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人只有到了六十歲,經歷了人世間的風風雨雨,才能擁有足夠的生活經驗和為人處世的智慧。
六十歲,在古代稱作為「一甲子」,用的是干支年的演算法,也就是一個輪迴。只有過了六十歲,才能算作有豐富的人生閱歷,也經歷了很多生離死別、人情冷暖。
不到60歲,不能說真正的讀懂人生。很多做人的道理,也只有到了六十歲,才能真正的領悟到。
年過六十才醒悟:你越幫人,反而人越害你,幫人一定要適度。
幫過頭,受傷害的肯定是自己。
01、老祖宗的古訓——「斗米養恩,擔米養仇。」
當一個人饑寒交迫、吃不上飯飢腸轆轆的時候,你施捨給他一碗米飯,他會感激你一輩子,視為大恩大德。
但是,如果你不僅給了他一碗米飯,還把他安排到家裡來住下,每天都給他飯吃,一斗米吃完了,你繼續給他一斗米,那麼你就是在養一個「仇人」了。
因為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人的慾望都是無窮無盡的,貪婪是人性的弱點。
如果哪一天停止了對他的施捨,那麼他會反過來指責你、怨恨你,因為他已經習慣了你的幫助,覺得是理所應當的。
這句古訓也是在告誡我們——幫人不可以過度,一旦幫人過度了,人會反過來害你。
02、兄弟姐妹之間再親,也要保持適當的距離,不可以無底線的幫助。
鄰居老劉是我們市三甲醫院的主任醫師,收入自然是比較可觀的,老婆也是市一所公辦學校的小學教師,兩公婆的收入屬於是我們當地比較高層次的水平。
但是,他的弟弟就沒那麼優秀了,從小就不愛讀書,不到初中就輟學出來工作了,說是工作,其實每份工作都干不長久,整天就是遊手好閒,不思進取,雖然也結婚成家了,但是家庭的經濟經常是入不敷出。
所以,老劉為了讓父母放心,私底下一直在幫助這個弟弟,弟弟開口跟他借錢,基本上他都不會拒絕,除了弟弟主動歸還,從來都不會去開口要,就當做給他了。
畢竟都是親兄弟,弟弟生活過得下去,作為家人,也能放心。
結果有一次,弟弟突然開口跟老劉要借一筆大數目的錢,說是有一個很好的項目,準備跟人合夥創業,拼一下事業。
老劉雖然也很想支持弟弟去拼搏一把,畢竟整天這樣好吃懶做,也不是辦法,但是問他是什麼項目,他也說不清楚,各方面聽起來都很不靠譜,老劉內心就有疑慮了,不像往日那麼豪爽了,說要考慮考慮。
後來老劉打電話問了父母,父母也不知道是咋回事,畢竟錢的數目不小,老劉就跟弟弟說,「只能借你一部分,其他的你自己想辦法,作為大哥,只能幫你到這裡了。」
結果弟弟就不開心了,跟外人抱怨老劉不願意幫人幫到底,自己現在還欠著債,籌不夠錢項目也沒辦法進行。
「平時都挺大方的,原來是「裝」的!你不就是不希望我賺到錢,不相信我的能力罷了!」
因為這件事,從此,兄弟之間的關係就有了隔閡,慢慢的也很少往來了。
老劉也很無奈,自己雖然收入還可以,但是也是一個理智的人,自己賺的也是辛苦錢,總不能把老本都奉獻出去吧?
故園寄語
從這件事,我們可以看出,哪怕是親兄弟姐妹,能幫忙的情況下盡量幫忙,但是要保持一個度。
人性的弱點是很難去克服的,很多人都是索求無度,不會去反思自己的,反而會抱怨你、甚至害你。
一旦過度的幫忙,讓對方形成了對你的依賴,如果哪一天你停止了給對方的資助,那麼親兄弟也能反目成仇。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