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去世我們哥仨平攤喪葬費,葬禮結束後,我晚上偷偷去了大哥家

2025年05月21日05:12:04 情感 1840

父親的告別

"劉大哥,您當初怎麼就同意平攤了呢?"我攥著存摺,聲音顫抖。

大哥抬頭,眼角濕潤,"老二、老三,咱爸不值錢啊?"

我叫周長安,排行老三,今年三十有五,正是人到中年的歲數。

一九九七年的春天,東北的料峭寒意還未散盡,改革開放的浪潮已經席捲了我們這座中型工業城市,國企改革大潮中,下崗已不是什麼新鮮詞。

父親周德仁上周因肺炎去世,七十二歲,走得突然,也走得安靜。

留下我們仨和那套六十年代分的兩居室的老房子,還有滿屋的老舊傢具。

那張老式木床還是爹娘結婚時的壓箱底。

我們那輩人結婚,三大件是自行車、手錶、縫紉機,如今都成了記憶中的老古董。

辦喪事那天,鄰居老劉過來幫忙,他是父親的老同事,從一九五八年就在一個車間,幾十年的交情了。

我在收拾父親的遺物時,無意中發現他的枕頭下藏著個紅色塑料皮的存摺,上面有兩萬三千六百五十二元整。

在如今下崗工人月工資三四百的年代,這無異於一筆巨款,我的手不由自主地顫抖起來。

"爹,您這是……"我喃喃自語,彷彿父親就站在身旁,穿著那件褪色的藍色的確涼中山裝,微微駝背,手裡端著搪瓷缸子喝茶。

喪事由大哥周長治操辦,他四十二歲,在鋼鐵廠當工段長,是我們兄弟中最有出息的。

二哥周長寧比我大四歲,在紡織廠當機修工,去年被裁員,如今在家門口開了個小修理鋪,收入不穩定。

我在機械廠當車工,工資已經拖欠了三個月,家裡還有上小學的兒子和剛懷第二胎的媳婦。

都不容易啊,可父親的葬禮不能簡辦,這是對老人最後的尊重。

"老三,咱爸的喪事,咱們哥仨平攤,一人兩千塊,夠不夠?"大哥站在祠堂門口對我和二哥說。

我心裡咯噔一下,兩千不是小數目,但看著父親的遺像,我又不忍還價,只能點點頭。

父親去世我們哥仨平攤喪葬費,葬禮結束後,我晚上偷偷去了大哥家 - 天天要聞

二哥臉色有些難看,但也沒說什麼,我知道他日子過得緊巴。

葬禮很簡單,沒有道士,沒有紙人,沒有講究,就是請了幾桌親戚吃了頓飯,父親的骨灰安放在城郊的公墓里。

晚上回到家,媳婦劉巧蘭見我情緒低落,端了碗熱騰騰的麵條放在桌上。

"多吃點,一天沒消停,餓壞了吧?"她身材微微發福,臉上有著北方女人特有的堅韌。

我喝了口白酒,看著牆上父親去年春節來我家時拍的合影,眼眶一熱。

"爸留了兩萬多塊錢,存摺我找到了。"我壓低聲音說。

"啊?那平攤喪葬費的事?"劉巧蘭瞪大了眼睛。

"大哥不知道這事,我也是今天才發現的。"我嘆了口氣,心裡卻隱隱不安。

夜深人靜,我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腦子裡全是父親生前的點點滴滴。

記得上初中那會兒,趕上三年自然災害,全家就靠父親那一個工人的工資過活。

他中午就帶鹹菜窩頭,把肉票省下來給我們仨改善生活。

寒冬臘月里,他穿著補丁摞補丁的棉襖,卻給我們每人添置了新棉鞋。

那時候,他總說:"男孩子,凍凍沒事,就是腳不能凍。"

