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涵美一
01
提起婆媳關係,都知道不太好維繫,一直以來,關於婆媳的話題也是從未斷過,似乎不管多大的事,只要牽扯到了婆家人,那基本上就避免不了婆媳矛盾。
有婆婆不把兒媳當一家人,但遇到需要出力的事,卻想到了要使喚兒媳;也有兒媳不知足,碰見了好說話的婆家,但還想得寸進尺,想讓婆家啥事都要聽她的。
總之,很奇怪,很多時候,都是婆媳在吵、在鬧,明明最應該出面解決的兒子和公公,卻很少站出來發聲。
常有人說,婆婆也是從兒媳婦一點點熬過來的,要更加體諒兒媳,而兒媳以後也會成為婆婆,會經歷婆婆所經歷的事,也應該多理解一下婆婆。
道理誰都懂,但真到了跟前兒,卻並不容易做到,至少是很少有婆媳能同時做得到:要麼婆婆明事理,但兒媳不像話;要麼就是婆婆頑固不化,兒媳卻很仁義。
反正是,婆婆好、兒媳也好的這種現象,基本上太難同時在一個家庭中遇到。
其實,婆媳之間會產生太多的摩擦,還是在於都沒能擺正自己的位置,缺少了一定的界限和分寸。
換言之,不是你管的事,不該你說的話,不輪到你出面,那麼,你就要老老實實地當好「局外人」。
02
王阿姨家最近就「不太平」,她和兒媳小晴原本關係也算可以,但因為一件事,婆媳兩個人可謂是撕破了臉。
對此,王阿姨感慨,「感覺自己咋做都不對!都會被挑刺兒!我已經在努力顧及到各個孩子了,但還是被埋怨,真的覺得現在當老娘的,太難了!」
說起來,王阿姨確實也挺憋屈的。
王阿姨的女兒因為受不了女婿的苛待和婆家人的重男輕女,離了婚,一個人帶著孩子在外租房過日子。
王阿姨心疼女兒和外孫女,不忍心看到她們無依無靠,於是,和老伴兒商量了之後,想讓女兒和外孫女回到小縣城發展,這樣,也方便以後幫一幫女兒。
想到女兒回來總得有地方住,以後也少不了和兒子有來往,總不能背著兒子、兒媳把女兒接回來安頓,於是,王阿姨便把兒子和兒媳喊到了家裡,想著當著他們的面說一下這件事,也算是對兒子和兒媳的尊重。
誰知,這不說還好,一說就都是事兒。
最初,王阿姨稱會讓女兒和外孫女住她家,為了公平起見,她每月不管給女兒和外孫女花多少錢,就會給兒子、兒媳轉多少錢,以後外孫女和孫子上下學,她和老伴兒也會一起接送。
兒子倒是很爽快,當場就表態「完全沒問題」,稱自己的姐姐以前也沒少幫他,如今姐姐有了難處,他這個做弟弟的理應也幫著點。
就在王阿姨開心地決定就這樣做時,兒媳支支吾吾,稱她覺得不太妥當。
「媽,您既然把我喊了過來,那也得聽一下我的想法吧?人家都說家裡有兄弟的女人,若是離了婚再回娘家住,會影響娘家的風水,對娘家人不好……那個,我和小威是成年人,這都無所謂,可是,您孫子還不到四歲,他平時又喜歡到您家玩,您不能不為您小孫子想一想吧?這大姐在外都租了房,我那個外甥女也在外上了幼兒園,她們都安定下來了,您還非讓她們來回折騰什麼呢?」
對於兒媳的說法,王阿姨心裡有點不快:這都什麼年代了?還有風水這一說!要說影響到兒子,以前女兒幫兒子時,怎麼沒說有啥影響呢?女兒和外孫女雖說在外是有地方住,但是租的房,而且娘倆兒所有的花銷全靠女兒一個人掙,再加上女兒還要抽時間接外孫女放學、在家陪孩子,她能有多大能力養好自己和孩子呢?
