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書:清醒的活

這本書的英文名字叫作「不受拘束的心靈」。我們如何才能夠鍛造出一個不受拘束的心靈?接下來我們一點一點來探索。首先,第一部分是「覺醒中的意識」。我們要問自己一個問題:到底什麼是「你」?我是什麼?我是樊登,那假如我不叫這個名字,我還可不可以存在?我是一個講書人,那假如我不做講書的工作了,我還是不是我?我是我的身體,那假如在嬰兒的時候,我是不是我?我的身體會不斷地代謝,慢慢地就不是現在這個狀況,我可能衰老,可能長出很多白髮。所以我們不是我們的身體,我們不是我們的名字,我們也不是簡單的頭腦當中的思想。

那我們是什麼呢?這裡邊有一個對「自我」的概念探討。大家有沒有傾聽過你腦海中的聲音,你有沒有試著自己跟自己說話?你注意,說話者並不是你,你是那個傾聽者。比如說你去參加一個聚會,聊得正開心,這時候腦子裡有一個聲音告訴你:「哎呀,趕緊走吧,太煩了,怎麼參加這樣的活動呢?」你看這個人跟你說很多消極的話,但說話那個人其實並不是你,那個人是你的頭腦,它給我們出了很多無意義、糟糕的主意。

頭腦給我們重新塑造了一個世界,我們怎麼看待這個世界,其實往往來自我們頭腦當中說話的這個人。這個人跟我們一塊兒生活,我們可以把他看成自己的室友,他告訴你這個地方不適合你、這個地方不舒服、這個人不好。事實未必是這樣,但我們和我們的頭腦一直生活在一起,無法避免這些情況。這個作者有一句話講得特別好,叫「大腦已經習慣於幫助你」,它已經成了我們內心深處的一個室友。

你有沒有發現,頭腦中所謂的我,總在對我們的某樣東西感到不滿?我相信你人生當中有過很多目標,也實現過很多目標,你經常會覺得只要實現了這個目標,自己的生活就沒問題了。比如買了房子,買了車,結了婚,生了孩子,孩子上了重點中學,我的生活就沒問題了。但是你實現目標後不需要一個小時,你的頭腦就又開始幫你找事了,又覺得這兒不好、那兒不好。所以頭腦中這個所謂的我,處於一個持續不滿的狀態。而真正的我是一個見證者。

「眾所周知,當你感到焦慮、恐懼或生氣時,你就無法很好地應對當前的情況。因此,你要處理好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你自己對外部事物的反應。你將無法解決任何外部問題,除非你能夠把握住當前局面對你內心的影響。問題通常不是它表面上看起來的那樣。當你的認識變得足夠清晰時,你就會認識到,真正的問題在於,你內心中的某個部分幾乎可以對任何事物產生不滿。你要解決這個問題,而這需要完成從『外部方案意識』到『內部方案意識』的轉變。你必須打破一種思維習慣,即認為解決問題的辦法在於重新安排外部事物。要永久性地解決你的問題,唯一的辦法就是深入你的內心,讓似乎總是與現實格格不入的那一部分的你得到解脫。」

我們總是向外尋求,總覺得只有解決了那些問題,我們的生活才會好。其實這是你那個「瘋狂室友」,也就是頭腦中的思想所做的決定,它老想幫忙、老想分析、老想解決問題。但是事實上,向外尋求的辦法是走不通的,因為永遠都會有新的煩惱誕生。

舉一個例子,你能不能夠給你頭腦當中的那個聲音一個身體,就是外化它?假如你旁邊站著一個人跟你講:「趕緊走,別弄了,你表現太糟糕了。」「哎呀,今天太丟臉了。」「老闆肯定是不喜歡你。」你會怎麼樣?你一定會解僱他,你會讓他走。因為這個人太煩了,這個人太多負面情緒了。但這個人就是我們的大腦。所以如果你能夠外化你的大腦,給大腦一個形象,你會知道你跟一個瘋子生活了很多年,你跟一個消極、喜歡嘮叨、喜歡批評的人生活了很多年。而且你要注意,它給你出的主意往往是不對的。

比如說,在你早年喜歡一個女孩的時候,即使你很喜歡那個女孩,但你的大腦告訴你:「你不配,你不要去表白,你趕緊躲開。」這就是你頭腦當中的聲音所給出的建議。各位知道什麼叫瑜伽?瑜伽的含義就是學會與心理活動保持距離。你得懂得跟你的心理活動保持距離,這才能夠實現真正的你,因為真正的你是主體,是觀察者(你能夠看到心理活動在變化)。這有點玄。怎麼能夠找到你?作者教了一招:別說話,在你腦海中說一句「你好」,回應的那個是你。你的頭腦叫了一聲「你好」,被叫到的那個人才是真正的你。

