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馬上就要過去了。對很多人來說,這一年像是一輛慢速行駛的車,雖然跑的路程可能沒那麼多,但有了更多時間欣賞窗外的風景。
人們開始更多向內看,關注個體的感受;學習活在當下,感受「附近」;有人感到無望,選擇苟著;有人利用新的技術為自己提供更多支持;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煥發出一些新的生機……
一直以來,簡單心理也在通過內容的方式捕捉人們的時代情緒變化。
我們特意從這一年的文章中選出了 7 個年度心理關鍵詞,現在就讓我們通過這些關鍵詞來回顧過去的一年吧。
01 💰 「公園 20 分鐘效應」
低慾望時代的精神滿足
2024 年是人們漸漸被消費主義鬆綁的一年,經濟大環境的低迷,讓更多人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慾望」,回歸日常生活,更關注當下的體驗。
我們也在和大家一起,試圖在低慾望的時代下重新定義精神滿足,尋找不花錢的快樂。
▨ 你可以選擇看樹——這種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小事,就對改善心理健康很有好處。
研究表明森林浴可以抵禦焦慮、壓力、抑鬱和其他精神上的痛苦, 對創傷後應激障礙、失眠症都有積極影響,並且改善了酗酒者的情緒。人們在綠色的「懷抱」中呆上幾個小時會變得更快樂,對自己身體的感覺也會更積極。
▨ 「公園 20 分鐘」真的有效。
心理學家們發現,通過與自然的接觸,人們的皮質醇——一種與壓力相關的荷爾蒙,分泌水平下降了。除了逛公園以外,還有一些其他的替代方法,比如觀看自然紀錄片,讓家中多一些「自然元素」。總之,無論是直接還是間接地與自然建立連接,都會對改善心理健康起到一定的作用。
▨ 「打掃房間」,也能有效減緩壓力。
心理學研究表明,「清潔行為」確實可以幫助我們減緩壓力,即便是一些最簡單最基礎的清潔工作。相較於雜亂的環境,可以幫助我們減少其他無關的視覺刺激,更好地集中注意力致力於解決當前的問題。清潔還會給人提供目標感和環境掌控感,這對壓力之下的人非常有益。
想看到更多低消費就能改善心理健康的方法,可以點擊👇
🔗「公園 20 分鐘效應」這麼火,我們找到了它的平替
🔗一件成本極低,但可以改善心理健康的小事——
▷ 圖片來源:pexels
低慾望是一種微小的反思和抵抗,但有時還可以成為一種創造。我們曾向大家發起徵集,那些能給自己補充能量的小事。
有人會「感受自己的情緒和需求,然後找到最能精準表達情緒的歌,一邊瘋狂單曲循環,一邊在屋子裡手舞足蹈。情緒和內心得到安撫(幸福感,幸福感是個好大的詞啊),會有種通透的感覺 2333(btw: 春之祭真的適合宣洩崩潰發瘋的情緒)」@書櫥
有人「選擇喂流浪動物,自己一個人去貓咖狗咖,去動物園。尤其喜歡圓圓的小動物,小動物真的是天使,可以感化一切。」@七姐
如果你還想看到更多奇奇怪怪的快樂小事,可以點擊👇
🔗下班後「恢復能量」的45件小事
🔗放棄刷手機的周末,我靠這13件小事找回了生活的幸福感
總之新的一年,也願大家繼續探索屬於自己的「充電方式」,好好照顧自己。
02 💻 「班味」
年輕人學會和工作共存
相較於前幾年的躺平、裸辭、追求曠野,今年的打工人「安靜」了許多。年初社交媒體上曾掀起一陣「離職博主」的風,但很快過去後,不少人可能發現上班反而是性價比更高的選擇。
「苟著」成為大多數打工人的選擇,學習接納目前已有的,學習和班味共存,學習在工作之餘給自己創造一方快樂和喘息的空間。
這一年,我們也在持續探討,如何讓大家打工的日子過得更舒心。
點擊下面鏈接可以查看👇
🔗打工人洗去「班味」的4個小方法|WEEKLY
🔗在工作中「快樂起來」的3個辦法:沒有一個是因為錢
🔗如何在上班期間「高效休息」?
