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走不動了,有一件事最好守口如瓶,才是真聰明

楊絳先生曾說:

「有什麼過不去的,大事小事,到了明天都是故事;心寬一點,面帶微笑去生活。記住一句話,讓他人低頭不是厲害,讓自己快樂才是本事。」

人活著,拼的就是一個心態。

特別是人老之後,生活過一天少一天,再去斤斤計較一些繁瑣之事,反倒是浪費時間。

與其為他人操心擔憂,不如全身心投入到自我,安穩幸福地度過晚年生活。

可以約三五好友,賞花,逛街,跳舞,爬山,或者閑坐,品茶,暢談。

只不過,在與他人交談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分寸,有的事可以毫無顧忌交流,而有一件事,最好守口如瓶:自己的經濟情況。

能對此進行隱瞞的,不是愚蠢,而是遠見,否則它會引起不少不必要的麻煩。


01

子女惦記,滋生矛盾

人老了,就應該過上子女陪伴,兒孫滿堂的幸福生活,這也算是給自己忙碌一生的回報。

只不過,很多人操心了一生,到了人生後半段,也沒辦法做到獨善其身,總是會下意識為子女,為親人擔憂。

特別是看到子女成家後的生活窘迫不堪,或肆意消費,導致經濟出現困難之時,總會想施以援手,故而會向他們透露自己的經濟狀況。

將自己的財產,家底,全盤托出。

殊不知,在利益面前,根本沒有親情。

這是人性最醜陋的一面,也是最真實的一面。

不論關係多好,在涉及到金錢利益時,都會有所動搖。

電視劇《家產》中,老人年歲已高,過節時,本想召集齊子女,好好吃一頓年夜飯,但沒想到的是,飯桌上的眾人都心懷鬼胎,只惦記家產分配。

老人尚在時,子女孫兒都心心念念老人的財產,老人去世後,本該親密友愛的兄弟,卻為了那麼一點好處,斤斤計較,爭得不可開交,各種醜陋面目,在此時全都顯露。

手足兄弟,為了長輩的財產,關係決裂,甚至不顧親情大打出手,出盡洋相。

俗話常說:「兒孫自有兒孫福。」

人老了之後,子女大多已經成家立業,有了他們自己的責任擔當,生活無論是好是壞,都應由他們承擔解決。

父母能管他們一時,卻管不了他們一世。

過多的錢財資助,不僅會讓子女產生依賴,喪失面對生活坎坷的能力,更會讓他們生出不軌之心,對你的資產耿耿於懷。

當心中芥蒂生成之時,彼此間的情感就不會那麼純粹了,相處不會自然舒適,晚年生活也註定不會無憂。

02

晚年生活,沒有保障

眾人匆忙一生,為的就是功成身退之時,能不受生活苦難所迫,肆意享受餘生。

但享樂的人生,也需要一定的金錢支撐的。

人到晚年,一切已成定然,雖然壓力沒有年輕時那麼大,開銷也沒有以前那麼高,但興趣愛好的實現,正常生活的開支,依然會消費不少錢財。

若想讓自己過得舒適,必然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

耗費多年積攢的錢財,就是晚年的底氣與保障。

只有經濟能跟上,才能安排各種消遣,娛樂,生活才不至於枯燥無味。

反之,若是將自己的資產情況公之於眾,必定會造成難以挽回的困擾。

這時,你的資產便不由你掌控了,本可以自我享受,卻不得已要耗費在其他無用之處,並且你的自我犧牲,並不會收穫他人絲毫感激。

等到價值被耗盡時,他人便會不帶一絲留戀,果斷捨棄。

而你,只能面對人財兩空的悲慘局面。

身邊無人陪伴,照顧,自己也喪失了享樂的資本及權利。

因此,人老了,更得注意分寸底線,對家底一定要守口如瓶,切不可犯糊塗,到最後悔之晚矣。

03

作家亦舒曾說過:

「內心真正富足的人,從不炫耀擁有的一切。」

因為他們懂得「言多必失」的道理。

特別是人到晚年,看過了太多人心冷暖,世事不堪,理應明白,人人都有貪慾,再親近的人,都可能因利益分崩離析。

人性複雜,實在難以言喻。

與其將自己置身險境,不如閉口不談,以換幾刻安寧。

這是對親情的維護,更是對自己的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