這個在佛教裡邊叫「自性」(佛教用語,指人本來就具有的智慧和精神本體),印度人把它叫作「阿特曼」(古印度宗教哲學中的重要概念,指每個個體最內在的本質),西方人把它叫作「靈魂」。這個才是真正的我,這個「我」是不增不減、不會變化的,無論你生活得好還是壞,你發現那個東西是如如不動的。知道自己痛苦的不痛苦,知道自己傷心的不傷心,知道自己焦慮的不焦慮。人最怕的是什麼呢?是只會覺得焦慮,卻找不到「知道自己焦慮」的那個自我。這時候,你發現你的自我消失了,你被你的頭腦綁架了,沒有自我導致你完全跟著情緒走。所以要想清醒地活,首先你得找到真正的自我。我這兩天在電梯裡邊,經常會突然在腦海當中叫一聲「你好」,然後有個聲音回答說:「我在。」這個回答「我在」的就是真正的我,它與外在事物無關。

那麼清醒的自我是什麼?各位知道,人的意識有能力聚焦,而且很容易聚焦。比如說,它可以聚焦於我們的思想、我們的情感和我們的生理。如果你的手指頭爛了,你會感覺沒有任何事比它重要,你的所有意識都集中在這個手指頭上,這就是聚焦的過程。看電視的過程也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意識聚焦行為。當電視機播放很好看的電影或者電視劇時,你不再察覺到周圍東西的存在,你開始進入劇情,你的思想聚焦到劇情里,跟著劇情的發展走了。這時候,你的自我很容易消失。因為電視裡面的劇情太好玩了,太真實了。但問題是這真的是你的自我所需要的嗎?這真的是說出「你好」時的那個應答者所需要的嗎?

那麼所謂的迷失是什麼呢?「當意識被吸引進去,它就不再知道自己的本質了。它會認為自己是它正在體驗的對象。換句話說,你會把自己視為這些客體。你會認為你是你所獲得的體驗的總和。」所以你特別容易產生牽掛,特別容易產生防禦,特別容易害怕,特別容易恐懼,特別擔心失去,這就叫作迷失。所以,我們要學會讓意識居中。

意識居中不是覺知想法,而是覺知自己正在覺知想法。這個話有點拗口。覺知想法,是說我現在有一個想法「我很生氣」,也就是說我覺知到了我很生氣,但這個並不是自我意識居中。自我意識居中是我覺知到了「我覺知到了生氣」,就是當你能夠覺知自己正在覺知的想法的時候,你的意識是居中的。此時,世界不再是一個問題,只是你正在觀看的事物。如果你的意識不居中,你的自我就是動搖的,那麼世界對你來講就是一個問題,你需要隨時隨地去面對這麼多的挑戰和煩惱。但是當你把這個觀察者調動出來,當你找到了這個居中的自我的時候,你會發現,世界只是你觀察的對象,而不再是一個問題。

這個話誰能理解,王陽明肯定能理解。在王陽明四十歲以後,有朋友說他「觸之不動」。為什麼?因為王陽明的心是居中的,他的心不會因為寧王之亂而變動,他該做什麼事就做什麼事,因為那些事情都是觀察的對象。這就是借事煉自己,也叫作在事上磨鍊。所以你看,過去我們把世界當作一個問題,而實際上世界只是我們觀察的事物。大家知道為什麼這半個月我不用生氣了吧?因為我只需要觀察它。

退回到意識的中心,你才能夠看到電視、客廳、房子乃至世界。當你入戲過深的時候,你的眼睛裡只有那個電視機的屏幕,但是當你退出來的時候,你會看到有一個人在那兒看電視。自我看到的世界,就是一個人在房子裡面看電視。作為觀察者的自我,就在這兒發生了作用。

書的第一部分首先讓我們了解清楚:什麼叫作覺醒的意識,什麼叫作自我。真正的自我是沒有人能夠碰觸得到的,因為它在內部。佛陀在開悟以後講:「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妄想執著是什麼?就是入戲過深,你被外在的世界帶走了,所以整個世界都成了你的問題。

不管你能不能夠接受,你先把它放在一邊,我們繼續往下看。第二部分是「體驗能量」,什麼叫能量?只要一講能量這個詞就會有人罵,說它是偽科學、玄學,其實它就是個詞語,我們不要這麼敏感。你可以把能量這個詞換成力量、換成力,只要能形成共識、能使用就可以,不需要對能量這個詞太敏感。

作者說我們人生當中有兩大奧秘,第一個奧秘就是自我的奧秘,這是我剛剛講的內容,你們可以再體會一下。第二個奧秘就是能量的奧秘。什麼是能量的奧秘呢?你相不相信你有內在能量?有人說:「我只相信外在能量,我不知道什麼叫內在能量。」我告訴你:你記不記得自己收到高考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天,本來垂頭喪氣,累得半死,然後那邊說「樊登,錄取通知書來了」,雖然沒有任何外在力量去推你,但是「砰」一下子你就能起來了。之前的狀態再沮喪、再沒勁、再枯竭,一聽到這個消息,你會一下子容光煥發、一下子充滿了力量,你突然就具備了一種心勁。所以你要相信有內在能量的存在,我們從枯竭到光彩照人,可能是一瞬間的事。這個東西在東方叫「氣」,在印度叫「沙克蒂」(古印度教中女神的創造性力量),在西方叫「精神」。

