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小稚
網上看到一個女生說,她認識12年的好朋友,在30歲走散了。
她很遺憾,曾經說過的老了一起出去旅遊的誓言,在30歲這年就戛然而止。她不明白朋友是怎麼想的,明明以前關係那麼好,怎麼現在卻無緣無故刪了她。直到她給對方發消息,才發現自己被刪了的事實。
其實,無需去深究原因。
每個人的想法都不一樣。
不管是任何關係,當一個人決定離開你的時候,肯定是意味著此時在對方的衡量體系里,你已經沒有存在的必要,自然就不會再去經營這段關係。
這話聽起來很扎心,但不得不接受。
曾經我也無法理解,因為我也被刪過。大學的時候,我有一個室友,她是那種很自律的人,每天早上基本都是6點起床,沒課的時候也是如此,堅持去圖書館看書,經常獨來獨往。後來我因為去圖書館也比較多,和她漸漸熟悉起來。
在我們寢室裡面,我和她的關係最好。捫心自問,我對她也不錯。她每年的生日,整個寢室只有我記得,並且每年都給她送了禮物。
但是,後來畢業的時候,她沒有任何猶豫,把我們這些室友全部刪完了,其中也包括我。
我當時還比較受傷吧,就想起大學的時候,她說過以後我結婚,她肯定會去的話,其他人她不敢保證,我沒想到只是一分開,她就快速地把大學的關係,全部斬斷了。後來,當我隨著年齡的增長,漸漸就分析出了她這種做法背後的基本邏輯。
第一,她是外地人。大學畢業以後,她沒有留在這邊。而我們寢室的人,可以說是來自五湖四海,天南海北,大家都隔得比較遠,畢業的那一刻,她應該就意識到她這輩子和大學室友的交集不會再有,因此不會再去維繫任何關係。
這隻能說明她很理智,明白自己要的是什麼。
而我們其他室友,都比較戀舊,畢業直到現在差不多7年,雖然不在一個城市,但群里還是經常會聊天,吐槽工作中發生的煩心事,戀愛中遇到的問題等等,也會去其他人的城市旅遊。
我大學所有室友,除開刪了我的那個同學,其他人都來過我這裡旅遊,我畢業以後也去過她們的城市。
第二,她考上了他們家鄉的研究生,還在繼續讀書,她也是我們寢室唯一選擇讀研的人,其他人都相繼走上了工作崗位。
此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的人生軌跡應該都會大不相同。她大學這麼努力,就是當初不甘心高考失利,沒有考上重點大學,只上了一個普通本科,所以一進大學就立志要繼續考研。
而我們寢室其他人,完全沒這種想法。
想法不同的人,也是無法一直同路的。
因此,面對任何人的離開,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其實都沒什麼好遺憾的。
任何人離開你,都不可能是無緣無故,而是對方深思熟慮之後的結果,你不能阻止別人的選擇,選擇本身沒有對錯,有些人的選擇,只是不符合你的預期而已。你只能選擇尊重。
尊重並且祝福就好。
走到一定的階段,你就會明白:人生這一輩子,很多朋友其實都是階段性的陪伴。
有的時候,也不是說彼此鬧了矛盾,或者有什麼分歧,就是走著走著,大家可能就不順路了,在各自向前的旅途中,最初還會頻頻回頭,也會偶然打個招呼,彙報一下近況,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說的話會越來越少,見的面也會越來越少,再到後面徹底分道揚鑣,等到再次相逢,彼此卻因為錯過人生很多的發展,感覺沒什麼共同語言,一味咀嚼過去也顯得單薄,於是只得有些尷尬地寒暄著,然後默契地不再說話。
可能在後面的某一天,當你走在熟悉的小路上,想起曾經同行的人,也會感慨一句: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是少年游。
但感慨以後,還是會繼續踏上新的征程。
有些人要走的話,那就揮手告別吧,無論這段回憶,在你的腦海中曾經留下多麼深刻和感人的瞬間,事實都已成既定。
其實,話再說回來,人這一輩子,反正在這有限的旅途中,誰都無法保證永恆。既然如此的話,記住當初美好的時刻,也就夠了,不必勉強在不能做朋友的階段,繼續來做朋友。
做朋友這件事,歸根結底也是要雙方奔赴的。
一個人的維持和勉強,換不回一段友情的歡聲笑語。
這個前提下,你們相識再多年也沒用,或者最初關係多麼好同樣沒用,在前行的道路上,唯一不變的東西就是變化,這是客觀規律,朋友的來來去去,友情的開始和結束,同樣都是這種變化的一環,誰也無法阻止,並且不會以個人的意志作為轉移。不要高估你和任何人的關係,更不要高估你在他人心中的地位。人這一輩子,真正需要的和解,就是學會一個人獨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