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
11月1日,周五,
「寒衣節」
寒 衣 節
2024年11月1日 星期五
農曆 十月初一
宜祭祀丨忌落寞
農曆十月初一,謂之「十月朝」「十月朔」,又稱「祭祖節」「燒衣節」「寒衣節」。孟冬寒氣至,北風何慘栗。舊時,民間要在這一天祭祀祖宗,給親友送禦寒衣物。家中高堂也會將冬衣捎給遠在外地戍邊、經商、求學的遊子,以釋挂念之心。
《寒衣節》
青煙日落更黃昏,路火千堆處處痕。
寄與亡魂焚幣盡,冥途冷遠念家尊。
中國人有自己的祭祀文化
對待故去的人顯得更含蓄。
寒衣節送寒衣!
這一天也標誌著嚴冬的到來,
所以也是為父母愛人等所關心的人
送禦寒衣物的日子。
今明兩天,
雖然津城霧霾天氣仍在持續。
但冷空氣馬上就要到了。
今天下午,
全市大部分地區發布
霾黃色預警信號。
天津市氣象台於2024年10月31日15時00分發布霾黃色預警信號:預計今天下午至明天白天中心城區將出現中-重度霾,能見度較差,易形成中-重度空氣污染。
新一輪冷空氣
將於周末到達津城
預計周六(2號)後半夜到周日上午
天津將迎來降雨天氣
周日還將伴隨偏北風6-7級陣風8-9級
氣溫將下降7-8℃
預計周一早晨
市區最低氣溫僅有5℃
北部地區低至0℃
未來一周天氣預報
相傳,農曆十月初一成為寒衣節,是起源於孟姜女。
秦時孟姜女的丈夫被抓去修筑北疆長城,孟姜女千里尋夫送寒衣,尋到長城腳下,不料丈夫已死,並被埋築城牆裡。孟姜女悲憤交加,跪向長城晝夜痛哭不已,終於感天動地,哭倒長城,露出丈夫屍骨。民間也稱「寒衣節」由此傳說而來。
相傳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在十月初一這天的早朝行「授衣」禮,將剛收穫的赤豆、糯米做成熱羹賜給群臣嘗新。故民諺雲「十月朝、穿棉襖,吃豆羹、禦寒冷。」
過去,十月初一還是長工的下工日,所以又叫「散工節」。僱主要在這一天設筵犒勞僱工,清算工錢,宣布是否繼續留用,留下的叫「打冬」或「打冬活」,關係到很多人來年的生計。
詩人李白在《秋夕旅懷》詠道:「涼風度秋海,吹我鄉思飛。連山去無際,流水何時歸。目極浮雲色,心斷明月暉。芳草歇柔艷,白露催寒衣。夢長銀漢落,覺罷天星稀。含悲想舊國,泣下誰能揮。」其中的「芳草歇柔艷,白露催寒衣」正是這一節日的寫照。
如今,農曆十月初一上墳燒紙、燒寒衣的習俗已轉變為網上祭掃、敬獻鮮花、家庭追思、撰寫祭文等文明、簡約、低碳、安全的祭掃方式,中華文明慎終追遠的遺傳基因始終不改。
隨著文明祭掃的推廣,現在越來越多的市民願意採取網上祭奠、鮮花祭祀等方式表達對已故親人的哀思。「百善孝為先」,提倡老人在世時子女多盡孝,做到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人逝去時,喪事從儉、文明祭奠,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這份倡議書
請查收▼
寒衣節文明祭掃倡議書
各位市民朋友:
每年農曆十月初一是寒衣節,又稱「祭祖節」,是我國傳統的祭掃節日。為保護家園、維護環境,踐行好《天津市殯葬管理條例》《天津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在寒衣節來臨之際,市民政局、市文明辦聯合發出以下倡議:
一、遵法守法,自覺踐行
不在道路、居民區和其他公共區域焚燒紙錢、焚香祭祀,不生產銷售、不購買使用封建迷信殯葬用品。
二、慎終追遠,美德傳家
以家庭追思、撰寫祭文等方式祭奠追思親人,將中華民族慎終追遠的情感融入文明新風。
三、文明祭奠,弘揚新風
倡導網路祭掃、社區共祭等方式祭奠親人,共同維護市容環境,提高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
文明祭掃,你我同行。讓我們共同攜手,樹立文明新風,爭做文明祭掃的倡導者、文明新風的傳播者和踐行者,共創和諧美好家園。
天津市民政局 天津市文明辦
2024年10月
天津市於2019年5月1日正式施行的
《天津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
對相關行為作出了明確規定
在殯葬、祭掃中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處二千元罰款;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法予以處罰:
(一)在公共區域擺放紙牛、紙馬等迷信用品,搭設靈棚,吹打念經,「送路」的;
(二)在道路、居民區和其他公共區域焚燒紙牛、紙馬、冥幣等迷信用品或者花圈、花籃等喪葬用品的。
寒冬已至,暖暖添衣
我們並不是一個,
擅長表達愛的民族,
我們對親人的思念,
和對愛人的關懷,
往往深埋在一句話里:
「天冷了,多穿衣」。
即使遠隔千里,
即使天人兩隔,
這份愛意,
從不會怠慢。
「天冷加衣」,
是給最親的人,
最溫暖的祝福。
寒衣節,
天氣變冷了,
請記得給心愛的人添衣禦寒,
為逝去的親人送衣保暖,
寒冬已至,
暖暖添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