想到這兒,我猛地坐起身,穿上衣服。

"你幹啥去?"劉巧蘭迷迷糊糊地問。

"我去趟大哥家,有點事。"我輕聲回答。

外面飄著小雨,初春的夜晚還帶著寒氣,我騎著二八大杠,沿著熟悉的街道向大哥家騎去。

路過紡織廠的家屬院時,我不由放慢了速度。

記得小時候,父親常帶我們來這兒看露天電影,《英雄兒女》、《地道戰》、《紅色娘子軍》,一部部黑白片在白牆上放映,幾百號人席地而坐,仰望銀幕,那是我兒時最快樂的記憶。

現在的廠區已經蕭條了許多,有的廠房已經貼出了轉租的告示,昔日的工人天堂正慢慢凋零。

大哥住在鋼鐵廠的單位分房裡,六樓,沒有電梯。

我剛要按門鈴,卻聽見屋內傳來說話聲,是二哥的聲音。

父親去世我們哥仨平攤喪葬費,葬禮結束後,我晚上偷偷去了大哥家 - 天天要聞

"長治,你說爸怎麼一分沒動就這麼走了?"

我怔住了,悄悄把耳朵貼在門上。

透過門縫,我看見大哥從柜子深處取出一個布包,打開後是一本發黃的賬簿。

"爸給你們也都留了?"大哥翻開賬簿問道,語氣中帶著驚訝。

我一驚,推門而入。

"嘎吱"一聲,三兄弟面面相覷。

屋裡只開著一盞昏黃的檯燈,大哥穿著背心,二哥還穿著白天的那身中山裝,兩人的手裡都握著一本賬簿。

"老三,你咋來了?"大哥訝異地問。

"我……我也有事找大哥。"我結結巴巴地回答,眼睛卻盯著他們手中的賬簿。

"你瞧瞧這個。"大哥嘆了口氣,把賬簿遞給我。

我接過一看,上面寫著:"長治買房欠款5000元,已還清。"

"這是……"我吃驚地張大嘴巴。

"爸的字跡。"二哥從懷裡掏出一個一模一樣的賬簿,遞給我。

我翻開一看,上面寫著:"長寧兒子上學借3000元,尚欠1200元。"

"你呢?"大哥詢問的眼神看著我。

我默默從口袋裡掏出剛在父親枕下找到的存摺,遞了過去。

"兩萬多?爸哪來這麼多錢?"二哥驚訝地問。

"可能是這些年的養老金攢下的吧,他生活一直很簡樸。"大哥翻看著存摺,語氣沉重。

"我還發現了這個。"我從內兜里掏出一個小本子,那是翻存摺時順帶找到的。

打開一看,上面寫著:"長安結婚借4000元,尚欠2300元。"

"爸從來不提這些事……"我哽咽道,眼淚不受控制地湧出來。

父親一輩子沉默寡言,很少表達情感,他對我們的愛都藏在這些不聲不響的幫助里。

大哥抹了把臉:"記得那年我買房子,差五千塊,找遍了親戚朋友也湊不齊,是爸說他攢了點養老錢借我。"

"後來我每月給他送二百,他總說不急,有時候還塞給我家孩子零花錢。"大哥聲音啞了。

父親去世我們哥仨平攤喪葬費,葬禮結束後,我晚上偷偷去了大哥家 - 天天要聞

二哥低聲道:"去年我下崗那會兒,真是揭不開鍋,爸偷偷塞給我媳婦錢買菜,還說是他多領了退休金。"

"每次我送錢還債,他總找借口拒絕,說'養兒不圖回,你們有出息就是我最大的幸福'。"二哥說著,眼圈紅了。

我想起結婚時借的錢,那是九二年,物價飛漲,我的工資根本不夠操辦婚事。

記得父親穿著那件褪色的藍棉襖,從內兜里掏出一沓皺巴巴的票子:"夠不夠?不夠爸再想辦法。"

那時我沒問錢從哪來,只當是他的退休金,現在想來,一定是幾十年的積蓄。

三個大男人,就這樣對坐著流淚,屋外的雨聲漸漸變大,打在窗戶上"嘩啦啦"作響。

大哥翻到賬簿最後一頁,父親用顫抖的筆跡寫道:"兒女是我生命的延續,不求回報,只願他們平安。欠款一筆勾銷。"

