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誰兒女有錢,有出息我一點都不羨慕,我就羨慕那些兒女在身邊的人,」趙大娘跟養老院里的人說著。
趙大娘已經來養老院里好幾年了,她女兒一次都沒來看過她,兒子一年也就能來看她一兩次。
說起趙大娘她是個很能事的女人,她帶著丈夫在城裡做生意買房,兩個孩子一個供到研究生,一個是大學生。
趙大娘21歲就嫁給了鄰村的王大爺,王大爺比趙大娘大兩歲,他沒什麼技術,平時就在工地打零工。
不過王大爺家裡條件挺好,他們結婚的時候家裡給了三間房,那時候是村裡最多的了。
結婚後,趙大娘先後生活了一個閨女和一個兒子兩個孩子。
王大爺外出打工掙錢,趙大娘在家種地帶孩子,雖然他們都不閑著,但是畢竟掙得少,一家四口日子過得緊緊巴巴。
女兒初中畢業那年考上了高中,為了多掙些錢供倆孩子上學,趙大娘跟著女兒一起進城租了房子。
那年她家兒子正好讀初中,趙大娘就把兒子轉到了城裡上學,她在城裡一家飯店找了份刷碗的工作,開始打工掙錢。
趙大娘在飯店幹了一年多,她嫌掙得少,就想著自己做點小生意。
她上班的時候路過一個汽車站,她看汽車站人流量還挺多的,她想著要是在哪裡擺攤或許能掙錢。
說干就干,第二天趙大娘就去飯店辭職了。她去買了一輛二手的人力三輪車,又去進了一些瓜子,爆米花,汽水,礦泉水,還煮了茶葉蛋開始了擺攤生活。
趙大娘小攤生意還不錯,每天收入比她上班掙的還要多。
那時候炸腸剛開始進入市場,趙大娘又進了些炸腸賣,一天下來她的收入比王大爺還要多。
後來她看生意挺好的,乾脆不讓王大爺去工地打工了,又買了輛三輪車,讓王大爺跟她一起擺攤。
趙大娘兩口子擺了六年攤,他們攢了一些錢,就在城裡買了套房子,結束了租房的生活。
趙大娘閨女高中畢業後考上了一所一本大學,後來又考了研究生。
趙大娘兒子也考上了高中,大學他沒有姐姐考的好,他考了一所二本大學,大學畢業後他去了上海工作。
趙大娘兩口子,就靠著這兩個小攤供兩個孩子讀大學,一家人的生活開銷。
趙大娘很有遠見,那時候剛興起交社保,她就給自己和王大爺都交了社保。
趙大娘的女兒工作後經常出差去國外,後來她找了一個芬蘭的男朋友,定居在了芬蘭。
當時趙大娘很反對女兒找外國的男朋友,更反對她定居國外。
但是女兒堅持要去,趙大娘也管不了,最後只能讓女兒去了。
兒子在上海工作,趙大娘也想讓他回家來,兒子也不願意回來。
兒女大了都有自己的想法,當父母的也管不了,兒子和女兒都不在家,家裡只剩他們老兩口。
趙大娘還想著多擺幾年攤,幫著兒子在上海買房子。
沒想到兒子結婚第二年,老伴就得了腦出血,經過醫生的全力救治,命是就回來了但是人從此癱瘓了。
老伴生病後一天24小時需要人照顧,趙大娘只能收攤回家照顧老伴。
好在趙大娘那時候已經開退休金,她和老伴生活還能維持,不用子女幫忙。
趙大娘照顧老伴五年,後來老伴去世了,剩下趙大娘一個人生活。
女兒自從嫁到芬蘭,很少回來,連父親去世她都沒有回來。
兒子雖然在國內,但是也遠在上海,他也是一兩年才能回一次家。
閨女兒子都不在身邊,趙大娘只能自己一個人生活。
有一年趙大娘兒子接她去上海生活,她在那邊人生地不熟的誰都不認識,整天就圈在屋裡。
兒子兒媳都忙早出晚歸的,她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她只住了不到一個月就回來了。
這麼多年趙大娘就一個人生活,兒子女兒都給她寄錢,自己還有退休金,錢她倒是不缺,就是一個人生活太孤獨。
她每天早晨吃完飯,拿著小板凳在樓下坐著,跟那些老頭老太太聊天。
看著其他老人兒女經常來看他們,過年過節家裡都熱熱鬧鬧的,趙大娘很羨慕。
她經常說:「我不羨慕誰兒女有錢,有出息,就羨慕兒女在身邊的人,有人照顧,不像我天天自己一個人孤零零的,哪天死家裡都沒人知道,」
前兩年趙大娘得了腦血栓住院了,她住院的時候兒子回來了,但是也只在家住了十多天。
兒子工作忙,不能一直在家照顧她,臨走前他就找了一家養老院,趙大娘出院後兒子直接把她送到了養老院里去。
如今趙大娘已經在養老院住了幾年了,兒子每個月會把錢轉給養老院,一年能回來一次去養老院看她。
很多人都說趙大娘,辛苦了一輩子把閨女兒子都培養成大學生,都有出息」。
如今自己老了不能動了,卻只能住在養老院,還不如兒女是農民的老人過得幸福,以後她就得死在養老院里了。
其實站在老人的角度看,兒女有出息真不如在家當農民的好。
有出息的兒女要麼遠在外地,要麼工作忙,根本沒時間陪老人,更不用說照顧老人。
兒女是農民的他們沒那麼忙,可以一直在老人身邊照顧老人。
可憐天下父母心,雖然都知道這樣,但是所有父母還是希望子女能成材,有出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