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自認為正確的事,或許是錯誤的

最近在看著名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思考,快與慢》一書時,裡邊提到一個心理學現象:what you see is all there is,即當一個人在接觸一個錯誤的觀點(比如邊城的作者是老舍)時,如果在他後續的遭遇中仍然被灌輸這一錯誤觀點時,他會自然的把這一觀點當做正確觀點,並且會表現出比那些接觸了不同觀點(邊城作者是沈從文、邊城作者是老舍)表現出更大的自信。這種現象會導致在開放性的討論當中,當某個更具影響力又比較強勢的人提出錯誤決策時,大多人趨於附和從而出現集體決策失誤。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對這一現象進行了闡述,並提出了相應的解決辦法。

這讓我想起了自己在工作上一件趣事。曾經在開展一項農村工作調研時,我和一名同事一起進行訪問工作,在訪問過程中我將一名叫張天文的農戶的房屋位置記錯,後來在與另外一名同事在確定張天文房屋位置時他肯定了我,於是我就將張天文的房屋自動對標在了錯誤的位置上。後來我和之前一起進行訪問工作的同事對張天文進行回訪,我很自信的把他往我記憶中的「錯誤位置」帶,他本來記住的位置是準確的並向我提出了質疑,但被我的自信和強勢成功「帶偏」,於是我倆多繞了幾公里路。後來這位同事問我,你為什麼錯的這麼自信?當時我不知道該如何回答,現在想起來,我就是被這種心理學現象所支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