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神巴菲特曾說:「我這一生最重要的投資,不是購買了哪支股票,而是選擇了誰成為我的伴侶。」
我們選擇了怎樣的伴侶,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我們婚姻的走向。用老人的說法就是,婚姻是第二次投胎。
現在很多人覺得,一個人的人品性格很難琢磨、看透,甚至是可以刻意偽裝的,這些都不如錢和學歷來的實在。
看看房產證就知道他擁有多少資產,看看文憑就知道他的智商達到了怎樣的程度,這些擺在面前的硬體,好過於我們去猜測對方的三觀。
從某些角度來說,這樣的想法沒有錯,也很務實。可是如果只是片面的這樣去做,這樣去想,是很難在一段戀情中獲得幸福的。
畢竟兩個朝夕相處的人,如果三觀不同、在情感上無法交融的話,那日子也會過得相當苦悶。
特別是如果一個人在婚戀過程中,過分關注對方的經濟,便會容易被蒙蔽了雙眼,從而忽略了對方性格上的短板。
當然每個人的性格上都會有缺陷,但有一些可以用其他性格上的優勢做彌補,有一些卻無從彌補。
心理學家曾做過一項實驗,當我們面對指責型詞句時,大腦會釋放大量的皮質醇。
這種激素會導致人的記憶力下降、抑鬱、體重增、損害人的邏輯推理、語言處理、情緒表達等能力,對健康危害極大。
而遇到問題、困難或挫折習慣性指責,卻是一些人的生活日常。倘若在婚姻里,我們不幸遇到這類指責型人格的伴侶,那將是困擾我們一生的災難。
負能量型人格的人,會將婚姻里那些柴米油鹽的日常小事,經過埋怨和指責,升華為可以打擊到我們自尊、人格、婚姻、家庭的大事。
誰的婚姻生活里,不會有遇到困難和錯處呢?誰的選擇會一直是正確的呢?習慣逃避責任,把錯誤歸咎於外因的另一半,從來不會體諒對方,只會把自己的錯處強加於對方身上,把對方的錯處無限放大。
工作不滿意,都怪客戶太挑剔;人際關係不順暢,抱怨對方難相處;生活不如意,埋怨愛人不體貼……
出了事情,他們永遠都是從別人身上找原因,而他們自己總是對的,總是無辜的那一方。
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受害者心態」,指的是:一個人會把自己不幸福、不成功的責任都推到外界身上,將自己包裝成一個十足的「受害者」。
和這樣的人在一起,生活有多累,可想而知。並且,你要隨時做好被甩鍋的準備。
與指責型人格的人成為夫妻,你就要做好一個人承擔起家庭壓力和所有問題錯誤的準備。這樣的婚姻中沒有體貼和安慰,只剩下無盡的埋怨。
《完美伴侶》中的吳敏一心一意成為林慶昆背後的女人,陪著他一步步走到事業有成。而懷孕8個月的吳敏,為了林慶昆的事外出奔波,不小心摔倒流產後,丈夫林慶昆第一反應並不是安慰,而是各種指責。
直到連醫生也看不下去,站出來說:「你別這麼說,沒人願意發生這種事,當媽的心裡有多難受啊?」
倘若夫妻雙方有一個是指責型人格的人,那對於孩子的成長也是一場噩夢。
在網上看過一個帖子,一個女孩是由單親媽媽撫養長大的。而這位單親媽媽未婚生子又被男人拋棄,便把所有的怨恨都加註在這個女孩子身上。
女孩子從小到大沒有受過一句表揚,受到的都是指責、謾罵、怨恨。這導致女孩在長大之後自我認同感極低,認為自己是多餘的。
長大之後她嫁給了一個家暴的丈夫,女孩不懂反抗,甚至有時在丈夫的偶爾溫柔下,還會覺得幸福。女孩覺得,自己的生活本應該如此。
阿爾伯特·艾利斯說:「指責型人格的人,會讓你壓抑得看不到自己的價值,最終活成一個低價值感的人。」
在生活中遇到指責型的朋友、同事、路人,我們可以盡自己的能力遠離,甚至可以做到形同陌路。
可是,如果這個人是你的家人,是你最為親密的伴侶,那情況就大為不同了。很多時候,是你躲也躲不了,逃也逃不掉的。
如此,我們的婚姻生活、家庭氛圍會變成怎樣,可想而知。
好的婚姻,好的伴侶不僅僅是經濟上的互為依靠、家庭瑣事上的共同承擔,更是能夠賦予對方好的情緒價值。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錢志亮,曾講述過自己在飛機上的一個見聞:
有一次他乘坐飛機時,旁邊坐著一對年輕夫妻,妻子抱著幾個月大的孩子,丈夫則在一旁安靜看書。
也許是到了飯點,孩子開始哭鬧。妻子要給孩子沖奶粉,還要一手抱著孩子,而丈夫沉浸在閱讀中,並沒有注意到這一點。
妻子語氣和緩對丈夫說:「顯然這個時候有比看書更重要的事要你做,我需要你把孩子抱著,方便我可以騰出手來給她沖奶粉。」
丈夫這才反應過來,立刻接過孩子。
這段看似簡單的對話,落到實際生活中,卻是大多數人都做不到的。
我們常見的場面是,妻子直接吼丈夫:「你看不到孩子哭了嗎,什麼忙也幫不上,要你有什麼用?」
人生實苦,和情緒價值高的伴侶在一起,才心緒寧靜平和,能把苦日子熬成甜。
-END-
世界那麼大,感謝你,可以看到我!
【文|唯唯安:筆有溫度、為情發聲,一個熱愛文字的不典型寫作者,邀請你共同感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