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回娘家只能是大年初二,回門時「三吃三不做」有什麼含義

為什麼回娘家只能是大年初二,回門時「三吃三不做」有什麼含義?大年初二,是出嫁的女兒和女婿回娘家的日子,又稱「回門」。過年期間,基本上想初幾串門拜年都可以,但為什麼女兒回娘家必須要選擇在大年初二呢,初一、初三不行嗎?我們這兒初二回娘家還有「三吃三不做」的講究,您都知道嗎?

說起大年初二回娘家的緣由,大概有以下三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在很多地方初一是不拜年的,而到了初二的時候才開始走親戚,這天先回娘家,顯示女兒對父母的重視。

第二種說法:古人認為嫁出去的女兒如果大年初一都不能在婆家歡聚新年,很可能說明女兒過得不好,所以女兒要在大年初二才回娘家。

第三種說法:以前也經常聽老人說,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若是閨女出嫁後大年三十或初一回娘家,則暗示著來年娘家會變得貧窮,不吉利。女人怕背上不孝的名聲,也就只能大年初二再回門了。

如今回娘家已不用拘泥,但大年初二回娘家依然是過年和家人團聚的傳統。下面就跟大家分享我們當地大年初二,女兒回門時「三吃三不做」的傳統,它們都有什麼含義呢?打算這天回門的女兒女婿,要給娘家和自己都圖個好彩頭,這些講究還是要知道的,一起來看看吧!

大年初二,回門時「三吃」:吃麵條、吃發糕、吃雲吞

吃麵條

大年初二又稱為開年,這天又是女兒與女婿回娘家給父母拜年的日子,女婿要作為貴客款待。因此正月初二要吃一頓豐盛的開年飯,宴席中必須要有的就是麵條。俗話說:初一餃子初二的面。初一吃餃子時會剩餘一些麵糰,初二做麵條吃,既不浪費又象徵吉祥如意。有的地方也把初二吃麵條解釋為迎女兒回門,大年初二吃麵條還寓意長長久久、順順噹噹,飽含著大家對新年美好生活的嚮往。

吃發糕

大年初二這天,有的地方要用發糕拜祭祖先,拜完祖先全家要吃發糕,家人要邊吃邊說:「開年吃發糕,財旺福又到!」 發糕營養又好吃,無論是孩子還是老人也都很喜歡。發糕的樣式也有很多,可以是花朵,也可以是各式各樣的魚。寓意花開富貴,年年有餘。女兒在回娘家時也可以帶上親手蒸制的發糕作為伴手禮,表示祝願娘家的生活甜甜美美,蒸蒸日上。

吃雲吞

初二除了回娘家,有的地方還要祭拜財神,祈求新的一年財運滾滾。因為餛飩長得像元寶,這天吃餛飩,也稱元寶湯,象徵新年要發大財。雲吞的餡料可以是鮮肉、鮮蝦、雞蛋搭配寓意吉祥的韭菜、白菜、薺菜;也可以是素餡雲吞,都非常美味。

大年初二,女兒回娘家時「三不做」:送禮不送單、女婿不能缺席,到了娘家不能說「不」

送雙不送單

正月初二,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禮品,表達對父母的祝福。帶回娘家的禮物必須成雙,不能是單數,取「好事成雙」之意。在我們這裡,娘家不能讓女兒女婿空著手回去,父母要給夫妻二人帶些年貨回家,以希望女兒新年豐衣足食。

女婿不能缺席,不能在娘家說「不」

大年初二,也稱迎婿日。女兒回娘家,要成雙成對,女婿必須陪同,不能缺席。如果女兒一個人回來,是不尊重娘家人的。另外,回到娘家後,女婿要多說吉祥話,忌諱說「不」。

為什麼回娘家只能是大年初二,回門時「三吃三不做」有什麼含義?您了解了嗎?什麼時間回娘家,其實並不重要,父母只希望女兒過得幸福。時至今日,雖然女兒回娘家沒這麼多講究了,但在我們這裡,過年女兒基本上還都是初二回娘家的。您的家鄉也有這樣的傳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