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劉桂花,今年65歲,出生在湖南一個偏遠的農村。
小時候家裡窮,念完小學三年級就輟學了,回家幫父母種田。後來,我嫁給了隔壁村的老李,我們結婚那年,我21歲,他比我大3歲。
雖然老李家也不富裕,但他是個實誠人,對我好,日子算是苦中帶甜。婚後我們有了一兒一女,兒子叫李輝,今年40歲;女兒叫李燕,比兒子小兩歲。
如今,我和老李都退休在家,靠著每個月加起來五千多的退休金,日子過得去。孩子們成家後,我們住在老家,兒子一家在長沙生活,女兒嫁到了深圳,平時不常回來。
今年過年,兒子一家5口回老家團聚,按理說,這是一件高興的事。可誰知道,這次的「團聚」,卻讓我心寒了一輩子。
初五那天,我忍無可忍,提前把兒子一家「轟」走了。這事說起來,真是讓我又氣又累。
兒子李輝結婚早,兒媳叫王麗,今年38歲。他們有三個孩子:大女兒15歲,二兒子10歲,小兒子才6歲。
平時他們住在長沙,兒子和兒媳工作忙,三個孩子大多由保姆帶著。女兒李燕是個懂事的孩子,嫁了個好人家,每年過年都會寄錢回來讓我和老李買點好東西。
相比之下,兒子一家總讓我操心。他們平時也不常回家,去年因為疫情,沒回來過年。
今年好不容易回來,我和老李想著一家人團聚高興,特意提前一個月準備了不少東西,可沒想到,這七天日子下來,竟是一場折騰。
兒子一家初一到家,一到家就熱熱鬧鬧的。三個孩子吵吵鬧鬧,行李一堆,鞋子亂丟,家裡一下子亂成了一鍋粥。
剛開始,我和老李還覺得熱鬧,想著好好伺候他們。可是,慢慢地,我發現,這一家人完全是來「享福」的,根本沒把我們當回事。
從初一到初五,七天時間,我和老李幾乎沒歇過一口氣。
每天早上,天剛亮,兒媳就喊著孩子們起來吃早飯,等他們一家人睡到自然醒,廚房裡早就忙得一團亂。
我和老李五點多起來蒸包子、熬粥、煮雞蛋,想著孩子們喜歡吃熱乎的。可等他們起床,飯菜早就涼了。
不吃粥,說想喝牛奶,二兒子嚷嚷著要吃火腿腸,小兒子更是挑剔,魚肉都不吃,說要吃炸雞。
兒媳在旁邊補了一句:「媽,孩子們平時在長沙吃得清淡,您別放那麼多油。」我聽了心裡有點不是滋味,可還是忍著,按照他們的要求去做。
吃完早飯,家裡就是一場「災難」。
三個孩子在客廳里瘋跑,大女兒玩手機,二兒子玩遙控車,小兒子乾脆在沙發上跳來跳去,把茶几上的花瓶都打碎了。
兒媳坐在一旁刷著手機,連看都不看一眼。我心疼那花瓶,可又不好發火,只能自己收拾。老李勸我:「算了,孩子不懂事,別計較。」我心裡明白,可越想越窩火。
到了午飯,兒媳又提出一堆要求,說孩子們不愛吃辣,讓我做清蒸魚、燉雞湯。可我們湖南人平時吃辣慣了,清湯寡水的菜吃起來實在沒味道。
我忙了一上午,做了滿桌子菜,兒媳卻挑三揀四,說魚不夠鮮,雞湯有點咸。
我一聲不吭,老李在旁邊打圓場:「麗麗,你媽做飯辛苦,隨便吃點就行了。」可兒媳只顧自己夾菜,根本不理會。
更讓我寒心的是花錢的事。
兒子一家回來的第一天,我和老李就給了三個孩子每人一千塊壓歲錢,又給兒媳包了兩千塊紅包。
兒媳接過紅包時笑得倒挺開心,可她轉頭就跟我說:「媽,家裡沒什麼水果和零食,孩子們愛吃進口的零食,您買點吧。」
我想著難得一家人團聚,就讓老李去鎮上買了不少東西,光是零食就花了三千多塊。
後來,兒子說想帶全家去城裡玩,結果讓我和老李掏了一萬塊,說是給孩子們買衣服和玩具。
大年初三,我跟老李去超市買年貨,兒媳又打電話讓我買幾瓶進口紅酒,說是晚上親戚來了要嘗嘗。
我一算賬,這幾天下來,光是吃喝用度,就花了五萬塊。可兒子一家卻一點都不心疼,花錢理所當然,甚至連句感謝的話都沒有。
初五那天,終於發生了讓我崩潰的事。
那天早上,老李接到一個電話,說村裡有個老朋友去世了,約他中午去參加葬禮。我一個人忙著做飯,兒媳又在客廳喊:「媽,今天中午吃火鍋吧,孩子們愛吃。」
我心裡一肚子火,可還是忍著,去廚房切菜、準備火鍋底料。
正忙著,二兒子跑進來,說想吃雪糕。我說天冷,別吃涼的,他卻一屁股坐在地上哭了起來。
兒媳聽見了,也跑過來,對我說:「媽,孩子要吃就給他吃唄,您別這麼較真。」
我氣得直發抖,把刀一放,沖著兒媳吼了一句:「麗麗,你們一家人回來是過年,不是來享福的!我們老兩口伺候你們七天,你們有沒有考慮過我們的感受?」
兒媳愣住了,兒子聽見聲音也跑過來,皺著眉頭說:「媽,您發什麼火啊,不就是孩子鬧騰嗎?我們一家人回來看您,您怎麼還不高興?」
我聽了這話,氣得眼淚都出來了。我指著兒子說:「李輝,你說說,這幾天家裡花了多少錢?我們做得哪裡不好了?你們一家人回來是團聚,不是來花錢受氣的!你們既然這麼不滿意,乾脆今天就回長沙吧!」
兒子被我吼得沒話說,兒媳拉著孩子們回了房間收拾東西。
下午,他們一家人坐車走了,臨走時兒媳還冷冷地說了一句:「媽,早知道這樣,我們就不回來了。」
兒子一家走後,家裡一下子清凈了,可我心裡卻五味雜陳。老李嘆了口氣說:「桂花啊,孩子們也不容易,就是回來待幾天,你何必跟他們計較?」我沒說話,只覺得心裡堵得慌。
這件事讓我徹底明白了一個道理:親情不能靠單方面的付出。
我和老李把兒子一家當成親人,盡心儘力地照顧他們,可他們卻把我們當成免費的保姆、提款機,甚至連一點感恩之心都沒有。或許,兒媳的冷漠和兒子的理所當然,才是讓我最傷心的地方。
今年這個年,我過得很不開心。我不知道明年他們還會不會回來,但我已經想好了,親情是需要相互尊重的,如果他們再這樣肆無忌憚,我寧願清清靜靜地過,也不願再受這份累。
或許,這就是老一輩人的無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