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規划上海經汕尾至廣州高速磁懸浮鐵路

《廣東省國土空間規劃(2020—2035年)》(公眾版)2月9日發布。

《規劃》發展願景:世界窗口、活力廣東、詩畫嶺南、宜居家園。總體定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區、高質量發展的引導區、美麗中國建設的典範區、開放包容智慧的宜居家園。

圍繞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國土空間規劃處設置了上海-汕頭-汕尾-深圳-廣州北京-韶關-廣州-佛山-珠海-澳門的磁懸浮線路規劃,還有陽江-珠海-深圳高鐵(贛深客專西延線)、瓊州海峽通道規劃。

湛江-雲浮-佛山-台山也規划了高快鐵路(沿海-粵北線),對接陽江-珠海-深圳高鐵。雲浮-陽山-新豐-河源也規划了一條高快鐵路(北部線)

六大重要廊道,我們要關注首次明確提出的兩大磁懸浮高速通道的構想。

廣州、深圳、香港、澳門這四個城市是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中的主核心。而汕頭、汕尾、佛山、珠海等城市是規劃磁浮線路的必經城市。

其中,上海-汕頭-汕尾-深圳-廣州磁懸浮,預計會率先建設深圳-廣州段,《廣東地理》預計將設置三個站點:香蜜湖、東莞蛤地、廣州東站。

01

重點

到2035年,全省常住人口規模為1.3億人,城鎮化水平約80%,建設廣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珠江口西岸都市圈、汕潮揭都市圈、湛茂都市圈等5個現代化都市圈。

引導人口合理布局,按照2035年全省常住人口規模1.3億,年均增長約115萬人,城鎮化水平約80%的預測目標推進城鎮化發展。

其中珠三角地區人口從2018年的6301萬人,2035年規劃為8440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90%。建設品質一流的珠三角世界級城市群,按照極點帶動、軸帶支撐的網路化布局要求,建設以廣州、深圳為雙核心的兩大國際化都市圈及協同發展的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加快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互動發展。

國土空間規劃是國家空間發展的指南、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是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規劃》堅持「高水平保護、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效能治理」的規劃理念,提出面向未來廣東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的基本思路。

規劃範圍包括全省陸域面積17.97萬平方公里(含島嶼面積0.81萬公頃),以及海域面積6.47萬平方公里(含東沙群島及其海域)。規劃期限為2020~2035年,展望至本世紀中葉。

02

構建「一核兩極多支點」

國土空間開發利用格局

一核:

強化珠三角核心引領帶動作用。推動廣州、深圳「雙城」聯動,推進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發展,攜手港澳共建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形成帶動全省發展的主動力源。

兩極:

支持汕頭、湛江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培育汕潮揭都市圈和湛茂都市圈,推動港產城有效銜接、聯動協同,把東西兩翼地區打造成為全省新的增長極,與珠三角沿海地區共同打造世界級沿海經濟帶。

多支點:

建設若干個重要發展支點。增強汕尾、陽江的戰略支點功能,打造珠三角產業轉移承載地、產業鏈延伸區和產業集群配套基地;增強韶關、清遠、雲浮、河源、梅州等北部生態發展區地級市中心城區的綜合服務功能,進一步提升中心城區人口和產業承載能力。

03

構建「一鏈兩屏多廊道」

國土空間保護格局

一鏈:

構建南部海洋生態保護鏈。以沿海防護林、濱海濕地、海灣、海島等要素為主體,加強陸海生態系統協同保護和修復。

兩屏:

加強北部環形生態屏障和珠三角外圍屏障整體保護。築牢以南嶺山地為核心的北部環形生態屏障和以山地、森林為主體的珠三角外圍生態屏障,強化水土保持、水源涵養和生物多樣性維護功能。

多廊道:

形成通山達海的生態廊道網路系統。加強以重要河流水系和主要山脈為主體的生態廊道保護和建設。

04

加快構建5個現代化都市圈

攜手港澳共建國際一流灣區,強化廣深「雙城」聯動的核心引擎功能,促進香港-深圳、廣州-佛山、澳門-珠海強強聯合,支撐形成組團式、多中心、網路化的空間格局。

構建開放協同的科技創新走廊,建設「北屏南灣、藍心碧廊」的生態安全體系,「綠意融城、便捷可達」的品質公園體系,「綠色安全、彈性靈活」的韌性支撐體系,包容共享、便捷友好的品質生活環境,構建創新引領、綠色安全、魅力宜居的世界一流灣區。

以超大特大城市以及輻射帶動功能強的大城市為中心,以1小時通勤圈為基本範圍,建設廣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珠江口西岸都市圈、汕潮揭都市圈、湛茂都市圈等5個現代化都市圈。以都市圈為主體形態推動強核築帶、帶動北部融灣,促進城際空間功能協同一體。

下圖攝影:周曉輝

05

萬里碧道

打造生態文明建設的樣板工程

建設碧水暢流、江河安瀾的安全行洪通道,水清岸綠、御翔淺底的自然生態廊道,留住鄉愁、共享健康的文化休閑漫道,高質量發展的生態活力濱水經濟帶,打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好樣板。

至2025年,全省建設7800公里碧道,全省重點河段骨幹碧道網路基本形成;至2035年,全省建設2.6萬公里碧道,實現「水清岸綠、御翔淺底、水草豐美、白鷺成群」的美好願望。

《廣東地理》註:2020年佛山建成碧道130.28公里。2021年佛山將繼續以河湖為紐帶,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高標準、高質量建設碧道220公里,重點推進三龍灣碧道和40公里的東平河水軸線兩個重點碧道項目。

下圖攝影:唐潤華

下圖來源:三龍灣管委會

06

以人為本

職住不分離,就近入學

城鎮教育設施用地配置原則上不低於3平方米/人,每個社區生活圈至少布局1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社區醫院,新建住宅小區養老服務設施面積每百戶不低於30平方米。

同時完善15分鐘社區生活圈,以步行可達距離15分鐘社區生活圈為單元,按合理的服務半徑配置社區公共服務設施,在城鎮密集區基本實現社區生活圈全覆蓋。

《廣東地理》註:以順德區為例,2年來京師勵耘學校、樂從小學分校、玉成小學、成美初中、龍江外國語、陳村拔萃實驗、群力學校、華附北滘初中、均安光正實驗學校、樂從文晟實驗學校陸續投入使用,開建清暉學校、杏壇實驗學校、瀚洋雙語學校、新城華英實驗、北滘實驗學校、樂從第一實驗學校,還擴建了路州小學等,為將來300萬常住人口謀配套。而西站要建九年一貫制學校、高中

詳見廣東省自然資源廳網站

來源:廣東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