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蛤蟆的悲傷來源於父親嚴苛的管教
蛤蟆在自己家的閣樓上找到一本老相冊。
一陣塵封已久的巨大悲傷洶湧而來。
並不是因為照片里的人已經去世,而是因為他看到表情嚴肅的父親,想到了那一段悲傷而無奈的記憶。
祖父創立了家族釀酒企業,父親接管之後,常帶著幼年的他去釀酒廠,機器的轟鳴聲,蒸汽的異味讓他窒息。
也就是那個時候,他對這種環境喝釀酒這件事產生反感。
但由於父親的嚴苛管教,每每訓斥不準這麼做,不準那麼做。
他由最初的恐懼,憤怒,無奈,悲傷,最後轉化成無法消解的複雜情緒,隱藏在心理。
而母親的杜丈夫的唯命是從,察言觀色,讓本該享受母愛的蛤蟆失去了一個幼兒應有的權利,他的媽媽連抱他的次數都有限,因為害怕引起丈夫的不滿。
在蛤蟆的童年記憶里,驚悚和恐懼是他生活的主色調。
而由於恐懼的積累引起的憤怒,卻強烈而無力。
每到聖誕節,人們會捧著各式各樣的禮物來蛤蟆家表示敬意,以換取酒窖的陳釀。
戴著大黑帽的老姨媽,他們想像著,他的帽針一定深深插進她的腦袋裡;
變戲法的怪人居然用屁點火;
脖子上掛著金錶鏈的老大叔,挺著大肚子晃來晃去,狠狠的在蛤蟆的腿上捏了一把。
這些累積起來的恐懼轉化成憤怒,在無力改變的情況下,蛤蟆開始內疚,悲傷。
他知道自己對於父親的嚴苛是憤怒的,這種憤怒至今無法消減。
因此,獾的出現,讓他再一次打開了塵封已久的童年記憶,挖掘出了心靈深處對於父親當年嚴苛管教的憤怒。
當他跟蒼鷺講過了這些的之後,他又一次抑制不住的悲從中來。
阿德勒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我們的出身無法選擇,但成年以後怎樣生活在於自己的選擇。
當我們把不幸的童年轉化成成年以後改變的力量時,我們都會是那個幸運的人。
2,在童年的雙重壓力下,使蛤蟆形成兒童自我狀態
直到今日,蛤蟆腦海中父親的高大威猛令人生畏,蛤蟆莊園的圖書館依然掛滿了外祖父和祖父的畫像,那個代表著最高道德標準的化身,依然主宰著蛤蟆的成年後生活。
童年時父親對他的嚴苛管教,語言施暴,母親對他永遠像孩子一樣的照顧,使他的內心產生了複雜的情緒。
它打亂了「自然型兒童」具備的基礎情感。當蛤蟆對自己遇到的恐懼情感無法調節的時候,他把成長看成了一種與這種情緒的戰鬥。
也就是說,童年承受了巨大的壓力,由於那時候沒有無法反抗父母,造成這麼多年來一直在跟這種情緒做鬥爭,以至於父母已經不在了,依然糾結。
當蒼鷺問他是怎麼應對父親的嚴格管教的時候,蛤蟆做了反思:
如果這個人確實沒有力量,就必須學習順從壓迫者,不然可能無法生活下去。
也就是說由於父親的力量強大,他無法與之抗衡,於是就學會被迫順從,取悅。
他想讓父親對他滿意,為他驕傲。
所以成年後的蛤蟆喜歡炫耀浮誇,取悅救過他和像父親一樣的獾。
雖然內心感到悲哀,但身體里的另一部分挑戰感覺,時刻警醒著。
有一句話說,父親的名聲有時無助於兒子,反而會淹沒他:他們彼此站得太近,陰影扼殺了成長。
蛤蟆的父親是一個高大威猛的形象,可能在當時人們的心中是一種權威的存在,但他在蛤蟆心中對卻是恐懼和憤怒的。
3,成長的本質是打破依賴關係
「對大多數人而言,成長的本質就是要減少並最終打破這樣的依賴關係,才能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
童年時期,蛤蟆對於父親嚴厲管教下的順從行為導致了對這種生活方式的依賴,以至於成年以後仍然生活在這種依賴之下,沒有真正的脫離父親掌控下的生活狀態。
平姐家的孩子大學已經畢業,在某個城市找到了一份不錯的工作。
她總是嘮叨每一個月開支,兩口子掙的錢幾乎有一半供給了孩子,是本來的小康生活變得越來越拮据,連買一件喜歡的衣服穿,都得考慮半天。
而她的孩子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月光族,不僅花光了自己掙的錢,父母給的也不夠。
每次平姐都會有意無意的提醒他別花錢太厲害,將來自己攢不下錢,父母的也跟著你受窮。
那孩子哼哼哈哈答應過之後,根本沒管她說的話。
有次平姐沒告訴孩子自己就去他的城市看他,趕到的時候正巧開門時聽到孩子跟他同事在家微信聊天:
小時候,他們管我太狠,考了我不喜歡的學校,學了我不喜歡的專業。有時候我真想花光他們的錢……
平姐到吸了一口冷氣,原來在這孩子心中我跟他爸是這樣的形象,怪不得每個月花錢像流水一樣,根本就不聽勸,他這是在報復我呀。
平姐寒了心,本來自己的孩子再親不過,但自從聽了那句話,心裡總是疙疙瘩瘩的難過。
這種從金錢到情感的心裡依賴,像割不斷的藕絲一樣,讓她既心痛又不忍。
心痛的是,孩子並不理解她的難處,把過去的一切付出,如今成了孩子拿捏她的把柄。
但她又不忍看著孩子在大城市打拚,吃苦罪。
由於在外面害怕上當受騙,孩子遇到一切事都馬上打電話給她,讓她幫忙拿主意。
從物質到情感的依賴關係,就是一個人不能獨立自主的成熟表現。
二十幾歲的成年人,只要遇到一點事就打電話給父母,完全脫離不了父母的掌控,由於物質需求,父母對金錢的給予,造成心甘情願的順從。
但偶爾內心也會產生反抗心裡,所以花錢的時候對父母是一種快意恩仇的心態。
4,怎麼打破這種依賴關係呢?
首先建立自我意識,嘗試設立個人邊界,明確哪些是自己的決定,哪些是需要協商的問題。
其次,學會獨立思考和承擔責任,不要讓父母的一件左右你的生活選擇。
第三,有效溝通。與父母坦誠交流你的想法和感受,讓他們理解你要獨立的決心。
不要害怕改變,你的每一步努力都引領你走向成熟,成長。
胡適說:你們說要爭自由,自由是針對外面束縛而言的,獨立是你們自己的事,給你自由而不獨立,仍是奴隸。獨立就是不盲從,不受欺騙,不依賴門戶,不依賴別人,這才是獨立的精神。
一個人想從依賴走向獨立,擁有獨立自主的精神,自己面對問題自己獨立解決,這個成長的過程雖然很難,一旦經歷過這種切割,就會成為永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