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皆情感。幸福感只是喜、怒、哀、樂、悲、思、恐等眾多情感中的一種美好情感。我們追求幸福既是要通過不斷的覺醒,升級認知、追求夢想等方式,讓這種美好情感成為人生的主旋律。為此幸福的人,不是沒有怒、哀、悲、恐等負面情緒的人,而只是能減少這些負面情緒,併當這些負面情緒出現時,能快速的通過切換思維模式、轉化注意力等方式想開放下,將其消化或轉化為正面情緒的人。
為了更形象的描述幸福,類比智商,引入一個概念福商(Fs)。定義福商為單位時間內,一個人感覺良好的時間所佔百分數。不同的人感覺良好的標準不同,幸福自在的時間也難以統計計算,為此,客觀的講,準確的計算一個人的福商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這並不妨礙我們感覺認知它。
福商:Fs∈(0,100),我們定義Fs近於0的人為萬念俱灰的「死人」,Fs近於100的人為修成正果的聖人。假若一個地區或國家人的平均福商為70,通過統計得知這個地區或國家多數人的福商也都近於70,即用數學上的一個概念說,就是其幸福的方差很小。太痛苦和太幸福的人都是極少數,也就是說在精神層面大多數人差不多都是「中產階級」,人的幸福貧富差距很小並不大。
人的福商是種情感能量,高低並不與其容貌、財富、地位、名譽、權力、工作等成線性正相關,儘管這些因素影響福商。換句話說,就是我們不能說一個人長得越美就越幸福,也不能說一個人越有錢就越幸福等諸如此類的話。大量的事實和來自自身的經驗表明,影響幸福更核心的要素是遺傳基因,社會環境和自身認知這三大因素。遺傳基因自帶業力習性,讓我們彼此都有難以改變的心性習慣,愛好特長。社會環境即自身生活的外部環境,猶如一片土壤。自身認知則是對自身心性和外部環境刺激的覺察解讀,是種自我反省的覺知力。不同的人認知層次高低不同,覺知力大小也不同,這決定了人在情感和行為上作何種響應,是重塑人生最為重要的一種能力。如同樣是面對癌症,不久的死亡,只有三十幾歲的復旦大學老師于娟,學會了坦然放下,看開了名利,認識到了健康的重要,家人的重要,生命的重要。在生命垂危之際,為其家人及每一個讀者,用真心寫了一本《此生未完了》這樣的好書,生命找到了新的意義,精神得到了新的升華。相反,許多類似的癌症病人卻是陷入了極大的恐慌痛苦之中,帶著眾多不舍匆匆離開了人世。
人的自我認知力,覺知力是提升福商的關鍵,只有我們的自我認知力敏感高級,我們才能很好的認識我們自己的心性和所處社會環境。提高福商能量的關鍵是作自己的旁觀者,不斷的學習體驗覺醒,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的認知層次,心境智慧都會提高,如此我們戰勝天性和社會環境對我們心性的束縛能力才能提高。莊子說方生方死。我們要知我們在某段時間、某個時刻感覺真實的自我,其實是一瞬間的夢幻泡影,人生永遠處於一種無常的變化之中。古今千古事,都付笑談中,我們自己的愛期待,擁有,青春健康,夢想事業,名利權情,喜怒哀樂等一切也都一樣,不過是人生某段時間的劇目而已。什麼是堅定不變的,不生不滅的,最為重要的,一路走來,也許有一天我們會發現,唯有我們心性的覺知覺醒是最為重要的。為此一個覺醒路上,提升自我心境智慧福商的人,應是一直在自我否定,自我革新,自我內化,自我自愈的人,如此這樣直到有一天,我們找到那個最最真實的自我,堅定不移的自我,猶如唐僧取經般矢志不渝的自我,即眾里尋他千百度,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自我,這樣的自我也就是福商較高,能夠讓我們活在幸福自在中心安的自我——真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