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歲農村老人有兩兒一女,最後選擇改嫁,別人都誇她選對路了

那一年,李嬸已經過了60大壽,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都已經成家立業,按道理應該在家享享清福的年齡,可是她選擇了改嫁。不知內情的人,都認為這一大把年紀了不該走這條路,在家看看孩子有多好?其實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李嬸確實有她的難言之隱。

李老漢在世的時候,學得了一手鐵皮手藝,農閑季節推著一輛獨輪車走街串巷的修補一些鐵皮器具,同時也捎帶著賣些鐵桶或者鐵水壺一類的生活用具。再加上種植著幾畝土地,小日子過得還算滋潤。

大兒子大寶畢業之後,李老漢就專門在家拾掇農田,大寶就接過了父親這個活,每天到山區下鄉跑生意。日子久了,和山村裡的一位姑娘有了好感,三來二去兩個人成了戀人。

李老漢聽了之後自然很高興,趕忙東拼西湊,給大寶蓋起了一處新瓦房,又托媒人前去提親,對方父母經過暗裡打聽,了解到李老漢在村裡的聲望很高,於是很爽快的答應了這門婚事。

就這樣,兩親家為好作親,也沒花多少彩禮,就把兒媳婦娶進了剛剛蓋起的四間新瓦房裡。

自從兒媳婦進門之後,兩個老人第一次當公婆,總是稀罕不過來,生了孫子之後也是跑前跑後照顧的很周到。

緊接著小兒子二寶也到了結婚年齡,這個時候,農村找婆家已經發展到必須有一棟平頂四合院房子,全部蓋下來也五六萬塊錢以上。

但是為了小兒子的婚姻大事,想盡千方百計也得把房子蓋起來,不然年齡越拖越大,耽誤了兒子說親,後悔就來不及了。於是在親戚朋友那兒借了一筆款,蓋起了一座豪華大房子,媳婦也很快娶到了家。

大波媳婦看了弟弟住著這麼好的房子,心裡有些不悅,感覺公婆對自己有些不公平,但是嘴上又說不出口,可是這件事卻為以後埋下了伏筆。

兩位老人自從把兩個兒媳娶進家門之後,年齡也開始一天天變老,為了圖個清凈,在村裡找了一處閑宅,開始過起自己的清閑生活。同時也把土地分給了兩個兒子,自己只留了一畝多地。

自從搬出來之後,李老漢要求兩個兒子每年交1000塊錢的生活費,因為他們種的一畝多地不夠全年的生活支配。


可是事兒並沒有想得那麼好,自從二寶結婚之後不到一年,生了個孫女,由於婆婆離得他們很遠,孩子都是二媳婦一個人照顧的,為此也產生了很大的怨氣。到了年底交養老費的時候,二寶媳婦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嫂子家的孩子從小都是有公婆二人照顧起來的,而自己的孩子,婆婆沒有伸過手,這錢說什麼也不能交。

大寶媳婦一看老二不拿這個錢,自己更不能拿這個錢了,當初結婚時住的是四間瓦房,弟弟結婚住的是大平頂四合院,同樣是親兒子分配有些不公。大寶夫妻倆經過幾年的打拚,又花了五六萬塊錢翻蓋了新房,交養老費可以,必須把房子的差價補回來。

就這樣,兩個老人一分錢沒有得到,還惹了一肚子閑氣。一年到頭靠著那一畝三分地,日子過得十分艱難。女兒雖然時常拿點東西過來看望父母,但畢竟不是長久的,從根本上還是解決不了老人的生活問題。

時間不長,李老漢倒下了,而且得了一種不治之症,由於手底下沒有錢,只能躺在病床上等著咽那口氣。兩個兒子都感到各自心裡委屈,從得病的那一天起一直到死,都沒有掏過一分錢。父母的一畝多地也轉給了鄰居種植,生活也越加困難,

李老漢死後,李老太生活無望,在好心人的指點下,她只好選擇了再嫁。鄉親們評論這件事:這條路算走對了,不然的話就會活活被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