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不原則,不拿別人的過失責備自己,不拿自己的過失責備別人,不拿自己的過錯懲罰自己。——張允和
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中寫道:「比起有人左右情緒的日子,我更喜歡無人問津的時光,一個人最好的狀態,就是獨處的時候;安靜自在,不用周旋於別人情緒,也不必刻意判斷他人的心思,自己陪同自己,回歸一個真實的自己。」
正如盧梭所言:「社交場中的閑逸令人厭惡的,因為它是被迫的;孤獨生活中的閑逸是愉快的,因為它是自由的、出於自願的。」
《莊子》有曰:「獨來獨往,是謂獨有。獨有之人,是謂至誠。
余華在說:「我不再裝模作樣地擁有很多友人,而是回到了孤單之中,以真正的我開始了獨自的生活。」
弗蘭克爾《追尋生命的意義》中的一段話:「我認為最幸福的一件事,就是有一天當你年老,你回頭看看自己的一生,發現自己曾經為很多人真誠地付出過。你曾經通過你的雙手,創造過那麼多美好的故事,你曾經用心創造過那麼多優秀的城堡,那種欣慰和滿足感,就是生命的意義。」
留住自己喜歡的人叫本事,
推開自己喜歡的人叫成長,
總有人嫌棄你不夠,
也總有人覺得你哪裡都好,
歲月很長,人海茫茫,不用踮起腳尖,
愛你的人自然會彎下腰,
心若相知,無言也默契;
情若相眷,不語也憐惜。
很認同叔本華的這段話,犀利且真實:
「每做一件事,
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別人會怎麼看,
人生中幾乎有一半的麻煩與困擾,
就是來自於我們對行動結果的焦慮上。
我們不應該從他人那裡,
或者從自身之外期望太多。
一個人對另一個人,
所能做的事是極為有限的;
歸根到底,每個人都孑然獨立的。
人生,只有那一段靜默的時光才真正屬於你自己,靜默,是喧囂以外的寧靜,是傷痛過後的治癒,是迷失之中的領悟,是錯過之後的懺悔,是焦慮之下的沉思,是無奈之前的沉默,是勞累之後的休憩…不辯就是智慧,靜默的時光,是人的靈魂歸依的時辰,靜能生智,學會沉澱你的情緒。
不想太過悲慘的話,
最保險的方法就是不要期望能很開心。」
趁著孩子小,一定要早早立好規矩,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才能越長大越自律越優秀!比如從一年級開始養成好習慣,三遍、三不、三到。
楊絳先生說:「人到中年最好的日子不是驚艷,不是繁華,而是遠離喧囂,一半清醒做好自己,一半努力包容別人。最好的生活狀態就是:低配你的生活,然後,高配你的靈魂。年齡只是符號,把生活調成自己喜歡的頻道,一地雞毛不需人知,歲月靜好且自從容。」
無論這個世界對你怎樣,都請你一如既往的努力、勇敢、充滿希望。——畢淑敏《願你與這世界溫暖相擁》 #哲學原著推薦#
低質量的社交.不如高質量的獨處。低配生活,高配靈魂,當我們心如止水,也就擁有了安靜的意境,從而讓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淡定從容,餘生安好。
每當我不想聽對方講話的時候,我就做出贊同的樣子。
—— 加繆《局外人》 #請有自愈的能力# #你怎樣看待孤獨# #如何學會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