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家裡,女人往往才是那根定海神針。
母親在,家就在;母親走了,家就沒有了。
一
春梅今年的春節是一個人過的。
老公工作特殊,在異地的工作崗位上繼續戰鬥。女兒在異國他鄉求學,回來有諸多不便。家裡就只剩下了春梅,來維持春節的儀式感。
其實是可以去陪老父親的,甚至可以說,按照傳統的孝道,春梅是理所應當地去陪父親過春節的。
可是,春梅不想,春梅的父親,大概也沒有這個意願。
自從母親六年前去世以後,春梅從事實上就沒有娘家了。那曾經是一個那麼溫暖,那麼有愛,那麼讓春梅迷戀的家。每次想起來,春梅心裡都會隱隱作痛。
春梅的母親是傳統的賢妻良母,全心全意地為自己的小家庭付出,竭盡全力地拉扯幫扶兄弟姐妹,對父母公婆,更是心無二心地好。
春梅的父親呢?算得上是一個及格的傳統男人吧。有一份穩定的工作,而且勤勤懇懇,兢兢業業。雖然對家事和女兒的教育基本是甩手掌柜,但骨子裡也是心疼妻子,疼愛女兒的,對自己的兄弟姐妹以及小舅子小姨子,也都過得去。
父強則姑親,母強則舅親,父母都強,則直接擁有一個溫暖有愛的大家庭,春梅就是這樣的幸運兒。
那是春梅以為,自己擁有這世界上最溫暖,最可靠的後盾,不論生活怎麼變化,自己身後的父母雙親,就是自己最大的心理支撐。
可是,人生吶,很多的溫暖與風光,都只是浮於表面的假象,生活在人性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二
春梅的母親去世的時候,只有55歲,走得很突然。在葬禮上,春梅看著突然衰老了好多歲的父親,一陣心痛。這個比母親大8歲的男人,這個一輩子十指不沾陽春水的男人,離開了一直全心全意照顧他的妻子,後面的日子該怎麼過?
出於心疼父親,春梅主動將父親接到了自己身邊。可一起生活的兩年,春梅敏感地意識到,她對父親再怎麼關心照顧,都填補不了父親內心的空洞。最終,春梅主動放棄了和父親繼續一起生活的想法。
獨自一人生活不到半年,春梅的父親就有了心儀的對象,並且要求結婚,而且態度很堅決。
這是一個只比春梅大六歲的中年女人,有一個剛剛上大學的兒子,自己沒有固定的工作沒有社保,結婚的目的,顯而易見。
春梅並不反對父親再婚,只是不太願意父親和這個女人再婚。可是,老年人的戀愛就像老房子著了火,單身了兩年的春梅父親,早已經是一個固執己見的,只想考慮自己的倔強老頭。他對春梅說:不管你同不同意,這婚我都要結。我老了,就想過一點自己的日子。
父親最後的這句話,深深地刺痛了春梅的心。母親已經走了,又何必為難父親呢?隨便他吧,只要他開心就好。
三
父親再婚之後,就等同於從春梅的生活中消失了。
他的退休工資給了再婚的妻子,他的積蓄用來供養再婚妻子的兒子,他的養老心愿,也同步跟上了再婚妻子:他順從再婚妻子的意見,出錢在再婚妻子的遠郊老家,修了養老房。
對於父親的這一些做法,春梅沒有多一句話。那些錢都是父親自己的,他本來就有自己支配的權利,即使自己作為女兒,也無權干涉。
唯一讓春梅覺得心裡不痛快的是,從前十指不沾陽春水的父親,開始興緻勃勃地研究美食。從前不知道給妻子買禮物的父親,現在學會了什麼叫儀式感。從前母親從來沒有得到過的金銀首飾,如今,統統都出現在了後媽的身上。
一心一意付出了一輩子的母親,一心一意愛別人,唯獨不那麼愛自己的母親,從始至終,都沒有得到過善待,甚至都沒有得到過感恩。
自從父親再婚之後,春節回娘家這道禮儀,春梅也被迫省略了。因為那一天也是後媽回娘家的日子。每年的春節七天假期,父親都和後媽一起,流連在後媽的親戚朋友中。
但是,人生不都是這樣嗎?人走茶涼,從來只見新人笑,何曾聽聞舊人哭。
母親走了,家就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