「小晴,我理解你的想法,但咱都是女人,應該能明白一個女人帶著個孩子在外討生活的難處。你呢,也是親家的閨女,家裡還有一個哥哥,如果你以後遇到了難處,回娘家,你父母或者哥哥不待見你,你會是什麼心情?我這個閨女,對我和你爸也孝順,她以前工作掙的錢也幫過家裡,就連結婚時的八萬八彩禮,也給家裡留了四萬塊。她和小威都是我的孩子,小威結婚這麼多年,我和你爸沒少拿錢出力,如今她遇到了困難,我這個當媽的多少也要幫一下吧?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閨女在外累死累活地漂著呢?」
儘管兒子一直在攔著兒媳,但兒媳還是嘟囔了一句,「您都拿定了主意,還讓我們來幹啥呢?既然如此,那我們以後就不讓孫子去您家了,您要是想看您孫子,只能辛苦一下,多走兩步,去我們家。」
見兒媳拿孫子做擋箭牌,王阿姨著實無奈,她想了想,做了個妥協,稱可以不讓女兒住她家,但不能不讓女兒回來。
「這樣吧,那我和你爸在別的小區給你大姐首付套小房子,按照咱縣城這房價,基本上就花個八萬塊錢,至於房貸,就讓你大姐自己還!這幾年,我給你們也沒少花錢,又是買車,又是出錢出力地帶孩子,眼下給你大姐花這點錢總可以吧?你們放心,我和你爸手裡還有點存款,以後真是遇到了急事,能拿出來錢,絕不會開口找你們要的。」
兒媳瞬間就炸毛了,「媽,說來說去,您是不是一開始就是想給大姐買套房的?您可真行,非得拐彎抹角兒地來!既然想給大姐錢,就給唄,還裝模作樣地問我們幹啥!這大姐也挺有意思,離了婚還要再回來花娘家人的錢,她自己婚姻沒過好,是想讓自己弟弟的婚姻也過不好嗎?」
聽到兒媳這樣說,一大家人都有了情緒,兒子生氣地指責了兒媳幾句,拉著她要回家,王阿姨的老伴兒呢,綳著臉一言不發,至於王阿姨,一臉怒氣。
「小晴,你怎麼能這樣說話?我把你們喊過來,是把你們當成了一家人!我要是想防著你,早就一聲不吭地把我閨女和外孫女接回來了,何苦還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和你們商量?小晴你坐月子、去月子中心,在咱們小縣城都花了一萬五,更別提別的了,給你們花那麼多錢,出那麼多力,我閨女從來都沒抱怨過一句,怎麼我想花八萬塊錢給她買套房子,就不行了呢?你告訴我,怎麼既能讓你們開心,又能照顧到我閨女?都是我的孩子,不能光讓緊著一個孩子,而不去管另一個孩子吧?她又不是過得很好,我非要拿錢給她花!怎麼就不能理解一下呢?」
眼看王阿姨和兒媳就要吵起來,兒子急忙把兒媳往門外拽,只是,縱然如此,兒媳依舊一邊走一邊大聲吼:「自己給兒孫花錢記著賬,給閨女花錢倒是理直氣壯!可以!你閨女寶貝!以後養老就找你閨女,到時可別再想到自己有個兒媳婦了!」
見兒媳拿養老作威脅,王阿姨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她沒好氣兒地懟了一句:「反正咋做你都不滿意,你鬧吧,我就非給我閨女買房,我不指望你,我又不是沒兒子!」
就這樣,婆媳倆鬧得不歡而散。
03
王阿姨是鐵定了心要把閨女接回來,而且房子她也依舊會買,只不過,她女兒聽說了家裡的情況,可能是不想讓一家人傷了和氣,稱先在外堅持一段時間,真是熬不下去了,再回來。
對此,陳阿姨很是傷感,她覺得女兒太懂事,那麼難卻還在替家裡考慮,她也怪自己無能,虧欠了女兒。
她說了這樣一番話,「實在不行,我就去女兒的城市幫她忙,到時家裡就交給老伴兒,反正現在也就接送孫子上下學,老伴兒自己也忙得過來!到時看一看城市裡有沒有能買得起的房子,給女兒付個首付,不過,我絕對不會再給兒子和兒媳商量一句了!難道錢就只能給兒子花?我自己的錢自己還做不了主嗎?」
作為旁觀者,我個人是覺得王阿姨不管是作為母親,還是作為婆婆,都是合格的。
作為母親,對兒女盡量都能照顧得到,沒有說一味地以兒子為重,也能看到女兒的好,在女兒遇到難處時及時站出來,這一點比那些光讓女兒掏錢孝順,卻從不管女兒過得如何的娘家人要強太多了。
同樣,作為婆婆,盡心儘力幫帶孫子,出錢出力,家裡有個事情也不會背著兒媳去做,這真的很不錯了。
有時候,作為晚輩,在要求或者期望長輩怎樣做時,不妨想一下,自己又對長輩做了什麼?憑什麼讓長輩就得依著、順著你?
說到這裡,我也想說一句,其實,作為兒媳,婆家的事做好別沖在自己丈夫的前面。
這樣說的意思,並不是要刻意把兒媳排外,而是,女人要明白一個道理:婆家的東西你爭不爭、看不看得過去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丈夫是什麼心理。
如果你丈夫能始終和你站統一戰線,對你要比對他自己家裡人都「看重」,那麼,你的「出頭」可能還有些意義;若是你的丈夫並不是完全都依著你,或者說比較在意他家裡的人,那麼,你又何必為了自己的情緒,而去成為整個婆家的眾矢之的?
女人過日子終究是要靠智慧的,不能一遇到哪點不滿意,就吵、就喊,這樣,雖然可能會「爭取」到一點利益,但也會製造矛盾,影響夫妻感情。
尤其是在面對婆家的事時,與其自己糾結、憤懣,不如果斷地交給自己丈夫去處理,他怎麼選擇,怎麼做,只要他自己能承擔對應的後果,這樣就可以。
很多時候,人之所以痛苦,其實就是操了不該操的心,但又沒有能力去解決,所以只能自己不滿、憤憤不平。
沒必要關注的太多,把眼光放在自己和孩子身上就行了,別人對你好,那你就回饋人家的好;別人若是苛待了你,那就敬而遠之,過好自己。
懂得知足,學會感恩,把握分寸,如此才更容易得到自己所期待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