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多數人,過的都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呢?
正如愛默生所說:「凡我所遇見的人,都在若干地方勝過我。在那若干地方,我都得向他們學習,因為我們從他們身上學到了東西,就是良好的人格特質。」
此時,你在幹什麼?
不知道自己幹什麼?是一種特別迷茫特別無助的感覺。
前些天同學聚會,聽到小王講了一件趣事,
小王在等紅綠燈時,一個盲人牽著導盲犬,好巧不巧導盲犬的衣服被路旁的樹枝掛住了,無法過馬路引路。
導盲犬,掙脫了鎖鏈,蹲坐在一旁,
小王趕忙上前幫忙,盲人見小夥子幫忙說,小夥子我沒有別的本領是個中醫,
你攙扶我時為你把了一脈,你心煩氣躁急火攻心
年紀輕輕的怎麼上這麼大的火?
小王唉聲嘆氣的說:「我能不急嗎?我28歲了,我都不知道我明天要做什麼。」
盲人說:「我是一個瞎子,如果我每天都想為什麼別人能看見,為什麼我看不見,那我就沒法活了,
他說一個人,要總是想你自己有什麼,
不要總是想你自己沒有什麼,這樣你才能夠揚長避短,
我一下子就明白了,
雖然我沒文憑沒學歷我父母也無權無勢,但是我會伺候老人,我有伺候老人的經驗,我就有這一點,我就到養老院了,免費伺候老人,
然後讓他們用我的護理墊,這樣一點一點做起來。
為什麼大多數人,過的都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呢?就是因為他們,不想要的,想的,比想要的多。
如果不喜歡一件事,就竭力挑錯;如果他真的喜歡,就會什麼也不說。
尋求自重感的慾望是人類與動物的主要差別之一。沒有對「自重感」的追求,我們跟動物就沒什麼區別。
我們不能總想著我們的成就、我們的需要。我們也應該發掘別人的優點。
洛克菲勒說「我們不可能把任何事都做得毫無差錯。」不要把夢想停留在想,要懂得行動,意識可以行動,意識就是一種選擇。
人生就是在生活中做出選擇,你想要什麼樣的生活,就做出什麼樣的選擇,用「意識」做選擇。
天底下只有一個方法能讓一個人去做任何事,那就是真誠的讚美和鼓勵他人,以及給他們想要的,這點,想一想3歲小孩子,在你讓孩子干什孩子就不幹,你是否說過:「我給你買糖吃」
你想讓別人心甘情願的聽你指揮,就要知道這個好哪一口。
大家好,我是自我激活,佛是已醒人,人是未醒佛,專註於自我提升、溝通方式、人際社交、商業、育兒、人性知識領域等。
關注我,不迷茫,我們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