落款是今年正月十五,那天父親還特意讓我們三家人回去吃了頓團圓飯。

"老爹可真會瞞人。"二哥苦笑著說,"那天他還說想喝點小酒,我當時還納悶,他平時很少喝酒的。"

"那是他在告別啊。"大哥聲音沙啞,"他一定知道自己時日不多了。"

我回想起那頓飯,父親給每個孫子發了紅包,還特意讓我們三兄弟坐在一起合了影。

照片就在他床頭,到死都沒挪過地方。

"咱爸太不容易了。"我哽咽著說,"從四九年參加工作,大鍊鋼鐵、大躍進、文革,吃了多少苦啊。"

"記得那年廠里發白面,他排了一宿隊,天不亮就去了,就為了給咱們改善生活。"大哥回憶道。

"還記得他的那個搪瓷茶缸嗎?用了二十多年,邊都磕碎了,就是不肯換。"二哥說著,眼淚止不住地流。

"我們欠爸太多了。"我喃喃道。

我忽然明白父親為何把存摺藏起來,那是他最後的心意,希望減輕我們的負擔。

他知道我們都不容易,二哥下崗,我工資拖欠,就連日子過得最好的大哥,也要養兩個上大學的孩子。

父親去世我們哥仨平攤喪葬費,葬禮結束後,我晚上偷偷去了大哥家 - 天天要聞

"記得爸常說'手心手背都是肉'。"大哥擦乾眼淚,站起身來,從冰箱里拿出三瓶啤酒。

"來,咱哥仨喝一杯,祭奠咱爸。"

我們舉起啤酒,默默地碰杯,想起小時候父親教我們喝第一口酒的情景。

那時他說:"男子漢,要能喝酒,更要能擔事。"

喝完酒,大哥說:"咱們決定個事,以後每年爸的忌日,三家人必須團聚,就像過年一樣。"

"我提議,爸的遺產平分。"二哥說道。

"不用了,我日子過得去。"大哥擺擺手,"二弟剛下崗,老三媳婦又懷二胎,這錢你們拿去用吧。"

"大哥,這不合適。"我急忙說。

"聽我的,我是老大。"大哥拍拍我的肩膀,"爸這輩子最大的願望就是看到我們兄弟和睦,你們拿錢去用,也算完成他的心愿。"

我和二哥對視一眼,眼中滿是感激。

這一刻,我彷彿看到了父親的影子在大哥身上。

同樣的擔當,同樣的顧家,同樣的不善言辭卻深沉的愛。

夜深了,我們決定把父親的遺物重新分配。

那本泛黃的《毛主席語錄》給了大哥,那是父親當年作為先進工作者的獎品,他一直珍藏。

那套磨平稜角的象棋給了二哥,記得小時候他總纏著父親下棋,直到把棋藝學到了七八分。

我分到了父親那個鋥亮如新的鐵皮水壺,記得每年夏天,他都用這個水壺給在工地上打零工的我送開水。

每一件都承載著父愛的重量,拿在手裡,沉甸甸的。

第二天一早,我們三兄弟又去了父親的墳前,帶著新的理解和感悟。

清晨的公墓寂靜無人,墓碑上父親的照片慈祥地看著我們,那是他六十大壽時照的,穿著我們給他買的西裝,難得地露出笑容。

"爸,我們來看您了。"大哥對著墓碑說道,聲音很輕,卻很堅定。

"您放心,我們會照顧好自己,也會好好照顧您的孫子孫女。"二哥接著說。

父親去世我們哥仨平攤喪葬費,葬禮結束後,我晚上偷偷去了大哥家 - 天天要聞

"爸,我們不會辜負您的期望,我們會像您一樣,做個好父親、好丈夫、好兄弟。"我哽咽著說完最後一句。

臨走時,我們在父親的墳前立下誓言:要像父親一樣厚愛家人,將那份無言的愛傳遞下去。

回去的路上,我突然想起一件事:"大哥,咱爸的存摺里有兩萬多,但咱們喪事才花了六千多,剩下的錢?"

