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女大學生的痛苦:在她可以工作掙錢養活自己的時候依然覺得花錢買貴重物品有負罪感,她把這種負罪感歸結於父母的1500塊錢生活費,因為她的1500總是帶著「條件」,而室友的1500就是吃飯錢。
事情的起因也很簡單,這個女大學生髮現自己和舍友的生活費都是1500元/月,但是室友的生活過得很舒坦,自己則是經常捉襟見肘。
經過和室友聊天才發現她的1500就是吃飯用的,像其它的花銷比如買衣服,化妝品一類的父母報銷。而自己的1500則是要負擔全部,不僅要吃飯,還要精打細算買書,在網上囤積生活用品。
這是心理不平衡的起點,但是最重要的是父母的話讓她不理解,心理產生誤區。
她的媽媽告訴她:你要體諒大人,不要亂花錢!
就是這一句話深深的「傷害」了女主,她覺得母親只讓她省著點花而沒有教會她什麼樣的消費觀是正確的,這導致她內心極度矛盾,經常會在花錢的問題上鑽牛角尖。
以至於畢業了她能自己掙錢了還是如此,花錢會覺得愧疚……
關於這個問題,我覺得這個女大學生是打心底里自卑,我不會產生共情。
她也許是出生在農村,家庭條件不好,父母已經竭力給她提供普通水平的消費,大學生一個月1500的話足夠簡樸的生活,這種水平她的母親有誰能說她不合格?
她的母親或許沒有學問,不懂得她在這個充滿誘惑社會裡心理的脆弱。但是她有啥錯呢?教導子女省著點花不是一種傳統美德?
這怎麼就影響到她的消費觀了呢?你自己畢業有本事了不是應該由儉入奢,這是挺容易的事情!
我的父母在我上學的時候也會經常讓我省著點花,我沒有覺得傷自尊或者影響到消費觀,他們只是怕錢不夠了餓肚子。
她也許只在意自己,都是沒吃過苦的人才會這麼在意自己,不是說非要和別人比慘,但事實就是比她慘的人多得是,但她就是看不到,只能看到別人有的自己無,覺得自己凄慘無比,但其實她這痛苦比起以後百倍,不值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