你有能力關閉或者阻塞你的內在能量,那你能不能夠去修鍊這個內在能量?莊子講的「至人之用心若鏡」,其實就是在講內在能量。每一個普通人,都有能力關閉內在能量。怎麼關閉的呢?我們生活的目的是感受熱情、感受喜悅、感受愛,但是有很多人感受不到熱情、感受不到喜悅、感受不到愛,反而會看這個人不順眼,看這件事不順眼,心想「我以後再也不相信這個東西了」「我以後再也不學什麼什麼了」。他內心當中一旦生起仇恨、埋怨、嫉妒和恐懼這樣的想法,他馬上就封閉自己。這個封閉的過程,就是關閉了內在能量。

作者講了一句話說:「從來就沒有任何事物值得你為之關閉自己的心靈。」在網上很多人罵我,因為我講的東西太多了,有人把我的話隨便剪一剪就跑出來罵我。這個叫斷章取義。那我作為一個普通人就會很煩,覺得憑什麼這樣不公平地對待我,不僅蹭我的流量,而且罵人。但是我讀了這本書以後,我就覺得如果你從此不敢跟他接觸了、你想把他拉黑、你不想跟他們討論,那你就是把自己封閉起來了。所以後來我就把心靈打開,他們罵我也是一個彼此接觸的機會,我可以盡我所能去做我的事情,於是我就不再煩惱了。所以,「從來沒有任何事物值得你為之關閉自己的心靈」,這個話說得相當肯定。

我們心靈的秘密是什麼呢?首先要知道,你並不是你的心靈,你只是你心靈的體驗者。為什麼這麼講?我們的心靈是一個能量中心,外部的事物是沒法進入心靈的。外面發生了一件事,比如有人罵你、打你,摧殘你的身體,是沒法直接進入你的心靈的。所有的外部事物要進入你的心靈,靠什麼呢?它得化作一股能量,才能夠進入你的心靈,所以你的心靈是有能力去接受能量的。如果你的心靈能夠讓能量通過,那麼所有的事都是沒有滯礙的。所以我給這本書起了一個另外的名字,我說這本書其實不應該叫「清醒地活」,而應該叫「心無掛礙」。這本書就是教我們怎麼才能夠做到心無掛礙。

每個人都會背:「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但是怎麼才能夠做到無掛礙?這本書告訴你,那些外在的事物都是能量,我們讓它們通過。有人欺負過你,讓他們通過;有人傷害過你,讓他們通過;有人不理解你,讓他們通過。不用過多地計較外部事物,讓它們從你的心靈中通過就好了。

活著的意義在於體驗。這書裡面舉了一個特別有意思的例子,你在街上看到過很多車,你都不會起什麼反應,因為看見一輛車很正常。但是你見不得一輛藍色的福特車。為什麼?因為當年你看到過你的女朋友在藍色的福特車裡跟別人擁吻,這給你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傷害。所以直到你今天三十歲了,你只要見到同款的藍色福特車,你就不想看也不敢看,或者看到了以後一天都不舒服。我相信大家都有這個體驗,可能未必是藍色的福特車,這只是個符號,但你可能會因為各種各樣的痛苦記憶,而遠離一些東西,比如遠離一座城市、遠離一個咖啡館、遠離一些書籍等等。這個是什麼?這個就叫作業力。

業力的意思就是印象。外部的事物在你的心靈當中留下了一個深刻的印記,這就叫作業力。業力之所以存在,你之所以會覺得藍色的福特車特別不順眼,是因為你沒有讓這個事物的能量過去。由於你不放手,不讓它走,所以它就會長期地折磨你。阻塞的能量越多,抑鬱就會變得越嚴重。

那麼,我們需要做什麼呢?微笑,放手,打開你的心靈。笑一笑,然後放手讓它走掉。這些外在的東西是假的,那個藏在背後的觀察者才是真正的自我。這一部分要跟第一部分結合起來,你知道了什麼是真正的自我,你才能夠真的打開你的心靈,讓那些傷害過你的事情、糟糕的話、不公正的遭遇過去。我們要學會超越封閉的傾向,因為人天生就是想要封閉。

作者舉了一個例子,在森林當中,小鹿特別容易受驚。小鹿一旦受驚,它的辦法就是跑,然後趕緊找個地兒躲起來。我們的生存本能和這個小鹿一樣,我們頭腦當中的那個精神病室友整天給我們出的主意,幾乎都是這個想要生存的小鹿的主意:趕緊躲開、趕緊藏起來。你參加了一個令人失望的活動,或者很尷尬的酒會,然後你就再也不敢去、再也不想參加了,因為你覺得受傷了,你不願意再體會那樣的環境了。

但是,一味地保護自己,你將永遠不會自由,也得不到成長。比如說你見不得藍色的福特車,你就永遠不能夠自由自在地逛街,因為只要見到它你就難受。如果你需要自由、需要成長,就得要放下這個保護。真正的成長來自不分裂。我們為了保護自己而自我分裂,這部分我說要這樣做,那部分我說要那樣做。我總是告誡自己要小心某件東西,告誡自己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這種過度的保護使得我們沒法行所當行、不會做自己該做的事、總是瞻前顧後。因為我們想的東西太多了。但是如果你真的了解自己的本心是什麼,那就做自己該做的事就行。封閉和保護會給我們的頭腦帶來大量的工作,所以,我們需要學會的是自由自在、樂在其中。

