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小稚
一個高中同學,跟我吐槽她的婆婆。
她和老公結婚4年的時間,以前婆媳關係表面一直不錯,她也把婆婆當作親媽去對待,不管給娘家父母買什麼東西,都會有公婆的一份。恰恰也是她的這種心態,給後期婆媳關係的矛盾,埋下一定的隱患。簡單來說就是,她如今終於發現:其實,在婆婆的心裡,不管對她再好,始終還是把她當作外人。
當她意識到這點以後,就開始認為婆婆以前的好,都是一種虛假的偽裝。
再想起以前婆婆面對她和老公的小矛盾,總是站在自己這邊,她便忍不住吐槽:我還以為婆婆是真的把我當作女兒對待,原來只要稍微一有事,她真正關心的,始終是她的兒子,我不過是個外人而已。以前的對我好,不過是一種手段。
我聽到這裡,就意識到她當局者迷了。
她現在之所以會有這種不滿,是因為在她的心裡,已經強調了一個事實:婆婆一定要把她當作女兒對待。
在這個事實成立的前提下,她肯定對婆婆是有要求的。也就是說,她會下意識用母親的身份,來和婆婆做對比。事實上,這種對比只要一做,婆媳之間的矛盾,便只有火上澆油的結果。
因為婆婆始終是婆婆,親媽永遠是親媽。
不管婆婆嘴裡如何說,她會把你當作女兒,也不管婆婆平時對你有多好,事實上你們的關係,永遠是婆媳關係,不可能是母親和女兒的關係。母親和女兒之間,相較於婆媳,永遠多了一層理解和包容。最為關鍵的是,母親和女兒也會鬧矛盾,但是普遍情況下,卻不會彼此記仇,就算上一秒還在吵架,下一秒也有可能和好,做到如初的關係。
而婆婆和兒媳之間,一旦有任何矛盾產生,此後不管表面上做得再好,心裡的隔閡多多少少都會存在。
婆婆和兒媳,原本應該是一種社會關係。何為社會關係?簡單來說就是,社會關係一般是具有界限感的,如同你和某個朋友之間,你們都不會無緣無故提出不切實際的要求,或者要求對方一定如何對待自己,而是會根據彼此的關係,衡量自己在其中的做法,從而決定你看待對方的態度。
但是,很多人很容易在無意識中,把婆媳關係定義為親情關係。
眾所周知,親情關係一定具有的一個前提,就是雙方有養育或者血緣的基礎,要麼就是在一起生活多年,至少應該達到一個標準,親情關係才能成立。
顯然,婆媳關係並不具備這個前提。
所以,那些一開始就把婆媳關係定義為親情關係的人,免不得會在其中生出一定的設想,這也可以說是一種貪念。
因此,一個兒媳,吃定一個婆婆的強效方式,應該只有一個字,這個字就是:冷。這個冷字,不是指無盡的冷漠,而是自己的心態不能太熱絡,而是應該抱著一種最常見,客觀的對待普通長輩的距離心態。
要想吃定對方,首先自己肯定在情緒上要穩得住。
只有自己不抱著特別的期待,在處理婆媳關係中,才會更加客觀,也才會遊刃有餘,不會因為婆婆任何的忽視或者偏心,導致自己內心不滿,也不會再有道德綁架。
有了邊界感,產生矛盾的可能性自然大大降低。
相反的是,如果自己的情緒反覆無常,因為預期過高,今天婆婆做了一件不如自己心意的事,可能暗自吐槽,明天婆婆做事沒有考慮到自己,再次疊加矛盾等等,那麼在日復一日的過程中,婆媳關係表面看起來再好,實際上可能內里早就已經矛盾重重。
說到這裡,想起我的一個朋友,她和婆婆現在的關係,就是表面還不錯,實際上心裡都有不滿的狀態。
她經常在背地裡吐槽她的婆婆,而她也聽過婆婆在鄰居面前吐槽她。最初,她也是認為婆婆把自己當作女兒對待,結果有一天發現,婆婆背地裡會因為她起床晚了有所埋怨,會因為她吃飯的時候挑食,在外說她沒有公主命,得了公主病,也會因為她和老公吵架,她的婆婆表面幫她這個兒媳,實際上真正心疼的永遠是自己的兒子。
等等。
一件件小事,隨著日積月累的堆積,漸漸形成婆媳關係里,解不開的亂麻。
但其實,細細分析她和婆媳之間的矛盾,如果一開始就把心態拎得足夠清楚,她婆婆很多想法其實在情理之中,本來就不是女兒,沒那麼多的包容心實屬正常。就像她對待婆婆也是一樣,她同樣不能包容婆婆。相比起來,她的母親有時說話做事更過分,但她卻都沒放在心上。
所以,如果一開始大家都把預期放低一點,然後隨著時間的流逝,在相處中建立感情,說不定反而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降低期待,才是處理婆媳關係,最有效的良藥。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