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離世後,回到故鄉變得困難重重。
在現實生活中,年紀較大的人多數仍留在老家務農,或在縣城謀生。而年輕一代則習慣了在外漂泊,到外地打工或創業。還有些年輕人因為婚姻而在遙遠的城市安家。
時空的距離導致年輕人很少回鄉探親。在父母還在世時,過年過節大多還會回家,盡孝心,順便去看望長輩。但是一旦父母離世,年輕人往往開啟了長期漂泊的生活方式,不再回家鄉。
當長輩家庭舉辦喜宴時,雖然會邀請侄兒、外甥等晚輩,但晚輩們卻常常不會參加,頂多委託當地的熟人送上禮金。有些晚輩甚至連禮金都不送了,因為他們沒有打算回老家定居,認為維繫親情沒有必要。
想想看,為了一頓飯,耗費幾天時間和千元錢,年輕人對此很抗拒。從大城市坐火車或飛機,再坐公交車回老家,對於他們而言,是個很大的代價。
父母過世後,即使在清明節也未必會去掃墓。在這樣的前提下,再談對父母那一輩的長輩好一些,可能並不見得有多大意義。
許多情感因距離而逐漸淡漠。一開始可能會有愧疚之情,但隨著時間推移,習慣了這樣的狀態,也不再計較。
對於那些情感深厚的長輩,能在過年時打個電話問候,或通過網路發個紅包,已經算是不錯的表現了。至於其他長輩,慢慢地變成了陌生人。這種現象或許不盡如人意,但是社會發展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也讓這樣的狀況變得更加普遍。
兒女與上一輩的人之間,並沒有建立真正的感情。
朋友小梁曾分享了一段往事。
小梁的父親是兄弟姐妹中的長子,一直生活在農村。而叔叔、姑姑、伯伯等則都在城裡定居,家境相對好些。
當小梁的祖母年事已高時,叔叔、姑姑、伯伯等都找了各種借口,對祖母冷漠無情。甚至有人說:「老家的財產都歸了老大,所以應該由他來養老。」
算一算,祖父母留下的財產只有兩間平房和幾畝薄地,存款從未見到過。
小梁的父親承擔了贍養父母的責任,也因此消耗了大量資金。
小梁對上一輩的人的行為感到非常生氣。
當小梁的父親過世時,叔叔、姑姑、伯伯等哭著說:「這個家,還好有你啊。」
這讓小梁越發感到不是滋味。
回溯到更早的時候,小梁初中時期,由於學費無法支付,上一輩的長輩也不願借錢。後來上高中時,他在城裡的伯伯家借宿,卻遭到了奚落。
很明顯,並不是所有的長輩都真心關心晚輩,反而有些人喜歡趨炎附勢、推卸責任,導致大家庭內部的關係錯綜複雜,令人傷心。
上一代人的做法並未與下一代建立深厚的感情。出於對父母的尊重,下一代勉強與長輩交往。然而,父母過世後,這樣的交往自然消失了。
家族內的矛盾早已使兩代人之間的感情走向消亡。作為晚輩,他們招惹不起也躲得起。
親情沒有牢牢留住,怨氣卻留了下來。親戚之間是否能繼續交往,答案變得顯而易見。
因為家庭角色的改變,父母過世後,親戚之間的交往模式也會發生改變。
憑自己之力勝過依賴他人。
從小時候到成年,我們常常希望能依靠父母;長大後,也期待兄弟姐妹的支持,還有在困境中得到親戚們的援助。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父母往往難以靠得住,那還能指望誰呢?
我的小舅舅家裡有幾十萬存款。在一次家庭聚餐時,小舅舅說:「以後,多讀書吧,學費問題找我。」
我上高中時,母親去向小舅舅借錢,他卻說:「錢不歸我管,再說,我娶了個不省心的妻子,沒辦法......」
另一邊,我的姑姑總是口口聲聲說自己很窮,可你根本沒有機會求助於她。
在父母撫養兒女時,很多時候也存在偏心現象。在幫助兒女結婚或購房等問題上,提供的財力支持差別較大,對待孩子的撫養也有偏袒。
作為晚輩,一次次在長輩面前失望後,我們最終徹底擺脫了對他們的依賴。
「既然我不指望你們,為什麼還要討好你們?」這樣的想法一旦湧現,親情也逐漸淡漠。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在年輕人的意識中,這一點越來越明顯。特別是那些獨自外出闖蕩的年輕人,他們擁有廣泛的社交圈,但這個圈子中很少有親戚的身影。他們逐漸學會依靠自己的力量來應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
父母離世後,人際關係和家庭結構都默默發生了變化。
你會意識到,父母是你與親戚之間的紐帶,透過父母你了解親戚的狀況,並能適時去拜訪長輩。
然而,一旦父母離世,你對長輩們的了解變得甚少,甚至有可能一整年都沒有聯繫。關於長輩過世的消息,也許要等很久才能聽到。
但沒關係,我們能夠管理好自己的小家庭,這已經是一件不錯的事情了。
親戚之間的聚散,是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學會淡然看待,內心就會更通透。在面對這樣的變化時,我們應該學會適應和理解,讓自己的內心保持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