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一個療傷的過程。
作者:洞見leyla
梁羽生說:「中年心事濃如酒,少女情懷總是詩。」
人到中年,總以為自己同世界交手多年,早已刀槍不入、百毒不侵。
但再堅強的人,也會有脆弱的一面;再剛韌的心,也會有受傷的一天。
之前聽老人說,秦嶺淮河以南,生長著一種馬尾松。
每當伐木人砍去馬尾松的枝條,它們又很快會分泌一種汁液治癒自己的傷口。
到了這個年紀,其實我們也應當,學會像馬尾松一樣療愈自己。
1
用孤獨,療愈庸俗
生活中,你有過這樣的時刻嗎?
單位領導的組局,你佯裝笑臉挨個敬酒;
並不相熟的朋友邀約,你猶豫再三奔赴飯局;
久不聯繫的親戚來訪,你勉強自己熱情相迎……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穿梭於人來客往的社交場,以為這樣的交際可以聯絡感情。
但下了飯桌,萬般的風光熱鬧,最後也變成一場虛無。
因為你發現,人前的推杯換盞,並不能換來人後的推心置腹。
廉價的社交,反而會讓人更加庸俗。
美學家蔣勛說過一句話:「寂寞會發慌,孤獨則是飽滿的。孤獨是生命圓滿的開始。」
人到中年的我們,比起繁華熱鬧,更需要一些孤獨的時光,在心中修籬種菊。
參加綜藝節目《嚮往的生活》時,許知遠彷彿是一個另類的存在。
別人都絞盡腦汁增加曝光,他卻遠離人群喧囂,獨自享受海邊的悠閑時光。
他會獨自在樹屋內享受音樂,也會時不時給自己泡一杯咖啡。
獨處的時光里,無人叨擾。一切風景,在他眼裡都變得富有詩意。
千奇百怪的海浪聲,在他的耳中也是一場豐富的音樂盛宴。
對孤獨的嚮往,也塑造了他的個性。
當別人都在浮華的娛樂圈追名逐利,他卻始終保持內心的澄澈,做一個與眾不同的謙謙君子。
正如叔本華說:「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可以完全成為自己。」
到了一定的年紀,與其搔首弄姿地引人注目,不如遠離人群感受生活的真諦。
單槍匹馬的生活其實並不乏味,無人打擾的日子其實格外舒心。
因為獨處是一場對生命的回歸,讓內心豁達、淡然,獲得滋養。
於寂寞中,尋得廣闊天地;在孤獨中,看遍世間風景。
2
用閱讀,治癒浮躁
中年,是一個滿地雞毛的年紀。
出門在外,上有頤指氣使的領導,下有牛氣衝天的下屬,中間還有故意刁難的合作商;
回到家裡,上有白髮高堂,下有嬌兒稚子,中間還有一個整天和自己慪氣的伴侶。
瑣事纏身間,難免心浮氣躁。
聽過一句話:無論是驅趕迷茫,還是舒緩浮躁,讀書都是最實用的方法。
因為書讀得多了,其間的知識總能一點一滴地改變你的心境,讓你更加從容平和。
2002年,樊登在中央電視台擔任主持人的工作。
當時他每個月的薪資是一萬八,遠超周圍其他人的收入。
按理說,拿著這麼高的工資,日子可以比大部分人過得好,但樊登卻很苦悶。
因為他一直渴望成為白岩松那樣的主持人,可現實中,自己不管怎麼努力卻始終籍籍無名。
更糟糕的是,他越想成功,就是離成功越遠。
「做個節目被斃掉了,再做一個又被斃掉了。」
終於,他覺得這樣下去不行,必須得有所改變。
於是,他不再急著出名,而是把更多的時間都花在閱讀之上。
每天下班,他就捧起一本《論語》,反覆咀嚼,細細品味其中的深意。
看完《論語》,又在接下來的兩年讀《道德經》《金剛經》……
當他深入閱讀完一本本經典書籍,逐漸覺得自己成長了不少。
他感悟到做人應該一步一個腳印來,急於求成的結果往往是一事無成。
於是他再度回歸舞台,耐心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
終於一朝揚名,職業生涯迎來了新的春天。
梁實秋說,對於一般人而言,讀書是最簡便的修養方法。
因為書本能化解你的浮躁,為你提供源源不斷的能量。
人生的旅途到了中年,焦慮常有、困頓常有。
煩躁之時,不妨靜下心來讀兩本好書。
書中的一字一句,未必能幫你解決當下的難題,卻能夠給予你最溫柔的撫慰。
在日復一日的閱讀中,你的眼界也會更加開闊,做人的韌性也會得以加強。
書讀得多了,縱然生活有萬般刁難,內心也絕對不會慌張。
3
用行走,舒緩身心
希波克拉底有句名言:「行走是最好的葯。」
現今社會,每個人都多少處在生活的壓力之下。
越是這種時候,就越要學會照顧好自己,養護好我們的身心。
而療愈身心最好的方式,就是行走。
1872年,尼采發表第一部美學作品《悲劇的誕生》,激怒了一批古典主義教授。
有人抨擊他:不配做學者;
有人認為他:褻瀆了古典語文學這位「母親」。
在巨大的爭議之中,尼采遭到了事業上的至暗時刻。
他為此頭痛不已,視力也迅速惡化。
但是這位大文豪並沒有就此消沉,他選擇了在行走中疏散心情。
每天清晨,他都會獨自在湖邊和森林中漫步,一走就是六個小時。
湖光山色之間,空氣格外清冽,所有的煩惱都彷彿被他拋之腦後。
負面情緒得以悄然釋放,內心就能得到滋養。
堅持行走了一段時間,他的病痛竟然逐漸好轉,於是重新埋頭寫作。
《論道德的譜系》《善惡的彼岸》等多部驚世之作,就是在那時完成的。
哲學家克爾凱郭爾說:「沒有什麼壓力不能通過行走消除。」
肢體的搖擺間,淤積的憂愁和困擾也能得以釋放,身心自然能夠得到舒緩。
作家陳忠實在44歲這年,在創作中遇到了瓶頸。
每天寫稿的壓力很大,可是寫出來的文章又總是不滿意。
一個偶然的機會,他沿著村莊的北坡漫步,看柳絮隨風飄動,看月亮由東向西。
田園的新鮮空氣,讓他神清氣爽;鄉間悅耳的鳥鳴,讓他心情愉悅。
一段路途走下來,精神狀態飽滿了許多,隨後立馬執筆構思出了經典作品《白鹿原》。
梭羅說過:「我每天都花上至少四個小時來散步,漫步在山丘田野,徹底擺脫塵世的紛擾。
非如此,我的健康和精力便難以維持。」
行走的過程,就是瓦解壓力的過程。
腳步的丈量之間,你會忘卻日常的煩惱,會消解內心的苦悶。
堅持行走一段時間,身心得以休養,人也就蓄滿了重新出發的力量。
▽
余華說:
「生命就像是一個療傷的過程,我們受傷,痊癒,再受傷,再痊癒。」
累了、厭了、倦了的時候,不必苦苦硬撐。
在孤獨中、在閱讀中、在行走中,撫平內心的褶皺,治癒生活的傷口。
學會療愈自己,哪怕歲月有萬般艱難,但艱難過後,一定會看見更美的風景。
點個贊吧 ,和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