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長假,一位網友選擇回家放鬆身心,卻不想這趟回家非但沒能如願,反而令她身心俱疲。
作為即將年滿30歲且失業的「大齡未婚單身女青年」,她成了家裡親戚無差別攻擊的絕佳對象。
網友的姑姑今年50來歲,是當地兒童醫院的一名護士。
雖然不是正式職工,最近卻喜迎工資上漲,加之她一直在做微商,收入方面在當地算是中上水平了。
在她剛回到家的那天,姑姑也恰好造訪了。
見到自己的外甥女之後,姑姑先是說外甥女的皮膚連自己都不如,然後提到自己新提了一輛車,女兒最近剛剛考了教師資格證,字裡行間都是春風的得意馬蹄疾的驕傲。
鑒於外甥女事業愛情上雙雙失利,姑姑慷慨地表示要送她六字人生哲理,優越感十足。
本想趁假期回到老家休養身心的網友,遭到了好一頓來自長輩的吐槽和衝擊,內心十分鬱悶。
她心裡很不是滋味:為什麼自己的姑姑也會這麼損自己?
況且我也在努力的生活,為什麼要挨損?
為什麼要拿自己50歲達到的人生成就,去跟小自己20歲的晚輩PK呢?
難道暫時落魄的普通人就不配活著了嗎?
網友心裡非常難過。
好好的一個假期,被一個專門來家裡耀武揚威的親戚,攪得一團糟。
事實上,這位網友的遭遇並不孤單,幾乎每一個中國家庭都存在一個甚至好幾個這樣的親戚。
他們打著關心你、愛護你的名號,四處打聽你的消息,可以說無微不至,但最終的目的卻不是為你著想,更不要說幫你解決問題。
他們要的,只是通過跟你的對比得到的優越感。
參加過考試的人都能體會成績發布之後,查詢分數之前的焦慮和緊張。
一位參加省考的網友便是如此,出分的當晚,她緊張到不敢查分,連媽媽給自己發信息問詢都假裝沒看到,為的就是平復自己緊張的心情,等第二天再登錄查詢。
令她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一覺醒來,媽媽發送了一段聊天記錄,說昨晚三姨爹已經幫自己查了分數。
對此,網友的反應也很真實:真的很討厭!
本來就對自己的成績非常緊張和在乎,只有在面試成績出來之後才能鬆一口氣,結果竟然被別人輸入自己的身份證號,提前查到了自己的筆試成績,在她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
更過分的還有幾百年不聯繫,一聯繫就是打聽「在幹嘛」、「在考什麼」、「學得怎麼樣了」的軍情刺探。
這種毫無分寸感的問候,讓網友直呼「摸不著頭腦」。
一些親戚表面上關心你,實際上是為了自己顯擺鋪路。
就像網友吐槽的,八百年不聯繫一次的親戚,當自己女兒上岸事業編之後,開始頻繁關心正在準備考公的網友,又是關心她事業編的分數,又是打聽她的省考成績,還要給網友媽媽建議:讓孩子報偏一點,別報市裡勝算不大......可以說忙得不可開交。
不過,好在這位網友是懂得拒絕的,她非常明確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謝謝您的關心 ,下次別關心了。
世上沒有分寸感的親戚千千萬,一半在借著關心炫耀,另一半則仗著這層關係四處白嫖,熟練運用佔便宜的心理實施道德綁架。
網友在跟家裡人通電話的時候,聽說自己二姨夫陽康之後,咳嗽還是很厲害,出於善意,送了點梨膏糖過去。
結果,對方不但連一句謝謝都沒有,甚至還嫌棄網友送的份量太少:
「你姨夫吃了,效果很好,就是有點少呀,才寄了兩罐。」
網友表示,喜歡的話可以多備點,並表示可以給親情優惠價。
誰知,二姨接下來的一句話讓人瞬間無語:
「都是一家人,還談什麼優惠價。」
要不是她接下來的一句「家裡人剛陽完你又不是不知道」,網友還以為姨媽是要自己不打折扣地賣給她了。
但網友並沒有被道德綁架,她直言這個糖的成本並不低,用的都是好梨和中藥。
本以為話已至此,對面的親戚應該收斂懂事了,誰知她依然不依不饒,堅持要白嫖的原則不變。
在她的眼中,這兩罐可以有效緩解病症的的葯是「小零嘴」、「不值幾個錢」,緊接著施展起了畫餅大法,承諾網友下次回老家的時候,給她包大紅包。
如此為人,難怪被評論區的人懟:微信又不是不能發紅包,她倒是發啊!