大哥笑了笑:"我已經交給老劉了,讓他幫忙送去父親生前資助的那個單親家庭,就是咱爸經常提起的小李一家。"

"原來爸還做這種事?"我驚訝地問。

"咱爸一輩子就樂於助人,廠里誰家有困難,他總是第一個伸手。"大哥解釋道,"那小李的爹是咱爸老戰友的兒子,前年出車禍去世了,留下媳婦帶著個殘疾孩子,爸每月都給他們送點錢。"

"咱爸從來沒跟我們說過這事啊。"二哥驚訝地說。

"'行善不圖名',這是咱爸常說的。"大哥嘆了口氣,"他總怕我們笑他傻。"

我眼睛又濕潤了,父親的形象在我心中變得更加高大。

那個穿著褪色中山裝、默默無聞的老人,不僅養大了我們三兄弟,還在有生之年盡其所能幫助著別人。

回家後,我把事情的經過告訴了媳婦劉巧蘭。

出乎意料,她並沒有因為我放棄了分遺產而責怪我,反而安慰我說:"你爸這輩子省吃儉用,不就是為了你們兄弟嗎?他在天之靈看到你們這樣,一定很欣慰。"

她說著,從柜子里拿出一條父親去年冬天送給我的圍巾。

"看,這是你爸親手織的,他說怕你送貨受凍。"劉巧蘭眼中含淚,"老人家的手藝真好,這麼細密的針腳。"

我接過圍巾,想起父親那雙布滿老繭的手,居然能織出這麼細膩的針腳,不由得淚如雨下。

那天晚上,我做了個夢。

夢見父親還活著,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戴著老花鏡看報紙,陽光透過梧桐樹的葉子,在他身上投下斑駁的影子。

父親去世我們哥仨平攤喪葬費,葬禮結束後,我晚上偷偷去了大哥家 - 天天要聞

他抬頭看見我,笑著說:"長安啊,來,坐。"

我在他身邊坐下,他遞給我一個蘋果:"自己削,我教過你的。"

我接過水果刀,笑著說:"爸,您放心吧,我們哥仨會永遠團結下去的。"

父親點點頭,目光慈祥:"我知道,我的兒子都是好樣的。"

醒來時,枕頭已經濕了一片,窗外是明媚的陽光,新的一天開始了。

我知道,父親雖然離開了我們,但他的愛和教誨將永遠留在我們心中,指引我們前行。

一個月後,大哥提議我們三家人一起在周末聚餐,就在父親生前最愛去的那家餃子館。

席間,大哥的妻子張秀英提議給父親立個家庭紀念冊,收集父親的照片和我們的回憶文字。

"好啊,讓下一代也知道他們爺爺是個什麼樣的人。"二哥的媳婦王淑華附和道。

我們分工合作,大家整理自己保存的照片和記憶中的故事,一周後匯總。

那天晚上回家,我翻箱倒櫃找出所有和父親有關的照片。

有他年輕時穿著制服的黑白照,有他抱著剛出生的我的泛黃老照片,有去年春節我們全家的合影。

在一個舊皮箱底部,我發現了一個我從未見過的信封,裡面是一沓發黃的信紙。

打開一看,原來是父親寫給母親的情書,母親年輕時在外地工作,父親每周都會寫信。

"秀芝,昨日廠里放映了《英雄兒女》,我坐在人群中,看著銀幕上的王芳撲在炸藥包上的情景,想起你當年為了照顧生病的戰友,放棄了回家探親的機會……你的堅強和無私,讓我深感自豪。"

信的落款是一九六四年七月。

這個發現讓我震驚,在我的記憶中,父親是個不善言辭的人,從未想過他能寫出如此感人的文字。

我把這些信帶到了聚會上,和大家分享。

大哥翻看著這些泛黃的信紙,眼中滿是懷念:"媽去世那年,爸把所有和媽有關的東西都鎖進了柜子,從不示人,原來他一直珍藏著這些。"