給大家念一段:「一個明智的人會讓意識保持足夠居中,每當能量轉入防禦模式時就放手。一旦能量開始流動,你感覺到意識開始被它吸引,你就要放鬆和釋放。放手意味著不跟隨能量流。你只需有意識地做出一點努力,下定決心不去那裡。你只管放手,雖然這有些冒險,但賭放手比跟隨能量而去對你更有好處。當你擺脫了能量對你的控制,你就可以自由體驗你內心的喜悅和廣闊了。」

我最近就一直在嘗試這種方法,當你覺得外部世界發生的事情讓你煩躁時,怎麼辦呢?放手,看著它發生,這些都沒關係。你該做什麼事你就接著做,但你心中不要糾結、不要痛苦,不要被它所帶走。因為,無論什麼樣的生活,對你來講都是一種體驗。當你把這點做好了以後,你才能夠真的做到自由自在、樂在其中。整個生活就是一個能夠自由自在、樂在其中的過程。

雖然你失去了一些東西,但你很有可能得到了自由,很有可能得到了更大的空間、更空閑的時間,這就是放手的感受。但是這個不容易,所以作者說要由小到大進行練習。什麼叫由小到大進行練習呢?原來會生氣的一點點小事,現在學會放手。很多小事沒必要生氣,像夫妻之間的爭執、孩子不寫作業的事情,學會放手和接納,讓這個能量不要滯留於心。各位注意,這不是不做事,而是更有效率地做事。

王陽明是一個心理能量完全放開的人,他講究心學,但是他做事少嗎?他做的事一件都不少,但是他沒有煩惱。這個所謂的放手就是消除煩惱的過程,也就是不讓能量阻滯在這個事情當中沒法過去。稻盛和夫講過最有名的一句話叫作「不要有感性的煩惱」。這話很多人聽不懂,說一個人怎麼可能沒有感性的煩惱呢?感性的煩惱就是指這個能量過不去,卡在這兒了,讓人反覆思量,睡不著覺,琢磨誰喜歡我、誰不喜歡我、誰對我公平、誰對我不公平、這樣做到底合適不合適。但是如果你能夠不在乎這個評價,讓它過去,只是做事,只是努力地做事,這就簡單多了,做事就沒有那麼累,所以會心情愉快。先不要問自己能不能夠做得到,先想像一下它有多愉快。

那麼接下來我們看,怎麼進行自我的解放?作者說:「要麼現在就放手,要麼墜入深淵。」如果你不放手,如果你不想學會放手,那麼你的生活一定會陷入到深淵當中去。恐懼是一切痛苦的來源。我們要麼釋放恐懼,要麼躲避恐懼。釋放恐懼就是讓這個能量過去,無論發生什麼,我不再害怕了,我能夠接受。因為作為一個觀察者,我覺得我沒有太大的損失。那麼,你就會活得非常喜悅,非常有體驗感,因為你能夠觀察這個世界。但是,一旦你開始躲避恐懼,你就會發現恐懼無窮無盡。

「隨著你在精神上逐漸成長,你會認識到,試圖保護自己不受問題的困擾其實會製造出更多的問題。如果你試圖支配人物、地點和事件,以免它們干擾到你,你就會覺得生活在與你作對。你會覺得生活是一場鬥爭,每一天都很沉重,因為你必須控制每一件事情,與它們做鬥爭。這會帶來競爭、嫉妒和恐懼,你會覺得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可能引起你的不安。他們只要開口說話,或是做一件事,你的內心就會立刻感到不安。這就使得生活成為一種威脅。這就是為什麼你會如此憂心忡忡,為什麼你的腦海里會出現那些令你困擾的對話。大多數時候,你不是在試圖阻止事情發生,就是在因為事情確實已經發生了而拚命思考對策。你在與天地萬物做鬥爭,這就使得天地萬物成為你生命中最可怕的東西。」

這一段話讀多少遍都會覺得有意思。我在讀這段話的時候,我想到很多我身邊的人和我自己過去的體驗。當你緊張,當你覺得什麼都是跟你作對的時候,當你覺得一定要把自己保護得嚴絲合縫的時候,你就有做不完的事,你給自己打造了一個瘋狂的牢籠。因為你沒法保證自己百分之百安全,保證自己內心不受傷,這是做不到的,所以有任何風吹草動你都會極其緊張,你每天生活在熱鍋之上。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說,如果你不放手,恐懼將是一切的根源。這就好像你試圖去制止水上的漣漪一樣。各位你試試看,你往湖裡扔一個石子,盪開一片漣漪,然後你想讓漣漪停下來,想要去把那個漣漪摁住,但摁的結果就是漣漪變得越來越多,甚至把整片湖水都搞壞了。所以,對於恐懼,我們得學會放手。

大家記不記得我們講過一本書,叫《跳出頭腦,融入生活》?你發現這兩本書的兩位作者,雖然一個是心理學家,一個是研究心靈的人,但殊途同歸,都認為我們要跳出頭腦。如果你用你的頭腦去生活,你沒法做到放手,因為你的頭腦在不斷地分析、不斷地判斷,它會讓你再買更多的保險、更大的房子,讓你去給自己的心靈修防盜網,把自己牢牢地裹在裡邊。

