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病重老人想念老伴,兩人在醫院相擁而泣:我死了誰來照顧你?

01

作家楊絳說過:老人的前途,是疾病和死亡。

而往往在生命的盡頭處,那些往常極容易被忽略的血濃於水般的親情、堅如磐石般的愛情,乃至生命的終極意義,才得以被明晃晃的呈現出來,感天又動地。

3月25日,安徽阜陽,兩位年邁老人在醫院病房裡緊緊相擁而泣,戀戀不捨的告別畫面,戳中了無數人的淚腺。

據老人的外孫講述:

原本看起來健健康康,精神抖擻的姥爺,毫無徵兆的生了病,沒有任何的食慾。

自己跑去當地的醫院檢查,善良的醫生或許是看姥爺一個人來的,怕他接受不了「癌症晚期」的結果,以「片子看不清楚」為由,讓老人和家屬一起上縣裡的醫院再看看。

家屬帶著姥爺到了縣裡醫院,醫生同樣沒忍心告訴姥爺「癌症晚期」的檢查結果,只將結果告訴了陪同前來的家屬。

姥爺不知道自己得的是什麼病,回到家卻仍然哭得像個無助的孩子,滿臉淚水,哭著對躺在床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姥姥說:

「我要是死了,你怎麼辦呢?誰來照顧你?」

家屬們選擇對姥姥姥爺隱瞞真實病情,以各種理由和借口安慰兩位老人只是小病,但疾病無情,很快病情惡化,姥爺被送到了醫院住院,伴隨著一系列的不適,精神狀態迅速萎靡。

在醫院陪護的外孫安慰姥爺,讓他不要害怕,會好起來的。姥爺沒有回答,反而問了一句「我可能活到85歲了?」

外孫繼續安慰道:「姥爺您已經過了84歲了,沒問題的,外孫希望您能活到100歲。」

姥爺聽完,悠悠感慨了一句,「該走就得走」。

說完這話的兩天後,病情再度惡化,姥爺住進了重症監護室,性命垂危。虛弱無比的他,躺在病床上,說想念姥姥了,想再看看姥姥,怕以後見不到了。

家屬們意識到,這或許是兩位老人所見的最後一面了,不敢耽誤,攙扶著將行動不便的姥姥接來醫院與姥爺相見。

02

病房裡,姥姥眼瞧著躺在病床上虛弱無比的老伴,眼睛濕潤,不停地為老伴掖被子,姥爺不忍看到老伴難過,溫柔地幫她擦拭眼角的淚水。

隨後費勁地緊緊摟住自己的老伴,用盡全身的力氣,在她耳邊戀戀不捨地說:

「我死了你咋辦,誰來照顧你,我放心不下你……」

「你咋會死呢……你別操我的心,小孩們會給我送飯吃,只要你好好的就好了……」

姥姥哽咽的安慰著,姥爺想說話回應她,努力張了張嘴,卻怎麼也說不出來話,只能發出模糊不清的「嗚咽聲」,彷彿之前的一系列動作已經耗盡了他的全部力氣。

病房裡靜悄悄的,只有家屬們的抽泣聲。

衰老和疾病總是來得如此猝不及防。

明明春節重逢時還是精神抖擻,看起來健健康康的模樣,怎麼就突然就變成了這樣呢?明明是彼此相親相愛,相互依靠過活的兩個老人,怎麼就突然到了生離死別的地步了呢?

老人的外孫悲痛地說:

「疼愛我的姥爺,突然成了癌症晚期,如今已經到了病危的狀態,隨時隨地都會離世,如今每每想起去年沒有抽空回去看他們,總會感到深深的自責與愧疚,覺得很對不起我姥爺……」

這種與親人生離死別的痛與自責,總是這般的刻骨銘心,也總是這般的無可奈何。

3月27日,外孫再次更新了姥爺的狀況,情況並不樂觀,病情仍然在加重,已經到了喝口水都吐的地步,姥爺反應激烈,已不願意再繼續配合著治療。

大概率,他已經猜到了自己的病情,感知到了自己體內生命跡象的衰弱。

用「踢被子、拔管子」等方式強烈要求出院回家,一遍又一遍地喊著「治不好了,要回家,哪怕死也要死在家裡面」。

家屬們想讓老人留在醫院繼續治療,奈何拗不過倔強的老人,在徵得醫院的同意後,選擇遵從老人最後的心愿,已經帶他回到了老家。

命運的輪迴之道,生命的衰老規律,逃不掉,躲不過,留給家屬的,只有深深的無力感和莫大的無奈。

而老人執意出院回家的選擇,也並不難以理解,或是再遭受治療的痛苦,或是為了幫兒女們省去不必要的開銷,也或是想在生命的盡頭,一直和自己的老伴待在一起。

老伴摔斷了腿,生活難以自理,病倒以前,都是由他親自照顧老伴的生活起居,倘若他走了,誰來夜以繼日地照顧孤零零的老伴呢?

這,恐怕是老人最大的牽掛與不舍了。

03

有句話說:

我從不羨慕年輕眷侶的海誓山盟,只羨慕老人之間的相濡以沫,或許他們這輩子都不曾開口向對方說過一個「愛」字,但他們背後閃爍著的關於愛的光芒,卻足以璀璨整個星空。

一如這位病重的老人,即便是在自己生命垂危時,所挂念的也是自己的老伴,所擔憂的也是自己如果走了,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伴該怎麼辦?

他未必懂得太多的浪漫,也未必懂得何為愛情,他只知道要對陪伴自己數十年光陰的枕邊人好,要照顧著老伴,要惦記著老伴。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風雨同舟,共擔風雨,無怨無悔,白頭到老。

這便是老人所默認的愛情,亦是被無數年輕人所最為嚮往且渴望的愛情。

在生命沙漏逐漸停止的最後時刻,有人從中看到親情,有人從中看到愛情,有人從中領悟到生命的終極意義,既人生就是一個從內心空白到內心滿是牽掛的探索過程。

歸根結底,「愛」衍生一切,「愛」連接一切,也貫穿人生的始與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