父親去世我們哥仨平攤喪葬費,葬禮結束後,我晚上偷偷去了大哥家 - 天天要聞

二哥的妻子王淑華擦著眼淚說:"真沒想到咱爸是個這麼浪漫的人,這些信寫得多好啊。"

我們決定將這些信也收入紀念冊,讓父親和母親的愛情故事也被記錄下來。

家庭紀念冊很快完成了,封面是父親最後一張笑容燦爛的照片,封底是我寫的短文《父親的愛》。

我們每家留一冊,並約定每年父親忌日,要帶著子女一起重溫這本紀念冊,讓父親的精神代代相傳。

夜色中,我站在陽台上,看著星空,思緒萬千。

父親的一生平凡而偉大,他沒有驚天動地的業績,沒有顯赫的地位,但他用自己的方式詮釋了什麼是真正的愛。

他的愛是無言的付出,是默默的牽掛,是點滴的關懷,是生命中最堅實的依靠。

這份愛,是我們前行的動力,也是我們傳承的責任。

我想起了那天在父親墓前的誓言,決心像父親一樣,成為家人的依靠,兄弟的榜樣,朋友的幫助。

把父親的愛傳遞下去,這是我們能給他的最好的告別禮物。

星光閃爍,彷彿父親的目光,溫柔地注視著我們,守護著這個他用一生心血構建的家。

情感分類資訊推薦

13張小滿節氣最新版本今天早上好精選圖片,問候最暖,祝福最深 - 天天要聞

13張小滿節氣最新版本今天早上好精選圖片,問候最暖,祝福最深

小滿祝福天上來,奔流向你不復返。快樂西辭黃鶴樓,煙花五月把你勾。忽如一夜好運來,千樹萬樹幸福開。天長地久有時盡,你我友情無絕期。小滿到,麥苗俏,艷陽照,祝福捎。笑一笑,永不老。跳一跳,身體好。鬧一鬧,意趣高。運高走,錢滿包。情在燒,問聲好。
跟婆婆聊完天后,我的心裡拔涼拔涼的。 - 天天要聞

跟婆婆聊完天后,我的心裡拔涼拔涼的。

傍晚廚房裡熱氣蒸騰,我正揉著麵糰準備蒸饅頭。婆婆聞聲過來想搭把手,我笑著攔住她:"媽,這點活我自己能行,您坐著休息,咱說說話。"沒想到這一聊,卻聊出了滿心的苦澀。婆婆絮絮叨叨地說起小姑子的事:當年外甥女出國留學,小姑子一家把錢都投到買房裝修
夫妻相愛7年,女方從168斤胖到350斤,體重最高達480斤,丈夫回應質疑 - 天天要聞

夫妻相愛7年,女方從168斤胖到350斤,體重最高達480斤,丈夫回應質疑

5月20日,貴州遵義,夫妻相愛7年,女方從168斤胖到350斤,體重最高達480斤,目前二胎已4個多月。據齊魯晚報,男子稱其妻子因為是易胖體質,生完孩子才胖到400多斤。丈夫回應相關質疑表示,不怕別人嘲笑,自己開心就好,打算生完二胎後減重。來源:紅星新聞綜合晨視頻、瀟湘晨報 編輯:任華飛...
50歲之後,建議遠離這四種親人,就是在保命。 - 天天要聞

50歲之後,建議遠離這四種親人,就是在保命。

50歲之後,建議遠離這四種親人,就是在保命,這裡真的不是誇大其詞,也不是為了吸引大家的眼球而故意這樣說,確實生活里出現這樣的情況,這4種親人一定要跟他保持距離,一定要遠離,到底是哪四種親人呢?一起來看一下吧。
小滿邂逅 521:以溫柔,致浪漫 - 天天要聞

小滿邂逅 521:以溫柔,致浪漫

小滿撞上 521,連晚風都帶著甜味,願我們的愛情像麥穗一樣,日漸飽滿,歲歲安康。521 的愛意在小滿時節發酵,釀成最甜的蜜,願與你共飲這杯浪漫,餘生皆是歡喜。小滿未滿,是自然的浪漫;愛你不止,是我的浪漫。521 快樂,往後每個日子都想與你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