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這一生,有三次死亡

2023年11月13日09:29:04 情感 1215

不要辜負生命,不要辜負當下。

蘭亭集序》中,王羲之說:死生亦大矣。

死亡,是人生的一件大事。

再高貴的精神,再美好的生命,都會隨著死亡而消逝。

人們恐懼死亡,敬畏死亡,祭奠死亡。

中國文化里有四大鬼節寒衣節就是其中之一。

潛移默化中,每個人中國人都在節日中感受到死亡的教化。

慢慢懂得感恩,懂得珍惜。

人這一生,有三次死亡 - 天天要聞

人這一生,有三次死亡 - 天天要聞

01

生物學死亡

接受,是理解的開始

佛說, 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

生老病死,一個人從生下來之後,就不可避免地走向死亡。

認識死亡,理解死亡,是人生最大的一場修行。

當一個人真正見過生命的消逝,他的童年也就結束了。

歡愉的日子,一下子看到了終點。

人生再也沒有單純的快樂。

中國人說:未知生,焉知死。

希望人們珍惜當下,不要考慮太多虛無的事情。

希臘人說:向死而生。

希望人們銘記死亡不可避免,人們要學著珍惜生命,珍惜當下。

中國人的清明節上巳節、中元節、寒衣節都是與死亡有關的節日。

人們掃墓祭奠,緬懷已逝的親人或者朋友。

同時也是接受死亡,明白人生終究是有盡頭。

《西藏生死書》有一句話:「接近死亡,可以帶來真正的覺醒和生命觀的改變。」

生命的意義很大程度上是由死亡賦予的,因為有了死亡,生才顯得更為重要與珍貴。

人這一生,有三次死亡 - 天天要聞

人這一生,有三次死亡 - 天天要聞

02

社會學死亡

最大的遺憾,是沒有好好道別

有本書叫《最好的告別》,記錄了現代人如何接受衰老,體面地面對死亡。

如何平靜地和親友做好最後的囑託和交代。

但是更多的告別是無聲的,甚至來不及告別。

鳳凰《在人間》節目里,有一個叫倩倩的女孩,媽媽不幸感染肺炎去世。

去世前,媽媽給她留下的字條寫著:

「你做蛋糕的麵粉過期了,我給拿走了,食品都是有保質期的,你一個人生活以後買小包裝的,日子是要精打細算的過……」

前幾日,母親還在嘮叨她啥時候結婚。

轉眼之間,母親就已經去世了。

孩子們在門口跪著磕頭送一程,最後一面都那麼倉促。

太多遺憾了。

你愛的人和你說著話,穿了件普通的大衣出門。

但他就消失了,再也沒有回來。

冰箱里還有沒吃完的菜,陽台還有在曬的床單……

有些離開真的太倉促。

我們常常為生而歡喜,對死卻沒有準備。

人生沒有永遠,來日並不方長。

去做想做的事,去見想見的人,別拖延,別等待。

因為你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個先來。

人這一生,有三次死亡 - 天天要聞

人這一生,有三次死亡 - 天天要聞

03

人本心理學死亡

遺忘,是徹底的死亡

一個人怎樣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死亡?

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人記得他,他就真正意義上消失了。

沒有留下任何痕迹,彷彿從沒來過。

寒衣節的初衷是天涼了,給去世的親人,送去陰間的衣服。

清明則是打掃房子,讓先人住得舒服。

中元節是秋收之後,供奉新米,請求祖先庇佑。

衣食住行,各個方面都有涉及。

這是中國人「事死者,如事生」的傳統。

無論如何,這世上始終有人記得你,關心你。

只要香火不曾斷絕,一個家族的傳統與記憶就不會消散。

牢記祖先的家訓,牢記他們的故事。

在追憶中,牢記歷史,心懷敬畏。

在追憶中,緬懷先人,不墮家風。

錢穆說:人最大的價值和意義是融入歷史中,這樣的人永恆不朽。

我們也許無法成為偉大的歷史人物,但是也要創造出自己的價值和意義。

直面死亡,直面有限的人生,匆匆百年,我們到底要如何度過呢?

不要辜負生命,不要辜負當下。

也許,這才是寒衣節最大的意義。

情感分類資訊推薦

70後的獨居生活,人生只有到了絕境才會重生,餘生燦爛安好 - 天天要聞

70後的獨居生活,人生只有到了絕境才會重生,餘生燦爛安好

你好,我是一名單親媽媽,79年的羊,今年46歲了,獨立撫養一個大一的娃。我在飯店工作,為了碎銀幾兩努力的奔波著,日常空閑見縫插針的寫小作文貼補家用。生活從來都是懼怕強者的,「你強它就弱,你弱它就強,」這句話也適合我們的生活。我從三十多歲就自
鄰里街坊那些事兒(5):潔癖和待客是兩碼事兒,不能混為一談 - 天天要聞

鄰里街坊那些事兒(5):潔癖和待客是兩碼事兒,不能混為一談

原創作品,感謝您的關注點贊、評論與轉發!我們3樓的高阿姨在社區里工作,人長得不漂亮,但能說會道,關鍵是全身上下打扮的很利索乾淨。聽對門葛大媽說,高姨可是有福之人,人家結婚幾十年,她老公從來不讓她洗衣做飯收拾家務,就連兩個孩子小時候也沒管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