總之,無論面臨怎樣的工作困境,都請不要忘記自我關懷。
03 🎙️「女性電影」
以女性為第一視角的敘事
2024 年,是越來越多女性開始站上舞台「說話」的一年。
年初的《熱辣滾燙》中,賈玲用自己的肉身實驗向人們呈現了:當人生陷入泥潭時,一個女性如何從內而外變強。
在熒幕之外,女孩們的淚水和電影中樂瑩(賈玲飾演的角色)的汗水交織在一起。因為這是女性共同渴望卻一直被壓抑的體驗:贏一次,為自己活一次。
▷ 《熱辣滾燙》
當性別被顛倒,一個女性可能會遭遇怎樣的審判?這是 2024 年 4 月份上映的電影《墜落的審判》試圖討論的問題。
該片是法國女導演 Justine Triet 的作品,影片中塑造了一個野心勃勃、冷酷、以自我為中心、非常擅長「掠奪」的女性形象。這個形象讓很多人不適,也因此引發人們的思考:女性的特質究竟是天生的還是被塑造的?
▷ 《墜落的審判》
我們這一代人正在逐漸覺醒,但覺醒之後的女性該如何自處,又該如何對待彼此呢?11 月,導演、編劇邵藝輝用一部電影《好東西》來回答這個問題。
電影中用大量類似的文本和畫面細節扭轉了傳統的性別規範,很多人詬病電影不夠真實。但或許我們需要這樣對「新世界」的想像,才更有勇氣在每一個細微的決定里,奮力創造一種屬於我們的生活。
▷ 《好東西》
點擊下面鏈接查看我們對上述內容作品的解讀👇
🔗她不是變瘦了,而是變強了」
🔗當一個母親決定「拋棄」她的女兒
🔗豆瓣9.1,我不要再玩他們的遊戲|《好東西》
04 🌈「非典型關係」
多樣親密關係的可能性
關於如何正確處理親密關係,我們的社會彷彿有一套默認的規則:以異性戀性緣關係為核心,並且每一步都有明確的標誌,每一步結束後都自動進行到下一步。
2024 年,越來越多人意識到這種「親密關係統一模板」的局限性,並且在生活中探索和踐行適合自己的關係模式。
比如兩個女性離婚後帶娃一起生活,探索一種新的「家庭模式」;47 個女孩在貴州山裡一起住,建立一種女性社群。
再比如廣義上的戀愛關係內的多樣探索:
▨ FWB(Friends with Benefits)——一種介於兩者之間的、將友誼和性行為結合起來的獨特親密關係。它不同於浪漫關係:區別是沒有承諾、不嚴格規划下一步、也不排外;也不同於隨意純粹的性關係,一夜情:區別是雙方有情感上的親密和喜愛,也會做一些性之外的事,且性行為通常不止是一次性的。
▨ 想要持續戀愛但又不想結婚或與情人同居的單身人士;
▨ 非一對一伴侶,他們希望一次擁有不止一種親密關係,並希望雙方有全方位的知情同意;
▨ 渴望不涉及太多(或任何)性 / 浪漫情感 / 生活夥伴關係的人,比如無性戀、酷兒柏拉圖式(非浪漫伴侶、非朋友關係);
▷ 《Friends With Benefits》
電影《好東西》中也有很多非典型關係的塑造:胡醫生在社交軟體上標榜的 NLR(不進入長期關係);鐵梅和小馬建立的「課間十分鐘」關係;鐵梅和小葉作為鄰居建立的一種類似友誼(但又超越了一般朋友的)的親密關係。
我們也在今年設立了#非典型關係 的欄目,試圖從個體的感受和需求出發,以更細膩的顆粒度觀察現代人多樣親密關係的可能性。
點擊下面鏈接可以看我們對非典型關係的討論👇
🔗只上床,不戀愛的關係,一年後會變成什麼樣?
🔗有愛無性、只戀愛不結婚、非一夫一妻:「非典型親密關係」有多少可能?
🔗約會軟體上找「真愛」,靠譜嗎|WEEKLY
正如幸福一樣,親密關係也不該有統一的標準,讓你感覺舒適和愉快的關係,就是好關係。
05 🤖️ 「和 AI 對話」:
傾訴痛苦,AI 會是更好的選擇嗎?
2024 年一個不可忽視的事實是,無論喜歡與否,AI 已經開始慢慢融入我們的生活。
在 ChatGPT 剛剛出現時,我們就曾與其對話,體驗其對一些有關情緒/心理問題的回應。
一年多過去,具有心理陪伴功能的 AI 助手發展迅猛,越來越多人開始和 AI 對話,甚至建立「關係」。人們會對 AI 產生真實的情感嗎?機器會比人類更有溫度嗎?AI 和現實朋友以及心理諮詢師的區別究竟是什麼?