這樣的親戚,就差把「我愛佔便宜」幾個大字印在腦門上了。
過年期間的家族大聚會,往往更是「塑料親戚」現形的集中期。
春節回老家祭祖,是許多人家的傳統。
一位網友原本是和父母、妹妹一家以及舅舅一家人開車祭祖,沒想到計劃外有了狀況——
舅媽的一個侄女聽說了他們一家人回老家祭祖的消息,表示想搭便車一起回去。
於是,原本剛剛好坐下全部人的兩部車,硬生生分別塞進額外的兩個人,空間顯得擁擠起來。
從縣城出發,整整200公里的路程,每輛車上都只有一個會開車的人,旅途十分辛苦,於是他們選擇在服務站休息。
休整完以後繼續開車上路,當車子開出高速路口的時候,距離搭便車的兩夫妻目的地還有15公里左右。
網友本以為他們會自己打車回去,畢竟接下來他們要上山祭祖,作為外人的兩個人完全沒必要跟著一起過去乾等。
結果,兩夫妻「大度」地表示,沒關係,我們可以等你們祭祖回來。
網友無奈,一個小時後,當他們從山上祭祖下來的時候,兩夫妻還站在車旁,耐心等待。
接下來的情況更加尷尬,網友的舅舅已經提前訂好了附近的農家樂,現在憑空多了兩個人,飯菜明顯不夠,於是不得不臨時加多了兩個菜。
吃飯後休息的時候,網友的妹妹終於忍不住吐槽起來:
真的是奇葩。下了高速還不自己打車回去,居然還能厚著臉皮留下來繼續吃午飯!
這種令普通人嘆為觀止的舉動,其實在許多親戚關係中都能看到。
在大多數人的認知中,欠錢好還,而欠人情則難還。
能用錢辦到的事情,通常不願意去麻煩別人欠人情,可惜就是有一些不懂事的成年人,偏偏選擇反其道而行之,給他人造成了極大的困擾不便,自己卻不自知。
說得難聽些,人家也不欠你的,你要坐順風車倒也罷了,但起碼的眼力見是不是要有?
知道別人要上山祭祖,自己還不識趣地自己想辦法打車回去?
知道自己打亂了他人已經預定的就餐計劃,那就不要選擇繼續呆下去讓人家還要管你的伙食。
最後網友感慨了一句:真的是不拿自己當外人啊。
這樣的行為,除了給自己惹來旁人的腹誹和白眼,還會把自己的親戚推得越來越遠。
親戚關係不能作為分寸感盡失的擋箭牌。
親戚之間,適當地保持邊界感,才能保證關係長久的健康,大家相處起來才會舒服。
在電視劇《心居》里,顧清俞這句話曾經引起無數人強烈共鳴:
「親戚也要有邊界感。」
人與人之間需要邊界感,也就是說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需要掌握好分寸。
有些關係再親密,但有些話還是不能說,有些事更不能隨心所欲地去做。
前段時間讀了一本《世界很喧囂,做自己就好》,書中對「成年人的邊界感」做出了非常恰當的定義:
成年人的邊界感,是一種點到為止的默契。
如果我說我在忙,你就不要多問「忙什麼」;
如果我說我在吃飯,你就不要追問「跟誰吃飯」。
要是能說,我早就說了;
又或許不是不能說,是不想說;
又或許不是不想說,是不想跟你說。
我所理解的「邊界感」 就是,
和前輩、領導親密無間,傾聽但不唯命是從;
和晚罪、下展亦師亦友,關愛但不越俎化庖;
和家人、合作似伴辱齒相伐,緊密但不混淆公私;
和朋友、戀人肝膽相照,理照但不越雷池半步。
但現實中,我們因為傳統文化的影響,無法在日常與家人、親戚乃至朋友和同事之間,真正貫徹「邊界感」。
事事講人情的社會潛規則,讓我們在保持清醒獨立的路上舉步維艱。
因為關係越界而導致的緊張關係,更是處處可見,我們很多人都曾經深受其苦:
「年齡到了該結婚了」;
「大家都是朋友,別計較那些」;
「親戚之間,多大點事」;
「還不都是為了你好」;
......
改變他人過分的越界很難辦到,但我們可以通過加強自身的邊界感建設,減少此類的困擾,比如:
1)弱化對方:那些你認為不得不接的電話、不得不回的信息其實並沒有那麼重要;
2)態度鮮明:直截了當,向對方直言你不感興趣、不喜歡、不願意;
3)必要時候可以絕交:如果一個人多次冒犯你的界限,你可以考慮直接切斷跟對方的來往,這沒什麼。
每個人活在世上,根本上說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價值,而並非是為了滿足另外的什麼人的願望,不要說是親戚了,就算是父母,也沒有實施道德綁架的權利。
當我們明白了這點,並勇敢跨出說不的第一步,我們的人生才能真正舒展開來,為自己而活。
END