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制度開放自由,信息影響力強大。因此,很多人什麼事情都敢想,什麼事情都敢嘗試。
不久前,有人質疑我們的一夫一妻制。這個人是北京醫科大學的教授。
一位名叫曲利民的教授在《生命沉思錄》中毫不猶豫地指出:
「一夫一妻制是違背人性的,95%的人婚後都會生病。原因並不複雜,就是慾望沒有得到滿足。」
一夫一妻制政策由來已久,三角家庭結構相對穩定,經得起考驗。
但隨著未婚者和單親媽媽的增多,這種家庭結構確實正在崩潰。那麼,一夫一妻制的家庭模式真的會在不久的將來崩潰嗎?
作為曲利民教授的支持者,有多少人同意一夫一妻制違背人性,無法考證,但可以肯定的是,有一些人持有同樣的觀點,認為一夫一妻制的婚姻模式對他們來說是危險的。服務類型。
但相比之下,毫無疑問,這種形式的婚姻是對弱勢一方的法律和道義上的保護。
很多時候,當我們提到弱勢群體時,大家都會想到女性。其實,很多時候在婚姻中,有些男人也是弱勢群體。
因此,拒絕一夫一妻制並不等同於單純提倡一夫多妻制。因為人生總是有更多的可能性,一妻多夫也是其中的一種選擇。
國外一家工作室曾成立研究小組,對一種名為「赤擬谷盜」的物種進行研究,得出動物間「一夫一妻制」存在弊端的結論。 。
研究小組花了10年時間觀察一夫一妻制和一夫多妻制的生活方式。
一夫多妻制主要是利用「每個女性選擇五個男性」的原則來生育後代。起初並無差異,但經過95代繁殖後,一夫一妻制的赤擬谷盜無法克服生存環境和影響遺傳因素。實驗結束前,該群體就滅絕了。
在第二種類型中,在一夫多妻制中,男性被迫競爭並有更多的繁殖機會。實驗結束時,60%的人口仍然活著。
所以,反對一夫一妻制的人,除了像屈利民教授那樣從情感出發之外,還提供了一定的人的發展依據。
當然,這只是一個動物實驗。人類雖然被稱為高級動物,但在情感和自我認知方面卻與動物有很大不同。
一夫一妻制並不是現代社會的新現象。它的出現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一萬多年前,母系社會結束後,男性因其先天的力量而獲得了較高的地位。
另一方面,女性則依賴男性。為了防止分配不均,形成平等分享的協議,一夫一妻制應運而生,以維持社會穩定。
這種制度在狩獵時期相對穩定,形成了男性主導戶外、女性馴養的模式,與當時的生產力相對應。
直到農耕文明興起,人與人之間的差距、貧富差距日益擴大,終於讓這種婚姻制度出現了裂痕。於是,在男性主導的社會中,擁有權力和財富的男性獲得了選擇和擁有女性的權利,婚姻制度逐漸向一夫多妻制傾斜。
當然,這種模式中存在很多不穩定因素,比如女性投票權的鬥爭、下層階級的憤怒和無力、資源爭奪的惡性循環……
當然,隨著社會的變化,「一夫一妻制」又回到了歷史舞台,並且仍然是各國最實行的婚姻模式。
因為畢竟現代婚姻的核心因素之一就是愛情,而不僅僅是生活的必需品,甚至不像某些時代那樣只是生活的依賴。
當感情成為維繫婚姻的重要方式,當人們可以不結婚而被接受,當人們的性權利不再被迫依賴於婚姻,當同性婚姻法也被推上議程,當他們之間平等的觀念。男人和女人已經獲得了世界範圍的認可……現代社會的多樣性越來越顯露出來。
雖然一夫一妻制不是最理想、最完美的婚姻制度,但在人類發展現階段,還沒有更好的婚姻制度可以取代一夫一妻制。
有些人別有用心,打著「一夫一妻制不符合人性」的旗號,不斷出軌、濫交,希望通過頻頻將其變成「一夫一妻制」來證明留下來的所謂「魅力」才是最可怕的東西。一個新的對立面。類型。
當然,讓老夫妻相見恨晚,永遠相愛,並不符合人性規律。但濫交並不是每個人都想要的生活方式。
不管我們是否同意一夫一妻制,只要你想進入婚姻,就必須滿足這些道德標準和法律障礙。
至少現在,與其幻想一夫一妻制婚姻制度的終結,不如學會如何經營婚姻,讓雙方都能過上營養豐富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