「假設你注意到你內心中的某樣東西被觸發了,如果你放手,繼續待在覺知的位置上,你注意到的東西就會過去;如果你不放手,反而迷失在從心頭升起的煩惱不安的感覺和想法中,你會看到一系列事件如此迅速地展開,以至於你都不知道是什麼觸發了你。」

各位,你們有沒有過一個體驗,你非常擔心、害怕某件事,你怕自己的家人或者父母知道,但是他們真的知道了以後,其實也就那樣,生活還是在繼續。自己被罵了幾句,但還是得繼續生活,然後就會慢慢地發現,其實那件事情的發展沒有我們之前想像的令人恐懼。沒發生的事情最令人恐懼,發生過後我們就會感覺「也就那麼回事」,是可以接受的。

比如說死亡這件事情,它沒發生的時候最令人感到恐懼,但是發生了以後,我們按部就班地處理,也就過去了。所以如果我們連死亡都能夠理解和接納,那你說還有什麼事值得你天天憂心忡忡?生活在繼續,而你憂心忡忡,那你根本沒法體驗到生活所帶來的美好。這太遺憾了。如果你不放手,就會進入一個消極的循環:越多的保護帶來越多的牽掛,越多的牽掛帶來越多的問題,然後你需要更多的保護,即使你掙再多錢都不夠,最後就是這麼多的循環也沒法保護住自己。

人要做什麼呢?這個作者說「向上看」「向上流動」,就是底下有人拉著你,底下有很多事物拉扯著你,希望你能夠跟它們糾纏,希望你能夠煩惱,希望你能夠難受。它們總是對你說:「你為什麼不難受,別人都焦慮你為什麼不焦慮?」「我不焦慮,因為我往上走了。」我們應該追求自己的上升、向上流動,去尋找旅途的樂趣。

人生就是一場旅途,身處其中時,如果你沒有發現旅途樂趣的能力,你會覺得分分鐘都是煎熬。比如說,當年你在上大學的時候考試不及格,身處其中,那時候你會覺得想死的心都有,太痛苦了。但過了二十年,回過頭來看,會發現那時候的大學時光都是美好生活,大學簡直美好透了,因為那是青春歲月的旅途。但是在旅途的過程當中,我們不會去觀察自己,因為我們入戲太深,好像我們成了遊戲當中的主角,你會發現你的壓力變得很大,所以要學會向上看、向上流動。

這個作者舉了個比喻特別好,很多人不能夠放手,是因為我們體內有一根刺,好比你胳膊上扎了一根刺,扎得很深拔不出來,只要一動就疼。那麼請問你會怎麼辦?你一定會想辦法做一個東西把它包住,不讓別人發現,然後保護著它,不要讓別人碰到它。那當你這兒有了一個裝置保護著這根刺的時候,你的行動自由就被限制了,你不敢跟別人擁抱,你不能夠有太親密的關係,因為只要這個地方被觸動,你就會疼,所以這個地方不能提。很多人內心當中都會有很多刺,哪怕只是胳膊上的刺,它也會使得你什麼都不能做,除非把這根刺拔掉。我們不能讓自己最脆弱的部分主宰我們的人生。

很多人就是用最脆弱的部分主宰了自己的人生。比如說小時候被人欺負過,因為這件事內心很脆弱,就覺得我一定要出人頭地。所以他咬著牙要出人頭地,他做任何事都是為了擺排場,做任何事都是為了要面子,做任何事都是為了讓別人崇拜我,讓別人覺得我好成功,這就是那根刺。那一根刺使你有了特別多的包袱,導致你別的事都做不了,你只能夠去做挽回面子的事。假如你內心當中有一根刺,是來自情感、來自跟父母的關係、來自學歷或者其他各種各樣的問題,那麼你就沒法自如地、輕鬆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因為那個東西主宰了你的人生,最脆弱的部分主宰了你的人生。那我們應該怎麼辦呢?拔掉它,拔掉這根刺是唯一的辦法。

問題是怎麼拔呢?禪宗裡邊講過一個公案,有人來找禪師說:「請師傅為我解綁。」師傅說:「誰縛汝?」誰綁著你?這個人悟了,原來是自己綁了自己。所以,真正的釋放就是發現自我。回到第一部分,你會發現,你所謂的自我不是童年的那個小孩,你所謂的自我不是你頭腦當中幻想出來的一個人格,你所謂的自我不是別人認識你、知道你的名字或者別人會笑話你,這種自我是假的。你的自我是一個觀察者、一個很清靜的東西,你只需要做一個選擇,說這根刺拔掉了,這根刺就拔掉了。因為刺是扎不到自我身上的,刺只能夠扎到那個被觀察者身上,而不能夠扎到那個觀察者身上,因為觀察者是清靜的、無染的。

