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中國—東盟經貿部長特別會議以線上方式舉行,雙方經貿部長共同宣布全面完成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談判,並將推動今年年底前正式簽署升級議定書。這意味著,中國—東盟自貿區自2010年建立以來,即將迎來「3.0」時代。這次談判取得實質性進展,既為中國—東盟接下來經貿與投資關係發展定義了新框架,又在地區和全球經濟呈現出顯著不確定、不穩定的背景下,為中國—東盟合作實現突破性發展提供了明確指向。
3.0版談判開始於2022年11月,歷經近兩年時間、9輪正式談判、100餘場工作組會議,在2024年10月實質性結束,2025年5月20日全面完成談判。從3.0版談判發起到全面完成談判,因應地區和全球經濟環境的變化,雙方深化合作的意願不斷增強。
2025年1月特朗普再度就任總統以來,美國政府在國際政治和全球經濟層面推行典型的「叢林主義」政策,對加拿大、格陵蘭島「獅子開口」,又在「解放日」針對全球經貿夥伴關係推出「對等關稅」,中國和東南亞則成為「對等關稅」的「重災區」。美國的經濟霸凌已嚴重破壞了基於規則的國際貿易體系,並對rcep、中國—東盟自貿區等既有區域經貿安排形成了不小的挑戰。不僅如此,地區產業鏈、分工鏈和價值鏈呈現出前所未有的不穩定、不安全,中國和東盟區域合作的韌性面臨著來自單邊主義、保護主義與逆全球化的衝擊。此外,新科技革命浪潮和工業4.0的持續深化,進一步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動能轉換,同時也催生出一系列新興合作領域,為中國—東盟深化與拓展合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內容上,3.0版的「蝶變」主要呈現為三個層面。其一,新興合作領域持續拓展。數字經濟、綠色經濟、供應鏈互聯互通等新興領域,成為雙方合作新的增長點。其二,制度型開放與規則引領成為3.0版最為顯著的特徵。如今,中國—東盟自貿區已經走過了初始發展階段,實現了從「貨物清單」到「制度型開放」「規則引領」的轉變,首次將規則互認置於框架內。其三,3.0版的重心在於重構區域產業鏈、分工鏈與價值鏈和重塑區域經濟合作的韌性。
步入自貿區3.0時代,中國—東盟合作的新突破口既在中國與東盟國家經貿、投資本身,又要超然於雙邊合作,以區域合作、跨區域合作強化引領和共同維護多邊主義,進一步擴大開放的廣度與深度,以制度型開放持續升級貿易與投資便利化。
毋庸置疑,貨物貿易依舊是當前中國與東盟國家貿易的主體,但隨著雙方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及新科技革命、工業4.0的發展,包括金融、教育、醫療、數字經濟等服務貿易領域的有序開放已然箭在弦上。
在數字經濟、人工智慧等新興領域的推動下,跨境電商在中國—東盟貿易方面扮演的角色愈發重要,但如何通過區域性數字經濟大市場和數字貿易樞紐來有效服務於中國—東盟大市場依舊是雙方需努力的課題。其中,數字化通關與數字貿易、跨境數據流動、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標準等軟性互聯互通則至關重要。與此同時,可持續發展的承諾與「聯合國2030願景」也要求中國與東盟國家在建設清潔能源共同市場方面持續發力,在碳市場互聯和跨境碳交易方面做好文章,並以亞投行、絲路基金等發行綠色債券來加以支持,在綠色基礎設施建設標準方面達成共識。更為重要的是,中國—東盟大生產基地與大市場的地位需要雙方進一步重構產業鏈和重塑區域經濟合作的韌性,這要求雙方在產業集群、區域市場建設和金融風險防範等方面強化協同與對接。
中國—東盟在自貿區3.0時代的合作突破口還應著眼於更大區域和跨區域的合作。在這方面,5月28日在吉隆坡舉行的首屆「中國—東盟—海合會峰會」已經讓「中國—東盟—海合會」合作倡議落地成真,而以自貿區3.0版、rcep等為基礎和引領,中國、東盟與海合會跨區域三方合作將在進一步加強亞洲區域經濟合作與發展韌性的同時,顯著增強中國和東盟合作的地緣戰略價值和全球意義。
(作者系廣西民族大學東盟學院副院長)
作者:葛紅亮
編輯:黃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