今年,我們曾記錄了一位讀者和 AI 共處 60 天后的感受和反思,也許每個人都能從中找到自己的答案。
點擊👉傾訴痛苦,AI會是更好的選擇嗎?可以閱讀
06 🏫 「拒絕上學門診」
被忽視的青少年心理健康
今年,多地開設「拒絕上學門診」,厭學的青少年正變得越來越多。而這背後,是長久以來評價體系單一和意義系統匱乏的背景下,被忽視的青少年心理健康。
2024 年,我們就這些問題找到相關專家、學者,試圖幫大家更好地理解發生在孩子身上的事情。
資深心理諮詢師「嚴藝家」和我們討論了在抑鬱症等精神診斷的背後,如何理解一個具體的人?身為父母和師長,怎樣才能與一個青春期的孩子好好相處?她相信,「孩子不是一個問題,而是一個人。我們要看到孩子拒學行為背後的情感需求是什麼,包括家長的情感需求是什麼,把作為人的那部分還給他們。
簡單森林總督導、專家諮詢師「趙靜」從家庭系統的角度談論了孩子的心理問題。在她看來,當遇到一個存在情緒困難的孩子,需要整個家庭一起來評估。因為孩子出現問題,絕大部分都跟家庭的某些因素有關聯,孩子的問題,很可能是家庭問題的替罪羊。
資深兒童心理遊戲治療專家「王文秀」老師和我們聊了聊怎麼「玩」。一個孩子想要健康長大, 會玩樂的能力是很重要的。以及如何通過「遊戲」——這門孩子使用的語言,來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更好地幫助孩子。
養育是一件終身大事。我們學習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對待孩子,其實也是在重新養育我們自己。
點擊下面鏈接可以查看訪談全文👇
🔗100個孩子,100種抑鬱症|對話嚴藝家
🔗我所看到的「無條件的愛」,常常是子女給父母的|對話趙靜
🔗能和孩子一起玩的人,才有能力愛孩子
▷ 《菊次郎的夏天》
07 🏃「遠離NPD」:
當心理學名詞開始過度泛濫
年末最大的熱度應該是綜藝節目《再見愛人4》,被戲稱為真正的華人春晚。伴隨著節目嘉賓的親密關係被「審判」,一時間,好像每個人身邊都圍繞著一些 NPD(全稱是自戀型人格障礙,一種精神類疾病)。
在現代信息化的背景下,心理學術語變得越來越普及,人們更頻繁地接觸到心理健康話題。然而,互聯網上心理學知識的傳播並不都是全面和準確的,容易產生誤解。NPD 等專業術語往往被簡化成一種「標籤」,人們用它來描述自己不喜歡的行為,尤其是在某人表現得過於自我中心、不尊重他人時。
這種現象也反映了人們在情感上對他人行為的一種反應:通過使用醫學化的標籤來表達負面感受,似乎能夠將複雜的人際問題簡單化、道德化,這樣一來,我們可以更輕鬆地將他人的行為解釋為「有問題」或者「病態」。
另一方面,高自戀傾向的人往往會在不自知的情況下給周圍的人帶來痛苦,NPD 的出現可以幫助人們解釋在關係中遭遇的痛苦,這也是為什麼豆瓣小組中關於 NPD 的大多數帖子都是「受害者」用來求助鑒定的——
「如果 ta 是 NPD,那我的痛苦就有了命名;如果 ta 是NPD,這一切就不再是我的錯;如果 ta 是NPD,我就終於可以離開這段關係了」。
簡單心理一直致力於心理學的科普,在某個階段,心理疾病的出現和命名的確是有好處的,有時候僅僅是被看見和被解釋就能緩解人們的痛苦。
但我們也需要警惕標籤化背後的過度濫用。從喊出口的那一刻,它就放棄了關注一個具體的人和一段真實的關係。
🔗
感謝大家 2024 年對簡單心理的關注。
新的一年,我們也會在「好好愛自己」的路上繼續陪伴著你❤️。
▷ 《住宅區的兩人》
如何用一個心理關鍵詞來概括你的 2024?
歡迎評論區一起聊聊。
贈送簡單心理年終禮盒一份🎁。
編輯:寒冰
責編:小胡
封面:《住宅區的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