所以拔刺的真正方法,就是發現自我的方法。我不再跟我過去的傷痛糾纏了,我下定決心選擇放手,我選擇過開心喜樂的生活,任何事發生在我面前,我都會開心喜悅地來解決它。這就是一個決定,我做出這個決定就來自我讀完了這本書之後,我告訴自己原來這才是自我,我明白了,所以我就放手了。那麼如果你能夠找到真正的自我,學會了不糾纏,那就不需要有人幫你拔這個刺,痛苦就過去了。

接下來我們要做的就是竊取自由,從哪兒竊取呢?你的頭腦老想綁著你,你那個瘋狂的室友不會放你走。我現在給你講書,你頭腦當中那個室友就跟你講:「別聽他胡說,什麼亂七八糟的,根本做不到,這個東西不可能,有幾個人能做到。」這個聲音會不斷地在腦海當中說服你,讓你不要放手,我們得從它身邊把自由偷出來。怎麼偷出來?決心不再受苦。只要你決心不再受苦,這事就解決了。

佛陀講法首先講苦,但大家覺得很奇怪,大家說哪有那麼苦,我們的生活其實還可以,那是因為我們沒有體驗過什麼叫不苦。當我們沒有體驗過什麼叫不苦的時候,我們就完全感受不到我們現在的生活有苦。真正的不苦是你內心可以變得非常健康,但實際情況卻與此相反,我們大部分人的內心特別敏感,大部分人的內心是特別容易受到傷害的,比如別人的一個眼神、一句話,或者一次評選沒評上,就會覺得受到了傷害。

「你得停止告訴你的大腦它的工作是解決你的個人問題。這項工作破壞了大腦,擾亂了你的心理狀態。它造成了恐懼、焦慮以及神經症。你的大腦對這個世界幾乎沒有任何控制力。它既不是全知的,也不是萬能的。它不能控制天氣和其他自然力,也不能控制你周圍所有的人物、地點和事物。你賦予了你的大腦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要求它操縱這個世界以解決你個人的內在問題。如果你想獲得健康的生存狀態,就別再要求你的大腦完成這個任務。當你的大腦不必再確保每個人和每件事都像你需要的那樣發展,你內心就會感覺好一點。大腦不適合做這種工作,將它炒魷魚吧,同時也放下你內心的問題。」

這段話非常了不起,各位記不記得我過去在講書的時候,提到過一個詞叫作「認知失調」。父母罵孩子就是認知失調:因為我不能是個壞父母,所以我罵他、把責任推到他身上,我就變成了一個好父母。狐狸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是為了解決認知失調:我吃不到葡萄我很難受,那我就說它是酸的。我們人生所做的種種錯誤的行為,絕大部分可以歸結為解決認知失調。比如你讀書讀不懂,你就說讀書無用,「讀書無用」對你來講其實沒有任何幫助,但它讓你的大腦舒服了一點,你會覺得那些讀書的都是傻子,這就是我們的大腦幹的事。

我們的大腦為了能夠讓我們完全安全、完全滿意,為了周圍的一切都不能傷害到自己,就試圖讓自己控制周圍的一切。但你控制不了,你只能夠通過幻想、通過扭曲周圍的現實來解決,所以你把你的大腦逼瘋了。你頭腦當中的那個室友是怎麼瘋掉的?為什麼要說那麼多消極的話、那麼多自我保護的話?就是因為你對它的要求太高了,你要求它保護你不要受傷害、你的人格不要受傷害,所以它就不斷地扭曲外部的世界。

上面這段話就是講這個道理,把大腦解僱掉,讓它不用再肩負這個責任了。你大腦的作用就是做事,就是每天該幹啥幹啥,但是你不需要保護那個內在的自我,因為那個內在的自我是自由的,我可以接納生活當中所發生的一切。所以你要幹嗎呢?你要安靜,然後靜待不安的發生。痛苦是自由的代價,你要選擇一下,到底是選擇迴避痛苦還是選擇自由?那為什麼自由了還有痛苦呢?

「要在自由的層次上生活,你必須學會不害怕內心的痛苦和不安。只要你害怕痛苦,你就會儘力使自己免受痛苦的傷害。如果你想要自由,那麼你只需把內心的痛苦看作你能量流的一種暫時變化。你無須害怕這種經歷:你無須害怕被拒絕,也無須擔心如果你生病了,或者有人死了,或者其他事情出了問題,你會有什麼感覺。你不能一輩子躲避那些沒有真正發生的事情,否則一切都會變得消極,最後你的眼中將只有許許多多可能會出問題的事情。你知道有多少事物會引起內心的痛苦和煩擾嗎?可能比天上的星星還要多。如果你想成長並自由地探索生活,你就不能把你的一生都用在躲避那些可能令你傷心或傷感的事情上。」

你看我們天天努力地買保險,我們努力地做人生的保健,我們試圖防備糟糕的事情發生,這使得我們特別不自由,因為我們覺得那個痛苦一旦發生,我們無法承受。但事實是該發生的還是會發生,所以你既失去了自由,還要面對那麼多的痛苦。那麼,你今天可以做一個選擇,就是我知道痛苦的發生是必然的,所以我接受痛苦的發生,如果痛苦發生了,我去體會它、去感知它、去觀察它,這時候你可以變得很自由。就好像如果我怕有人在網上罵我,我就不去看網上的評論,那這就是一種逃避,它帶來的問題就是你不能看到任何東西了,你也不能夠享受到別人誇你了,你想要去看那些對你好的留言和評論,也沒機會了,因為可能會有人蹦出來罵你。這就是不自由了。但是如果你選擇接受痛苦,認為有痛苦很正常,沒關係,因為你接納了痛苦的發生,你的心靈反而會變得更加自由。所以你要安靜,然後靜待不安的發生。痛苦是自由的代價,人生本來就是有痛苦的,痛苦是沒法迴避的。

