍舊在一次次告別。
清明節,多半是要回去看看的。幫父母的墳頭,扯一把草,添一把新土。
隔著黃土堆,告訴父母,這些年,自己幹了啥,孫子又長高了,考上了大學,還帶了女朋友回家......
詩人余光中說:「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
告別了那座矮矮的墳,心裡總是空空落落的。
04
五十歲之後,若你的父母還在,請你一定好好珍惜,能相聚時,就別只是打個電話;能打電話時,別總是改天。
五十歲之後,若是父母不在了,請你和兄弟姐妹好一點。大家和睦,家庭富有,這是父母最願意看到的一幕吧。
不管怎樣,請記得好好告別,就像《後會無期》里說的:「每一次告別,要用力一點。多說一句,可能是最後一句。多看一眼,可能是最後一眼......」
原來,時光會變老,唯有惆悵如新。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