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下來最可悲的,是沒能攤上一個好的家庭。
何所謂好家庭?不必多麼富有,但一定有仁愛的父母。
《格言聯璧》有一句話——為人父母天下至善;為人子女天下大孝。
有一種父母,莫說對他人善,對兒女都有惡意。
其中有一種惡,叫做「勢利」!
01偏心的父母
老年代在很多家庭,都存在重男輕女的現象,時至今日,仍然有一些人存在這種心理。
有個親戚家裡,有兩個女兒但沒兒子,女兒們都很孝順,但他們反而很悲觀,他們總當著女兒面哀嘆——我們沒好命,沒能生個兒子,將來給我們養老的人都沒有。
女兒們聽了,自然很失望,尤其這樣的話聽多了,誰不心寒?後來當女兒們成年以後,他們再這樣講話,女兒們就會無比厭煩的說——女兒怎麼了?
如今年輕人大都不再有這樣的想法,生兒生女都一樣。
時代變了,女人掙得不比男人少,這個世界越發追求男女平等,女性的思想也越發獨立。
可是你無法阻止一些人,刻在骨子裡的「偏心」。
還說這親戚家,明明都是女兒,對大女兒二女兒卻截然不同。
對老大,他們從沒怎麼管過,動不動就是呵責;對老二,他們卻很寵愛,看眼神就知道了。他們心裡想著,將來大女兒嫁人後,多多反哺娘家,二女兒則最好找個「倒插門」。
可是這都什麼年代了,怎麼還會有這種落後觀念。
02自我的父母
粗淺的認為,「自我」是一種「自大」,就是所謂的目中無人,其實不是。
常有一些父母為了在兒女面前表現出他們的「強大」,進而導致在兒女眼中他們略顯「浮誇」。
這也沒錯,為人父母,從小把孩子含辛茹苦養大,突然有一天孩子大了,不聽話了,父母一時接受不了——我的孩子是受了誰的慫恿,怎麼連爸媽的話都不聽了呢!
這樣的父母說錯沒有錯,卻也錯了,關鍵在於四個字——換位思考。
他們不懂得換位思考,一味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問題,以固有的價值觀為審判標準,殊不知兒女的世界,變了,歸根結底是這個世界變了。
見過一種父母,可謂「自我」到了極點。
01,兒女的愛情、婚姻他們強加干涉,只有他們覺得合適的才算合適。
02,兒女怎麼活著,要聽他們的,上什麼大學,從事什麼樣的工作,與人如何打交道,甚至吃什麼喝什麼他們都要干涉。
03,「我」說的話永遠都是對的,只要你不按照我說的活,就是錯的——不信,你試試?
天底下大多數父母,必然都是為了孩子好,可是有的父母根本不懂得「換位思考」,他不知道兒女所處的環境如何,競爭多麼激烈,他們平時對兒女的生活並不關心,他們只認為自己現在怎麼活著,兒女也在「這樣」活著,他們不知道兒女正在經歷什麼……
一旦問題出現了,當兒女需要他們解決問題的時候,他們只會充滿抱怨、無奈、失望,卻無能為力為兒女解決他們面對的困難。
03自私的父母
小時候聽過這樣一句話——父母,是最好的老師。
日常生活中見到一個「孩子」,看他的一舉一動,看他的言行舉止,看他的為人處事,一些經驗老道的過來人就會說——看到了孩子,也就看到了他的父母什麼樣。
習慣這東西,確實耳濡目染,古時候有「孟母三遷」的故事,什麼樣的父母,大概會教出什麼樣的孩子,也有一些人脫胎換骨,比如神鵰俠侶的楊過之於他的父親楊康。
生活中有一種父母,真得太自私了,他們是真得自私!
自私到什麼地步?可能常人難以想像。
有一位同事自述,她從小在單親家庭長大,她的父親不務正業,過不起日子就拋棄了她母親和她。
她父親這樣也就算了,她母親也很自私,為了苟活,私生活非常混亂,從小沒管過她。
她早早就輟學了,長大以後她來到大城市打工,因為長得漂亮,不乏異性追求,後來她嫁給了一個家境很好的男人,從此過上了幸福生活。
她本以為苦日子終於熬到頭了,結果,她父母一見她有了「出息」,紛紛來向她索取,要這要那。
那時候她還不到三十歲,心想,怎麼說父母都不容易,再加上自己虛榮心作祟——想讓老家人看看,她終於過得好了。
在這種複合思想驅動下,她對父母不計代價,不斷給他們錢,給他們買買買,以求得到他們的認可……
可是她的父母特別貪婪,懂的人都懂,貪婪的人你永遠無法滿足他們的胃口,她給父母花了好幾百萬,但父母依然不滿足……
後來有一天她幡然醒悟——有些人,並不是因為他們是你的父母,就不是自私的。
《都挺好》里有一句話——父母卸下父母這個身份,其實就是普通人,我們也不是完美的兒女啊。
人有一天終會明白,人都是人!
面對生存、生活、臉面、利益、社交、關係、親情……人都不是一個固定角色,能把每個角色都處理好的,只是個演員罷了。
有一句話說,有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有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一個人最大的不幸,不是貧窮,不是坎坷,而是沒有遇到疼他愛他的父母。
人們常說,這世上好多人都是「勢利眼」,但大多數人,都是被「勢利」的父母打敗的。
我們那些事兒
作者 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