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永遠不要和親戚走太近
學過歷史的人都知道,在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中,家庭和宗族是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家庭或宗族中的每個人以血緣關係為紐帶串聯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關係網。
維繫著家族的穩定與發展。在這樣的一個關係網中,個體之間的互動是頻繁的,每個個體之間都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一個個體的發展也會影響其他個體的發展。
隨著歷史齒輪的轉動,時過境遷,原先的宗族文化日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而作為其背後深層邏輯的集體主義也逐漸被源於西方的個體主義所取代。
個體主義的發展正是親戚之間不宜走得太近的重要原因。
中國社會帶有濃重的重人情的色彩,從子女上學、找工作到父母住院治療,大大小小的事情都繞不開「找關係「,因此人脈在這個社會就顯得分外重要。
沾親帶故的便可呼一聲」親戚「,哪怕是叫不上名字的七大姑八大姨或是相隔千里素未謀面的遠房親戚亦是親戚,既是親戚,便可以拉關係,伸出」討要「之手。
這時候你要是喊冤,那麼撲面而來的就可能是四面八方的道德綁架,就算找你幫忙的親戚不直接出面,你的父母也很可能出於面子替他們出面勸說你。
你何嘗不想幫呢?但是可能連你自己都不堪重負、自身難保了,這個時候還要拉別人一把,只會讓自己陷入更不堪的處境,一面是來自長輩的壓力,一面是自己的窘迫處境。
最終走向哪邊都是死路,這就是與親戚來往最壞的結果。
同親戚走得太近還可能會生出許多不必要的摩擦。
正所謂「人心善妒」,在這個「內卷」嚴重的時代,凡事都可能被拿來和別人作比較甚至是攀比。
哪怕是有血緣關係的親戚也逃不過,甚至若有若無的親緣關係會放大人的攀比心理,更容易催生妒嫉心。
攀比和妒忌的心理其實根源於人類社會資源的有限性,人們必須獲取一定的資源才能生存下去,而資源向來都是有限的,那麼當你身邊的人擁有比你更多的資源時,你就可能產生生存焦慮,進而形成嫉妒心理,甚至由此引發一些不好的行為。
而當你手中的資源多於你身邊的人時,你又可能產生攀比心,無論是哪種心理,其實都很容易在與身邊人的對比中萌生,而在早期社會,身邊的人無非就是有血緣關係的族人。
你可能會問:可是我們有血緣關係,這難道還不足以抵擋嫉妒和攀比心理的產生嗎?
如果你有這種血緣大於一切的心理,還是儘早轉變的好。
在現代社會,真正的血緣關係只存在於直系親屬中,聽起來似乎很薄情,但事實就是如此,地緣關係、業緣關係等後來形成的關係網路大大弱化了血緣關係的影響,跟你有著血緣關係的遠親對你的影響可能遠不如生活在你對門的鄰居。
每到過年過節,親戚來訪時總免不了向你詢問生活近況,從學業、收入到家庭婚姻……這其實都是人性中的嫉妒在作祟。
他們以關心的名義進行「查戶口」式的詢問,實則是希望通過打探你的生活狀況來和自己進行對比:你要是過的比他們好,那他們便會產生嫉妒和焦慮的心理以及一系列的負面情緒。
但你要是過的不如他們,他們便能夠從中獲取滿足感和驕傲感,甚至馬上擺出自己過的比你好的證明來和你攀比,此時你就會打開內心的防禦機制,甚至做出反攻。
這樣一來一往的,親戚之間難免產生隔閡,關係逐漸變淡甚至惡化。都說朋友多的好,敵人少的好,要是親人變成了敵人,不就是給自己徒增煩惱?
因此,學會和親戚們保持安全距離,也是一門學問。
合乎禮儀的必要往來是必不可少的,但事關禮儀的你來我往則能少則少,因為血緣關係的加持使得親戚之間的利益關係變得更為複雜,處理得稍有不慎就容易陷入道德綁架的漩渦,背上不應有的罵名。
因此,為了不給自己找麻煩和不快,也為了儘可能地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損失,長遠地維護本就脆弱的親戚關係,我們首先要做到自己能夠「不求人」,然後再是學會說「拒絕」二字,記住「距離產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