接下來我們說如何超越。什麼叫超越?超越就是破除人生的各種藩籬。如果我們覺得外部世界不安全,會建一個房子,如果我們想要這個房子更安全一點,我們連窗戶都關上。那關上窗戶後屋子裡太黑了怎麼辦呢?我們打人造的燈光。當你在這個人造的燈光之下,生活了很多年以後,你會習慣這個人造的燈光,你會覺得這裡又安全、又溫暖、又舒適。但是你有沒有想過,這使你不敢去有廣闊自然光的外界,哪怕外面的世界芳草如茵、陽光明媚,因為你害怕,你被這個外在的藩籬包裹著。所謂的覺悟就是穿牆而過,穿破自己所構造出來的這些牆。不要用你的思想去補牆。我們的思想和頭腦經常會補那個牆,只要這個牆有一點漏洞,我們得馬上把它補起來,因為我不想出去,我就想待在這兒。

這個作者講了一個特別有意思的比喻,就是小狗脖子上戴的電子項圈。當小狗跑到草叢邊上,要出院子的時候,這個電子項圈就會放電,小狗感受到疼,於是就不出去了,所以這個小狗永遠被那個院子周圍虛擬的一個場圍著,它只能在院子裡面,它跑出不去。但是這個小狗不知道的是什麼呢?如果它忍著點疼跑過了這面牆,那就自由了,電子項圈就沒有用了,跑過去以後會擁有特別廣闊的天地。所以我們要想突破這個藩籬,我們要想突破自己的思想所構造出來的這些牆,我們勢必要經過「電子項圈」電擊的痛苦,但是經過了這個痛苦之後,我們會面臨一個更加廣闊的空間、一個自由自在的地方。

在動物園,假如你看到老虎被鎖在籠子裡邊,請問你覺得這到底是保護還是束縛?在我們人類看來會覺得這個老虎好慘,因為老虎沒有了自由。但是我們人類一旦遭遇危機,面臨問題,我們第一時間就找個籠子把自己關起來,把自己封閉在這個籠子裡邊。只有我們理解了自己頭腦當中的這些模式,我們知道了自己是怎麼把自己裝在籠子裡邊的,怎麼把自己保護起來的,我們才有動力去走出這個籠子,去突破電子籬笆的那個邊,我們勢必要經過這樣的痛苦。

如果你不願意的話,我告訴你結果是什麼,就是我們會執著於很多東西。什麼是執著呢?就是我們認為生活中有很多堅實不變的東西,比如說我買了這棟房子,這是我的房子,因為我有產權證,我們以為那個產權證就讓房子變得很堅實。你還會執著於關係:我們倆是夫妻,這個關係是非常堅實的;我們倆是父子,這個關係是非常堅實的。但你以為很堅實的這些關係、這些東西,都會消散。

執著的結果就是,被我們選中的思想和情感長時間停留在一個地方,成了心靈的積木。我們的心靈固化,是用這些執著的積木搭起來的,這個就叫作執著。我們的內心具備穩定性,我們才能夠不依賴於這些積木,我們才能夠真正地找到安全感,明白放手以後的感覺。大家體會一下什麼叫放手以後的感覺:這次旅程,就是要穿過你以往力爭不去的地方。就像狗要跑過那個籬笆,脖子會疼就不出去了,所以它永遠都不會去對面的牧場,但是對面的牧場明顯好玩得多,還有很多別的小狗在那兒。因為那裡有個籬笆,所以你過不去,但這次你就要過去,要穿過這個電子的籬笆。

「你不再建造正在發生的事情的心理模型,反正生活還在繼續。只是覺知著這一切的發生就是非常舒服的狀態。這個時刻到了,然後是下一個時刻,接著是又一個時刻。事情一直都是這樣的,一刻又一刻地從你的意識面前經過。然而現在的區別在於,你在旁觀它們的發生。你看著你的情感和思想對這些正在發生的時刻做出反應,但並沒有阻止這一切。你並不想控制它們。你只是讓生活在你的內在和外部延展開來。」

我為什麼念這一段呢,因為這就是我這幾天所體會到的喜悅狀態:來了一個朋友、走了一個朋友、做了一個直播、又做了一件事,有好事發生有壞事發生,沒關係,這都是我的人生旅程。一幕又一幕、一件事又一件事從我眼前過去,這是我們過去從來沒有到達過的境地。

你沒有突破過這個電子藩籬的時候,你會覺得「我只要好事發生,壞事發生我就難受」。一旦壞事發生,我就要入戲,我要跟它鬥爭,我要避免這個壞事再發生,然後開始較勁,所以世界又變成了一個問題,而不再是一個被觀察的對象。

這就是我放手了以後的感受,我希望我這個狀態能夠持續更長的時間,我相信我有這樣的可能性,也有這樣的能力。大家可以試一試,如果你能夠感受到這种放手的快樂、愉快的心情,不需要擔驚受怕,不需要惴惴不安,沒有那麼多瞻前顧後,生活一下子就會變得輕鬆很多。當然我並沒有放棄努力,我還在工作,我還在為社會創造價值,我還在講書,這絲毫不矛盾,只是我沒有那麼煩亂的內心。有一句口號叫作「超越一切而尊重一切」,當你達到這個狀態的時候,你超越了這一切,但不是鄙視這一切,而是尊重這一切。雖然我超越這個生活,但是我尊重這個生活。

在最後一部分,作者講到要親歷生活。如何做到親歷生活呢?就是你要做出一個選擇,這個選擇叫作「無條件的快樂之路」,我決定走上無條件的快樂之路。有很多人會說,我是想選擇快樂之路,可是我的妻子要跟我離婚;我是想選擇快樂之路,可是我沒有考上大學;我是想選擇快樂之路,可是我沒有錢。我們會加很多的「可是」,但實際上這只是一個選擇。你沒有錢、你的妻子要跟你離婚、你買不起房子,但是請問你選擇快樂還是不快樂?你依然可以選擇快樂,這是一個我們的選擇。

那為什麼那麼多人會直接想到「可是」,想到「我沒有這個條件」?因為我們的大腦在不斷地誘使我們關閉能量。我們的大腦說:「你不能那麼傻樂呵,你聽這心靈雞湯聽多了吧,你就是沒考上大學,你應該很羞愧,你應該難受。」它在不斷地教你自我保護,不斷地教你封閉能量,不讓你快樂。做出這個快樂的選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得跟你的「室友」好好商量,最後做主的是你自己,然後走上一條「不抵抗的心靈成長之路」。你只是在場,你只是在場的那個人,抵抗改變不了事實,讓這個能量流過,這就是佛教裡邊經常講的「無分別心」。如果你能夠做到無分別心,那麼所有的能量到了你的面前,就會自動地流動。

這時候,「你會驚訝地發現,大多數情況下,除了你自己的恐懼和慾望之外,並沒有什麼需要你處理。恐懼和慾望使得一切看起來都是那麼複雜。如果你對某件事情沒有恐懼或慾望,那麼真的沒有什麼可以處理的。你只是允許生活自行展開,並自然地、理性地和它進行互動」。

這就是我們的生活。如果你覺得自己還做不到,我給你請了一個幫手,這個幫手叫作死亡。思考一下關於死亡的話題,死亡是我們人生當中最好的老師。「一生中最好的老師之一竟是死亡,這真是一個極大的宇宙悖論。沒有一個人或一個情境能像死亡那樣給你那麼多的教誨。有人會告訴你,你不是你的身體,而死亡可以表現給你看。有人會對你說,你抓住不放的事物都無足輕重,而死亡可以瞬間把它們全都奪走。有人會教育你,所有種族的男女都是平等的,富人和窮人沒有什麼不同,而死亡可以立刻使我們毫無差別。」死亡是我們人生當中最好的老師。想想死亡,你就能夠重新看待這本書,然後做出自己的決定。

假如有一個人要死了,假設有死神的話,死神來了說「跟我走」,然後你說:「啊,我還有很多事沒有安排,能不能給我一周時間,我安排一下我的生活。」死神說:「早就給了你一年了,也沒見你安排。」你想想看,如果我們還有一年時間就要死,我們會做什麼?死神甚至都給了你三十年了,你做什麼了?它給了我們這麼多的時間,我們什麼都沒做,但是當它來臨的那一刻,我們覺得束手無策,我們覺得它怎麼來得這麼突然。實際上,死亡的降臨,就是不分場合、不分地域、不分財富、不分種族,它想降臨它就降臨了。想想死亡在背後看著你,你將怎麼對待你面前的人和事,你會用什麼樣的態度來對待你見到的最後一個人,你會用什麼樣的態度來對待你身邊的朋友,甚至是敵人,這就是死亡能夠教會我們的東西。

這本書的作者在最後一章講「中道的奧秘」,他大力推崇我們中國的《道德經》。我們一定要學會居中行事,為什麼呢?因為走極端會浪費巨大的能量,走極端就是你非得怎麼怎麼樣。孔子講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就是一個中道而行的狀態。那麼在《道德經》當中所反映出來的也是一樣,我們不需要走極端,我們需要執中而行。你只要不再執著,不再去構造那些心裡的積木,你就是走在中道當中。而且中道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東西,就像騎自行車一樣,騎自行車往前走的時候,你的身體絕對不是完全不動的,而是左右晃著的,這是一個動態平衡的過程。

如果你能夠理解今天這本書,我相信會對你的自我產生特別大的反應和衝擊,不要執著於那些外部事物、他人說的話、生活的壓力,那些東西都是你所觀察到的東西。你要能夠學會去體會叫一聲「你好」以後在頭腦中答應的那個人,那個才是你真正的自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給大家帶來喜樂,希望大家從此以後不再生氣,開開心心地讀書、生活、精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